书城文化崧泽之光
10391300000010

第10章 “三色”相映靓练塘

淀山湖水、太湖水、汾湖水在这里汇合进入黄浦江。练塘是一个以“红色、绿色、古色”文化闻名的江南水镇,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故乡,也是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练塘,旧名章练塘。相传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周瑜在这里的河塘操练过水军,当时负责操练水军的是一位姓张的长官,后人把“张”误为“章”,称此处为章练塘。另有一种说法,唐天佑年间有章公(章仔钧)与其妻练夫人筑居于镇东,乃舍宅为寺,名“天光寺”。后人为纪念他们,遂称镇名为“章练”。练塘在清初形成市廛,分属吴江、元和、青浦三县合辖,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归并离镇距离最近的青浦县。现在的练塘镇于2001年由原练塘、小蒸、蒸淀三镇撤并建成。

练塘建镇已有1000多年。古时的练塘,有九峰列翠、三泖行帆、塔院晓钟、西来挹秀、天光古刹、圆通朝爽、明因夕照、鹤荡渔歌“八景”。古镇老街集中于市河两侧,素墙碧瓦,幽巷曲径,具有鲜明的江南民宅特色。清澈的市河犹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贯穿全镇。沿河有10多座古桥掩映在垂柳之间,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行,犹如一幅江南水乡画长卷。老街西面的顺德桥,是练塘最古老的桥,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朝真桥,俗称圣堂桥,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又建。镇东上塘街上的永兴桥,俗称李华港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这是老街上唯一一座横跨市河汊港上东西走向的石桥。“古色练塘”以练塘古镇为依托,古镇核心风貌保护范围16.5公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练塘,是陈云出生的地方。陈云是大名鼎鼎的“红色掌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在家乡生活了14年,父母早逝让他很早就领略了人世间的悲苦,磨砺了他的品格,也培养了他精打细算、善于操持生计的本领。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在舅父的小酒馆里帮忙,学会了珠算与记账。如今,小酒馆尚在,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成了陈云纪念馆。在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里,保留了陈云生前的四万余件珍贵文物,见证了这位伟人70余年的革命生涯。

这是一块有着红色基因的土地,革命年代从练塘不仅走出了像陈云那样伟大的人物,同时还走出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胆略、有雄心壮志改变天下的热血男儿。吴志喜(1911年—1928年),名之轩,号治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和陈云、陆铨生等一起在小蒸一带搞农民运动,他担任小蒸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1月,在小蒸枫泾农民暴动中,被数倍于农民军的敌人包围,他和副指挥陆龙飞一起掩护农民军撤退时被捕。陈云、王若飞等多次设法营救未成。1月26日,吴志喜英勇就义于松江小校场,就义时,他年仅17岁。1984年,陈云题写“吴志喜烈士永垂不朽”碑文。方强(1901年—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敌后斗争,在苏北做开辟新区的工作。1941年10月,他在深入动员各界人士团结抗日的工作中,遭遇日伪军突然袭击,不幸被捕遇害,年仅40岁。还有高尔松(1900年—1986年)和高尔柏(1901年—1986年)兄弟俩,均为青浦早期的共产党员,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不怕牺牲,激流勇进。红色练塘,动人心魄的斗争事迹,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闪耀着永垂史册的红色光辉。

生态资源优势是练塘最大的优势,绿色练塘表现为田多、林多,水好、空气好。练塘镇是青浦区的农业大镇,农田面积5.85万亩,占镇域的41.6%,所产的稻米、茭白深受广大市民青睐。练塘茭白种植历史可上溯400余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练塘镇农业支柱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种植茭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乡镇,享有“华东茭白第一镇”的美誉。茭白营养价值高,又能与各种荤素菜肴搭配,是市民餐桌饮食的宠儿,因而练塘的茭白被列为沪郊一宝。练塘镇生态农业发展颇具规模,特色农副产品种类丰富,还有近两万亩的生态涵养林,形成了自然的“绿色氧吧”。

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古色”文化为底蕴,红色、绿色、古色相辉映,“三色练塘”已成为上海市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