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的性格
10085200000001

第1章 译者序:影响着中国命运的书

陶林

一本书,通常由几百页纸和一些油墨构成,小小的一个册子,不声不响,不动声色。把这些书甩出去,它发出的力道不会超过自身的重量。书有什么用?尤其是对于民族、历史这些庞大的词汇和物象来说,一本小书,如同是湍流中的飞絮那样,似乎根本不值得一提。这种境遇,有类于历史中的个人,在浩浩荡荡的潮流面前,永远有无能为力之感。

然而,决定历史的终究是人。人的行为,永远是历史的主角。决定人们行为的,又是人们的头脑。人们头脑虽说瞬息万变,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上天入地无所不包无所不想,如同一个纷繁的小宇宙。但这个小宇宙向外输出的成果,其实也仅仅是其中碎裂出来的几个片段。我们把这些片段称为观念。

不错,观念左右着人,进而左右着历史和世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帝国与王朝、辉煌的文明与灿烂的文化,说到底,都是人的各种观念投影。一本小小的书里所蕴藏的观念,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但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它们都如猛兽一样,潜伏在书页当中,等待着天时、地利,等待着那些合适的人。书本中所提供的观念,威猛跃出,散发无尽的力量,让世界彻底变样。所以说,懂得敬畏书本,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开始。

有关于本书,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博士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就是那种相当值得我们敬畏的书。从历史实际的意义来说,它通过对中国人的思考所形成的观念,曾深深地影响过中国的命运。有幸能在诸多前贤的基础上,重译这部鲜为人知却魅力无限的著作,与明恩溥博士隔着时空对话,令我获益匪浅。

恰如我们知晓的,明恩溥先生是一个美国人,是一位基督教公理会来华的传教士。这个身份在晚清来看,实在太普通不过了。清末,因为各种条约的签订,最高峰时大约有四五千人规模的西方传教者在华传教。

明恩溥1845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渥农小镇上。1872年,这位二十七岁的美国青年获得了纽约联合神学院的学位,随即携带着新婚妻子简·迪肯森小姐来华,来到了大清王朝统治下的积贫积弱的中国。起初在天津学习中文,1877年到了山东西北部的一个小乡村——庞庄进行赈灾传教。不想,这一待就是四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创办了几座小学、中学和医院。他还兼任一家老牌在华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通讯员和专栏作家,孜孜不倦地完成了若干著述的写作,诸如《中国文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中国在动乱中》《王者基督:中国研究大纲》《中国的进步》《今日的中国与美国》《汉语谚语俗语集》等。这些著作中,最富盛名、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这部《中国人的性格》。这部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知之甚少的书,当年在西方是最为畅销的中国入门必读。

从个人意义上来讲,明恩溥是一个太过于令人吃惊的人。这位牧师之子,刚刚从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场上退役下来,就疯狂地要到内乱频仍的中国来传教。这与其说是信仰召唤,不如说更像是美国年轻人固有的冒险冲动。然而,他前后待在中国,待在中国最低层的乡村和城镇,长达四十年——这个光阴要长过他待在美国的岁月。

毫无疑问,如此漫长的光阴沉淀之中,他身为中国人的资格,要大于美国人的资格。因此,他活着时,被称为“在美国的中国代言人”。各国总统和外交官争相阅读他的书籍,寻找有关中国事务的信息,把他的判断当成自己的判断。也因此,明恩溥不仅只是一位中国观察家和评论者,更是一个中国事务的参与者。这就不难想象,在那历史关键点上,他为中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抉择……

1900年前后,满清政府统治下,义和团运动演变成了一场毫无章法的社会暴乱。为了拯救暴乱中的本国侨民,也为了惩罚中国,八国组成联军攻陷了北京。如果我们以严格的因果观来看待这件事,无疑会发现这是一件维和事务与侵略实质交织的历史悲剧。

悲剧尘埃落定。列强让不负责任的满清政府签下了一笔赔款单——《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作为对满清政府的一种惩罚,当时的每个中国人人均一两。这种侮辱性的惩罚,本已贫穷不堪的中国人必须要认了,且必须要打落牙、和血吞。这一国际赔款史上最大罚单,几乎一夜之间把贫穷的中国人打入了永世不得翻身的深渊。为此,西方主要国家的有识之士对之深怀忧虑。很多深谋远虑的人担心,以普法战争的直观经验担心,中国有朝一日繁荣富强了,会怀着深深的仇恨报复西方。子子孙孙恩仇无尽,这并不是东西方文明必须要面对的结果。

