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富人富什么
1638000000004

第4章 富人没有穷观念——富人的观念(3)

学习并不是为了一张文凭或某种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经验、方法甚至是智慧。当富人向自己的目标进取时,他们就会越来越发现知识的重要性。

富人们从不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知识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富人关注的是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为他们带来什么;而穷人关注的是他的文凭会为他带来什么。

事实上,每一个成功的富人都把知识当作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只不过在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途径上,他们并不拘泥于一纸文凭。

在社会上不得不承认,一纸高学历文凭能够为我们打开许多成功大门。但文凭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走向成功,它只是给予人们一个机会。只有在一个人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凭中所包含的知识以后,它们才会发生作用。

真正的富人,懂得运用知识赋予的力量创造生活。社会在变,世界在进步。真正的知识,是在于把握住变化进步的关键地方,将自己改变,以适应社会所需。

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文盲式富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在操作领域拥有着可贵的实践知识,当然那种凭投机致富的暴发户不在此列。

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今天有用的东西明天就可能被淘汰,托普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这样写到:“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机会的年代。传统作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小,我们无论年龄大小,都面临无数条新的路径。”

为了跟得上快速变化的时代,富人们往往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不断地学习各自领域的知识,生活在好奇心和奇想之中,维持他们自己学习的愿望,这正是他们能继续拥有财富的一大原因。

1987年在为期四个月的美国交易冠军杯大赛中,创下了利润率4537.8%成绩的瑞士籍的安得烈·布殊,11岁时由于贪玩而触电一度失明近3年,但是这给予了他训练感觉的机会:单凭货币的重量判断币值,感觉玻璃反射的热量知道走过一道橱窗,甚至练就闭目下棋,这为他以后培养市场敏感的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在大学攻读多年,他却认为:一生中最大的浪费便是修读经济,学院应该教人如何学习便可以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其自己的个性和需要,所以应该按自己的特点去设计适合自己的投资分析方法。

“股神”巴菲特童年时经常和伙伴在家乡奥马哈的家门口记录国外的车辆的车牌号码来打发时间。还摊开报纸,计算报纸上每个字母出现的次数。他还经常找来年鉴,读出一对城市的名字,然后记住这个城市人口的数量。就是这些童年的游戏,不断训练了巴菲特对数字的喜好和敏感,以致后来巴菲特能对华尔街所有的股票和债券都了如指掌,能把每一份的财务报表和企业负债表都牢记于心。

9.富人懂得财富并不一定源于学历

上一节已经提过财富和学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下面我们对此再做更深一步的解读。

据有关部门一次对中国15个省市富人调查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者为310人,占3.1%;大学本科2420人,占24.6%;大学专科2503人,占25.4%;高中2230人,占22.6%,初中1201人,占12.2%;中专1026人,占10.4%;小学172人,占1.7%。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的富人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本科上,平均值在大专水平,本科学历的富人中以年轻人居多。在早期创业时,外部环境变化大、机会较多,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更容易适应,因为他们没有精神负担、思维敏捷且更具冒险性,所以这些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更容易获取财富。

对于过早进入社会打拼的青年人来说,由于社会阅历丰富,人情世故老练,因此他们的管理水平其实已大大超过刚开始创业的本科生们,比高学历的年轻老板实际水平也未遑多让。富人的言行方式是他们有别于常人、获得财富、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你若想挤入富人行列,就要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性格塑造等多方面进行详细了解,与自己比较后,取长补短,为自己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富人绝大多数看起来确实没有过人之处。相反,他们在对自己的看法方面,往往有某些自卑感。这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怎么会那么普通呢?在他们刚刚开始他们的人生之路时,老师、父母等等诸如此类的权威人物告诉过他们:“你不是天才。”

在著名富豪罗伯特·斯腾伯格所著的《成功智力》一书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

我在耶鲁大学谋得了一个终身教授的职位。我得过许多奖,发表过600多篇论文,出版过许多著作,并获得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我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并被列入《美国名人传》……也许我在生活中最大的运气就是失败。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智商测试中表现得一塌糊涂。那为什么说这是运气呢?因为我在小学时就知道,如果我会成功,那将不是由于我的智商……正如无数智力测试的低分并不能妨碍成功,高学历、高智高也不能保证就会成功。

斯腾伯格与大多数富人一样,他们在刚刚开始人生之路时,或在学生时代,都可能由于天份上的缺陷遭人冷眼,受人冷遇。但他们都以超人的努力以及最终获得的超人业绩对所谓的智力天才做出了回应。斯腾伯格还因此提出衡量各种智能的标准。他把他的书献给他四年级的老师。这位老师不很在意智商测试的分数,他一直鼓励着小斯腾伯格,而斯腾伯格也一直不负所望。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然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勿需多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几乎等同于财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者常常并不完全契合。

几乎每一个能把语言变成文字的人,都会把教育作为划分人群类别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过我们却看到太多的实例,有许多的富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只是上了一半,但他们却成为世界顶尖的知识英雄。

比尔·盖茨的唯一对手——“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在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有过一段十分偏激的演讲,让人大开眼界:

“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他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保罗,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埃里森大肆散布他的“退学”论——“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当然他针对的并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教育的体制,尽管他演讲的结果是被耶鲁大学的保安强行带离了演讲台,可是他的演讲中还是有一句话触及到了实质:

“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大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知识本身确实是一笔庞大无比的财富,之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将其转化真正的财富,只是因为掌握知识的人没有很好地运用它。

犹如布兰德所说:“有许多人孜孜以求地为了获取知识,最终成为了一个受过教育的傻瓜。”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思考起问题来教条刻板,不知如何把他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知识常常会用于对成功者的评头品足。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是他们生活中惟一的兴趣,但却从来没有找到一种方式运用知识,把知识变为获取成功的手段让自己和家庭从中受益。

如此之多的富人都没有在一般的教育体系——即正常的教育渠道——中受到所谓正式的教育,但他们却同样掌握了符合自己天赋的一门甚至多门专业知识——自己将要有所成就的那个领域的特殊知识。

事实上,所有的富人都懂得这样一条道理:财富并不与学历成正比例,学历只能作为参考时存在才有意义。这种观念无疑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财富”。

10.富人先赚小钱,再赚大钱

如果你有了从商的想法,那你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而如果你想一开始就想做大事赚大钱,那你最好还是三思而行。

“以小博大”是富人常用的手段。其原因之一是有些人一心想发财,但他不屑于赚小钱,只想赚大钱,结果大钱小钱都没有赚到。先做小事,赚小钱是一种不被利益左右,眼界高远的见证。

世界上许多富翁都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小事情做起,才能希望有朝一日做大买卖。这样从事的生意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如果凭投机而暴富,那么来得快,去得也快。钱赚得容易,失去得也容易。

虽然我们有“从今天起开始做”的想法,但如果订了过大的计划,到头来难以实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所以,在开始时,不要把目标订得太远,应从小处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