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011600000008

第8章 侠义精神(1)

侠义特质

过去研究墨学的人都说墨学中断了,问题是墨学真的中断了吗?讲墨学中断当然有根据,研究墨学的很多人都说过。第一,墨家跟统治阶级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秦汉统一以后,对墨家影响下的侠客、侠义团体和个人,打压不遗余力。第二,墨子以后不像儒家那么幸运,孔子以后有孟子、荀子,有重要的大思想家继承,墨家没有。这两点就足以说明讲墨家中断有根据。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想,看能不能开辟新的视野,有助于墨学研究。我们从相反的假设出发,墨家没有中断,在历史上有坚强的生命力,一直活跃着。中国历史上的侠义传统是受墨子影响的,有各种变形。

墨家后来形成侠义传统,就整个文化范围讲,是一个极大的、异端的传统。一个文化传统里面,如果没有异端冲击,没有异端生命,就容易僵化,没有生命力。从这个观点看,墨家在浩瀚的历上有各种变形,仍然延续下来,对今天社会也还有影响力。

相对于儒家主流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种特殊精神,种特殊精神,虽然有些部分跟儒家重叠,但有些部分跟儒家有矛盾。这种精神的来源是墨家,不是其他学派。这种侠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两干多年,没有中断。墨家侠义精神的特质是:1,急难相救

这就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孔、孟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有,但是目的不同,儒家是要以道救天下,墨子没有那么抽象,是用自己的行动救天下,“止楚攻宋”是人们熟知的例子。墨子的兼爱、非攻,不是纯粹理论,是要采取具体行动,墨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行动派,有尚武精神。

儒家发展到宋明理学的时候,书生都非常文弱。因为文弱传统的形成,造成中国王朝的两次沦亡:宋亡于元,明亡于清。尚武精神在墨家影响的传统中保持着,在历史上表现为负面角色,作为反抗的民间团体,始终被官方打压,而打压这个传统,就打压了中国的尚武精神。

急难相救精神所影响的是后来中国历史上许多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团体和人物。从孙中山、毛泽东革命开始,都有大批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人。没有这些人,革命运动无法开展。在历史上成气候的反抗团体中,一定包括有侠义的精神、团体和人士。革命运动要成气候,一定要有这个成分。

有人说《礼运·大同》“天下为公”的观念来源于墨家。“天下为公”的观念真的可能是传承自墨家。墨家主张兼爱,兼爱伦理观跟儒家的差等伦理观不同。差等伦理观的社会基础是家族,兼爱伦理观是跳出家族。跳出家族很重要。“天下为公”的思想从儒家产生不出来,只有从墨家才能产生出来。

2.超越亲情

这种特殊精神跟儒家有明显区别,司马迁对此早有了解。《史记‘游侠列传》写大侠不顾父母之恩、妻子之爱,要跳出家族,才能当大侠,这在儒家是不允许的。《礼记》规定,父母在,不许有一死,父母第一,孝道第一。父母在,不能有生死之交、刎颈之交。侠义传统就是刎颈之交。两人交往凭义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郭解被朝廷追杀的时候,有一个义士根本不认识郭解,却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他。在侠义传统中能够产生这种人物和精神,但在儒家礼教中这却是不允许的。3。一诺千金重信诺,儒家也有,但墨家重信诺,在侠义精神中走上极端。有一句现成的话,可以把墨家和儒家区别开来。儒家讲:“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儒家的信条。墨家侠义传统的信条是“言必信,行必果”,即绝对信守诺言。

历史上有“任侠”一词,什么叫“任侠”?信任的“任”,“任”在文字学上是“相与信”,两人之间的信任。“任侠”绝对讲求“信”。一诺干金者,就是把“信”绝对化的人物。《经上》第19条:“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经说上》解释:“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任侠)的定义是:义士做对自己有损害的事情,而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得到利益。做会给自身带来恶果的事情,以便使自己所服务的对象成就急务,排除困难,脱离困境。

4.不畏权势

侠义精神这一点跟儒家有明显的区隔。侠义精神和力量,只有从墨家发展出来,在其他学派发展不出来,其他学派在不同程度上都认同专制统治,只有侠义传统敢与专制权势为敌。董仲舒思想就是讲怎样使儒家跟皇权结合,他讲“黜民而升君”,就是压低人民,抬高国君。墨子影响下的侠义传统则完全相反,是黜君而升民,完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墨子是平民阶级的代言入。这个精神以后就延续下来..形成中国历史上一直在民间、在被打压的情况下活跃的团体和个人,这些人在正史中长期被忽略。现在应该发掘这个新天地,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5.劫富济贫