成船成船的白银,从一无所有的中国运出,赔付给各国,以弥补诸国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受的损失,同时也带给了中国人民无尽的屈辱与愤恨。

1906年,受下属的推荐,仔细阅读完了《中国人的性格》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就是人所皆知的老罗斯福,面对着成吨白银的赔款,心有所感,特意邀请明恩溥到白宫做客,倾听这位中国代言人的意见。

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老罗斯福总统读出了怜悯。这位非常容易被文学作品感染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势总统。他深受美国人崇敬,成功化解了国内的劳资危机,开凿了巴拿马运河,挑战了黑幕重重的金融体制,支持“扒粪者”揭露黑幕,调停了日俄战争,倡导环境保护,并获得了1906年度的诺贝尔奖和平奖。而明恩溥则在义和团运动中九死一生、侥幸逃脱。他曾经不断地给外界以警告,提请中国和世界都注意中国人的处境,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然而,他一直被忽略了。

1906年初,老罗斯福亲笔写信给明恩溥这位最受美国人尊敬的中国专家,谈论《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并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我感到我已经超出了我所读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真实信息,比任何书都多,这是我读过的有关中国问题最好的著作……我深深同情于中国人民的处境。”

1906年3月6日,明恩溥从中国乡村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白宫,会见自己的这位超级读者。那时,明恩溥已经60岁了。他须发皆白,因为在中国这片保守苦难的土地上待得太久而身形消瘦,眉宇间有一种美国人所难见到的饱经风霜的气质,同时又充满智慧与儒雅。他向后梳理着头发,胡须打理得井井有条,目光炯炯,神情坚定,气质高雅。

大权在握的罗斯福总统见多识广,与无数的国家元首、世界各界杰出人士会过面、打过交道。但一见明恩溥,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以至于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位从中国乡村来的神父让他联想起慈祥的父亲,不得不尊重与信任,从没有一个君王、皇帝会让他产生过这种感觉。

总统开门见山地询问明恩溥,他应该如何处置同中国人的关系。明恩溥说一切都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写着,他说中国刚刚经历过内乱,中国人很苦,生活很艰难,一个良善的国家不应趁火打劫,而应充分巩固好和中国人民的友谊。罗斯福总统被他这个简单明了的原则给击中了,他从办公桌后面一跃而起,开始在办公室内逡巡。

罗斯福问,难不成扣除掉我们实际应该得到的赔偿之外,把多余的赔款全部退给满清政府,一退了之?

明恩溥摇了摇头,他比任何中国人更了解他们头顶上那个所谓的朝廷与政府。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他详细地分析过中国的贵族、士人、官僚与差役们,他知道他们的见识,他们的眼量乃至他们的腐朽。这一笔收刮自民众的赔款,简简单单地被退还到官僚们手中,无异于羊入狼口。

有关如何发展中国,明恩溥在中国乡村生活时反反复复地思考过,他有着最坚定的要求、最大的信心和最周全的思考。这次上天给予他这个机会,虽已年过六旬,他立刻被点燃了,以他固有的“灵活机动的演说”,细致地描述了他的计划:尽管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工厂、铁路网、电报邮传网、金融,但中国人没有变,中国人的性格没有变。因此,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中国民众受益,为中国建大学、建医院、建立医学院,建设公益事业,为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打开长期而稳固的非官方通道,给中国人学习文明的机会,培育他们巩固自身文明的能力——这是一揽子的“振兴中华”的计划。明恩溥这个美国牧师之子,比当时任何号称爱中国的满清贵族、维新党人乃至革命党人都要仔细。他说,这代表大多数在华传教士的意见。

老罗斯福总统的热情也被明恩溥点燃了,他一边兴奋地来回走着,一边不断地嘟哝着:“我完全同意你的建议,现在告诉我,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

明恩溥从容而周详地说了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奠定了美国对华关系的基本原则,其结果,至今还发挥着重要影响。

就在明恩溥的建议之下,美国政府开始退还一半的“庚子赔款”,在当时折合一千一百万美元。这些钱被用于建立留美预备学堂,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医院,用于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学子赴美学习,等等。其中留美预备学堂就是至今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几代的中国精英,都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去的,他们已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就是一本书和一个国家命运之间的故事。一切,都从这本小小的书——《中国人的性格》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