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次第花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读本
10049200000003

第3章 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形势

《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劲内生动力;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为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广阔发展空间,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局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课题。”

一、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精神文明创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举。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设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随着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理顺社会秩序成为迫切需要,五讲四美三热爱,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应运而生,顺应了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中国走上了新的历史节点,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因此,要不断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让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强大活力,使中国大踏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活力之源,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的明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使其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要发挥13亿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准,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劲内生动力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个个“知礼仪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所以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必然是接地气、连民心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找准与百姓共鸣点,着眼于落细、落小、落实,才能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百姓生活细节,贯穿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精神文明建设不只是文化建设,也是与健康、教育、安居、社保等同等重要的社会建设,还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软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贯通起来,与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群体共识,抵御歪风邪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而,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总之,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请人民群众当主角、唱大戏。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群众的立场、观点看问题、作决策,切不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更不能花拳绣腿、虚假浮夸。

(三)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为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空间,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彩信等全方位跨界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以“互联网”开创新局面,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这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借助“互联网”广泛宣传的优势,拓宽精神文明创建渠道。

1.加大网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宣传展示

建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展示平台,设立通过集中宣传、系列宣传、专题宣传等方式,在网上全方位展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引领带动更多的城乡居民加入到创建文明城市行列中来,形成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2.强化网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集中在网上展示文明乡村、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网上交流、大家谈等活动,加大弘扬好家风、家训、家庭美德的互联网、微信、移动互联网APP的推广,引导居民见贤思齐,以良好民风净化社会风气,共建美好家园。

相关链接

“互联网”

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需求,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

社会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平等、宽容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精神需要。可以说多元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繁荣的体现。然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否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与指导思想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一定社会占“指导”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不是平分秋色的,社会思想多元化更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之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研究、吸收、借鉴各种新的思想文化成果。永远向世界优秀文化开放,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因此,它不会拒绝思想文化多元化,更不会消除自身赖以发展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不断地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这是每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的客观事实。

正确处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思想多元化的和谐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在强调指导思想的时候,忽视甚至抹杀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在强调多元化的时候,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产生和涌入。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而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能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社会思想的多元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市场经济带来个人功利主义的蔓延和膨胀。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呈不可阻挡之势。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然会带来道德的失范和滑坡,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有学者就指出,美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也出现过一个类似我国现在的道德滑坡和法治不健全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难以避免出现上述价值观“迷失”的消极现象。

相关链接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20世纪初的美国

20世纪初的美国可谓是纸醉金迷,人们追求财富、幻想出人头地,几乎人人都在做着发财致富的美梦,并由此演绎出一场又一场的悲喜剧。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将这些万花筒般变化莫测的社会现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精练浓缩,使该书中的情节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书中人物因此极具代表性。再加上菲茨杰拉德那大师般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更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读者仿佛自己已经超越了时空,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之中。

描写发财梦的作品可谓司空见惯,因此《了不起的盖茨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其所揭示的主题之深刻却是同时代作品所无法相比的。盖茨比梦的产生到梦的破灭这一过程,再现了美国当时普遍的社会道德和伦理现象。

长期以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我们长期重知识轻人品的教育,唯分数至上,唯考试至上,导致学生分数上去了,人品和道德却下滑了。在社会当中,我们长期强调就业增长与收入,但是却很少强调自珍、自重、自强、自爱等社会人格的教育和引导,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精神境界的提高,强调个人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的教育。因此,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重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勇于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逐利性挑战。

(三)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由于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传统教育的引导方式受到来自新兴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假信息泛滥的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受众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发布各种信息,由最初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的双重身份,而受众在发布信息时,并没有对信息进行仔细筛选、审核,甚至可能仅仅是自己的道听途说。因此,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由于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网络不良信息也开始泛滥,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教育的发展,更加不利于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

第二,政治新闻边缘化的制约。随着网络商业功能的强大,商务信息越来越广,一方面是各网络公司的积极扩张,大量的商业新闻和商务活动蓬勃发展,而传统政治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网络时效性也要求网络加强对最新信息的传递,而对于以往的新闻信息只能以滚动方式进行播报,导致更多的主流政治新闻在进入网络媒体以后只能借助包装发展,政治新闻越来越边缘化,其舆论导向功能逐渐被削弱。

第三,议程设置互动性增强的影响。传统新闻媒体对热点新闻的引导都是通过主流媒体,根据当时不同形态和人物的需要进行议程设置。而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议程的设置更加尊重网民的意见,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喜好,因此很多议程设置都是在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成立的,传统教育的自主性被降低,新闻记者根据信息需要设定议程的次数也逐步减少,网络的互动使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三、新形势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协调的观点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的问题