这是墨家跟儒家有明显区隔的精神。劫富济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许的一种现象,在现代法治社会是不允许的。在法治社会,劫富济贫,法律要处罚。在传统的、没有法治的社会,往往就是这种侠义团体和侠客,在社会上主持正义。他们用不寻常的手般,追求公平正义。在中国传统社会就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是中非常的手段,追求公平正义。不仅传统社会容许劫富济贫在,像美、英、法国所谓“法治”国家,法律保障是有钱人的专利,一般贫民要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利几乎不可能,因为贫民没有钱打官司,这种劫富济贫的精神和角色有存在的社会价值。 6.重视名节

用现代语言说,重视名节就是重名誉,把这话真正充分实践的是墨家。在墨家的侠义传统中,对名节的重视非常强烈。在历史上,东汉末年,有不少气节之士死于党锢之祸,其中很多人物有侠义背景。儒家也重名节,儒家重名节是为了尽忠孝,墨家重名节是为了反抗权势。

墨家侠义精神的特质可以用“扶弱抑强,抗官济民”八个字来概括,这代表墨家影响下的侠义传统的特殊精神,这是整个中国历史传统中侠义精神的宗旨。这八个字,来自20世纪初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名人宋教仁。宋教仁在1907年,为了说服东北的马贼(历史上都把他们叫做“贼”,其实他们就是江湖好汉)参加革命运动,在一封信中讲到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到孙中山革命的时候,仍然有生命。用这八个字可以概括整个中国历史上侠义传统的精神。侠义关系

儒家、墨家都重视“义”。《论语》多处讲到“义”。“义”是儒家的重要观念。但是整体看来,在哲学上最重要的观念是“仁”,不是“义”。在历史上实践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礼,是孝,不是“义”。《贵义》篇墨子讲到“万事莫贵于义”,没有一件事情比“义”更重要、更终极。墨子还讲“义人在上,天下一致”,这个“义人”相当于儒家的圣王,是最高的典范。墨家真正把“义”的观念普及到整个中国社会,影响普遍而深刻。儒家讲义利之辨,“义”跟“利”是矛盾对立的。墨家说:“义,利也。”儒、墨两家一个对利是消极性的思考,一个对利是积极性的思考,很不一样。“义”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广泛影响是墨子的传统,不是儒家的传统。

《水浒传》中有“聚义堂”,其所表现的“义”跟“孝”是矛盾的,把“义”跟“孝”严格区分开。小说是虚构,但小说有时能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水浒传》里有个孝子王进,怎么劝说,他都不上梁山,孝子是不上梁山的。还有一个史进,为了上梁山,把他妈妈气死。你要上梁山,就不能顾到孝。这些义士是以“义”为终极理想和目标的。李逵受到儒家影响,他要上梁山,就把妈妈背着一起上,结果在路上,取水给妈妈喝,找东西给妈妈吃,结果妈妈被老虎吃掉。到梁山,把这件事情讲给宋江他们听,宋江哈哈大笑,这明显表现出“孝”跟“义”是矛盾的。过去以为“义”是儒家讲的,仔细想,“义”只有在墨家的侠义传统中才能产生。后来宋江被捕有两大罪名,一是不敬天地,一是不孝父母。要举义就不能顾孝。

在孙中山时代,要当革命烈士,就不能顾家,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林觉民就是例子。林觉民写《与妻诀别书》感人,但要革命,做烈士,为义奋斗,为一个超越理想而奋斗的人,就不能顾家,向来如此。

宋以后中国哲学有所谓“三教合流”,里面还暗藏了一个墨家。墨家影响的侠义传统,也在这里合流了。宋以后产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包括重要的儒生是侠跟儒的合流。

举几个重要人物,南宋时跟朱熹辩论的陈亮,三次被抓到监牢里,罪名就是说他是大侠,但陈亮在历史上是儒者,儒、侠在那个时代以后就慢慢合流了,有的是“儒皮侠骨”,有的是“侠皮儒骨”,骨就是思想本质,皮就是行事作风。陈亮的行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