信仰,是人们信奉的一种主义,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世界观、价值观。信仰渲染、影响着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或者民族的意识行为,它无处不在,有正邪之分,正的信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和思想观念,邪的信仰则使人步入歧途,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前,一些人甚至党员干部,缺乏信仰,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一些党员干部把入党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阶梯和跳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头脑里没有多少群众观点,反倒沾染了没有好处不干事的坏习气。一些党组织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使一些同志习惯于在“四风”之中生活,对一些不正之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熟稔于“潜规则”,效仿于“老惯例”,生活上养尊处优、讲求排场,工作中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脱离了群众的“官老爷”,玷污了领导干部的形象,没有了共产党人的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都要早日远离那些不可取信的扭曲思想,回归共产主义的精神信仰,补足精神之“钙”。

(二)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问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良现象、不良风气、不良习俗禁而不绝的问题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良风气、不良习俗,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形象,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危害极大。比如一些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披上了攀比的“外衣”,给真诚情谊蒙上了虚伪、客套、功利的色彩,使正常的人情往来成为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助长了奢靡之风,俨然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还有的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有的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求神拜佛,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用在谋划地区发展上,事事求神问卜,甚至把职务升迁押在求神问卦上,陷入封建迷信的泥潭,不认真对待工作,抱怨组织、跑官要官,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经济发展,滋生腐败。导致这些现象禁而不绝的原因就是长期疏于学习、精神空虚,意志衰退、骄奢淫逸,甚至腐化堕落,庸、懒、散、拖等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滋生蔓延。

相关链接

甘肃陇南50对农村青年向天价彩礼说“不”

在中国农村,天价彩礼屡见不鲜。“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男方父母的心声。这俨然成为压在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户头上的“一座大山”,作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而被反复拷问:“甜蜜负担”何时休?

2017年5月7日,甘肃陇南市举行首届“向高价彩礼说不”移风易俗新婚礼,50对农村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并向广大农村发出倡议:树立婚嫁新风,杜绝天价彩礼,抵制攀比之风,倡导婚事新办的社会风气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甘肃农村是“天价彩礼”的重灾区,该省平凉、庆阳农村,彩礼钱从8万至20万元不等。在甘肃陇南,一些家庭甚至认为彩礼代表着女方的“身价”,要的越多身价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农村女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单身男青年人数远高于女性,高价彩礼之风也愈演愈烈,动辄八九万甚至十几、二十万元亦层出不穷,导致频现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而这50对新婚夫妇是近期领取结婚证的、2人中至少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或低保户,且女方收取彩礼不超过3万元。

(四)环境脏乱差,不遵守基本公共秩序和基本文明行为准则的问题

现在在一些城市大街的电线杆上、报刊橱窗、人行天桥等地方,办证、出租房屋、信用卡还贷等小广告仍比比皆是,这种城市“牛皮癣”依然是造成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顽疾。同时,现在小区里基本都配置了分类垃圾箱,但是我们仍经常看到有些人随手就把垃圾扔过去,造成很多垃圾散落在外,有的甚至丢在了道边。这项措施原本是为了净化环境,结果因为人们的文明行为缺失,造成了环境的二次破坏。还有像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非机动车无视红绿灯、公共场所随意吸烟大声喧哗等不遵守基本公共秩序和基本文明行为准则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还很常见,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解决这类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五)精神文化产品现存的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

眼下,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满眼的“小鲜肉”偶像剧、抗日神剧、家庭肥皂剧,真正能够带来正能量,提升人们思想境界、文化品位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精神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依然严重。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入建设“一个工程”,即文化精品的创作工程。要围绕中国梦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创作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精品。要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中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继续构建“四个体系”,一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进入人们心中。二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文化服务。三是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末,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扩大对外文化开放,提高对外文化开放的水平,一方面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更多更好走向世界。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平台失衡。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村镇文化设施落后。一些农家书屋条件简陋。30%左右的行政村没有文化大院。二是部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或标准较低。省级美术馆、艺术馆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问题。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但政府供给能力却没有及时跟上。目前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还是由政府部门指定或安排,事先并没有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群众并不满意,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

(七)工作中适应时代要求、群众期待的创新不够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有些党组织、党员干部思想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采取不关注、不接触、不采纳的态度,达不到与时代同轨的要求,无形之中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有的党组织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活动方式不够创新,没有达到群众期待的目标,让活动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使之流于形式化,没有起到提升群众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八)一些地方和部门精神文明建设不力的问题

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担当起构建战略支点的重任。

但是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有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只是走走过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必须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它当作一个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契机,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群众工作。

典型案例

山东乡风民风的蝶变:喜事新办 丧事简办 厚养薄葬[1]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在山东农村的一些地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一度盛行,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豪华葬礼让人“死不起”,在给农民造成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风气。

因此,山东连续5年全面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政府引导、干部带头、群众自治,移风易俗取得明显成效。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顺应了民心民意,减轻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2016年,第三方机构对山东全省农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83.4%的受访者感受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明显变化,移风易俗群众满意率达94.2%。

那些看似根深蒂固的陋习是如何斩除的?文明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记者日前在山东多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喜事新办,一村一策

2017年3月1日,儿子李伟的婚礼日期刚商定下来,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西李村村民李国华就向村里的红白理事会通报了消息。

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李荣祥交给他一份“红事告知书”,上面对婚礼的花销规定得很细:“我村提倡少收彩礼,彩礼总数最好控制在6万元以内,甚至不收彩礼;本村乡里一律不待客;婚宴酒席应控制在20桌以内,标准控制在每桌600元以内……希望您能对照标准筹备子女的婚事,届时村理事会成员将全程参与监督。”李国华知道,村里人这几年都按这个标准筹备婚礼,很快就在告知书上签字认可。

4月7日,李伟的婚礼如期举办,李国华只邀请了直系亲属和新娘的家人参加,酒席摆了9桌,每桌500元,都在标准之内。过几天,这次婚礼的每项花销都将在村里公示,接受全村人监督。

“农民工在建筑工地辛辛苦苦干一天活,才能赚百八十块钱。乡亲在村里摆上桌椅办酒席,流水席一吃就是七八天,份子钱少的一二百块,多的得一两千块,谁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洋浒崖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谢中岱说,如今的洋浒崖村,随礼最高不超过50元,经久不散的流水席换成了一小包充满人情味的喜糖。山东的农村党员特别是村干部,大多签订了承诺书,认真执行婚丧喜庆事项报告制度,示范引领移风易俗。

针对天价彩礼,菏泽市巨野县在全县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6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还对全县500多名民间媒人进行登记造册,统一管理,签订杜绝高额彩礼承诺书。淄博等地把对民间影响较大的媒人请上电视,让他们公开承诺,引导婚事新办。

一镇一策、一村一策,山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婚礼、葬礼标准、流程,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目前,全省已建成8万余个红白理事会。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还在红白理事会的基础上,由村里的每个姓氏推选2到3名德高望重的成员担任“家族理事大总”。这些“理事大总”既为各自家族的红白事把关,也是村民关系的调解员,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民间的联络员。

◎厚养薄葬,活得舒心

前些天,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左一村的村级养老院“老年乐园”组织了一次体检,85岁的张桂兰发现,和半年前刚搬来时相比,自己的体重足足长了10斤。

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城里,自己独自生活时,张桂兰每天只做一顿饭,生病了连口热水都喝不上。2016年8月,“老年乐园”投入使用,她是第一批入住的老人。一日三餐准时准点,肉、蛋、菜均衡搭配,头疼脑热到医药室拿药,如果生了重病,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子女送到医院治疗。

或是老年乐园,或是幸福院,或是关照服务中心,为了推动厚养薄葬,山东很多农村中心社区或人口较多的村都建设了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养老机构。

“厚养”为“薄葬”打下了重要基础。近些年,在红白理事会这样的群众组织监督下,山东农村的白事基本用“一碗菜”取代了“八大碗”,用黑纱、白花取代了披麻戴孝,用农村公益性公墓取代了乱埋乱葬和装棺再葬。

巨野县的634个行政村已经全面推行起“丧事一碗菜”。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每人一碗大锅菜,每碗菜一般5元到8元,最高不超过10元。一桩丧事,仅“一碗菜”这一项,就能为农家省下近万元。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凤鸣估算,推行“丧事一碗菜”后,每年可为全县群众节约资金1亿多元。

由于丧事简办,很多过去活跃在白事上的吹鼓手没了生意,当地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庄户剧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政府监督,倡导新风

一走进山东乡村,就能看到村口墙上贴着“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诚信经营户”“最美家庭”的大幅彩色照片,这些评选出的典型不但村里表彰,“家族理事大总”还要组织召开家族会进行表扬。目前,像这样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已覆盖山东全省,孝悌和睦的家风、诚信友爱的民风也呼应着婚丧嫁娶的新风。

山东省文明办副主任宫松章介绍,山东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每年两次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和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向各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通报,通过文件、政务微博公开发布,对群众满意度低的市县进行约谈。此外,省财政每年还拨付1000万元用于对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提高他们把握政策、服务群众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的农民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帮助农民摆脱婚丧嫁娶中陈规陋习的束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山东省委党校教授、“中国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周其森近30年来对1600多个乡村进行了调查,他建议,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统领文明乡风树立。

注释:

[1]杜羽、赵秋丽:《山东乡风民风的蝶变: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光明日报》201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