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10405800000003

第3章

一部分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刻苦吸收各类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少数学生可能会放纵自己,白天睡觉,夜晚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潇洒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走进大学校门,是立即起跑,还是在“起跑线”附近悠闲地溜达?大学生今天所作的选择,将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大学有没有“起跑线”?

——写给王竹林同学的信

大学有没有“起跑线”?这道“起跑线”在哪里?大学入学新生是磨蹭到二年级再起跑,还是一开学就起跑?

王竹林同学:

你好!

你在答卷中说:“虽然入学已经好几个月了,但我还是很迷茫。每天很多时间花费在手机和电脑上。我也知道18年的奋斗和高三的拼搏不是让我来大学享乐的,我也想过改变现状,奋起学习,但总是支持不了多久,觉得自己少了些动力和目标。”

看了你的答卷,首先要感谢你的坦诚。如果不把我当朋友,你是不会说出心里话的。我愿意就你提出的话题,同你交流沟通。

2014年9月13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新生见面会。也许你还记得,我当时讲话的题目是“大学有没有‘起跑线’?”为什么讲这个题目?主要是受兄弟院校一份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启发。这份调查报告显示,10%的受访者对大学学习不感兴趣;36.7%的受访者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近几年社会上热议“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小学生甚至幼儿谈“起跑线”,着实有点儿荒唐。我想同你商讨的是:大学有没有“起跑线”?这道“起跑线”在哪里?大学入学新生是磨蹭到二年级再起跑,还是一开学就起跑?

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我研究了运动员的起跑。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从1881年开始采用站立式起跑练习100米跑,练了将近一年,成绩停滞不前,他非常苦恼。舍里尔的妻子劝他到郊外散散心。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舍里尔看到一群袋鼠在狂奔。他对妻子说:“我要是袋鼠就好了,全世界没有人能跑过我!”妻子笑着说:“那你就模仿袋鼠跑跑看!”一句话点醒了舍里尔。他坐在那里,静静地观察起袋鼠来。舍里尔发现,袋鼠跑跳前总是先向下屈身,然后一跃而起。这个起跑姿势与跑得快有没有关联?舍里尔向一位动物学家请教。动物学家告诉他:袋鼠弯下身体,重心降低,起跑时会增加向前的巨大冲力。舍里尔兴奋极了。他开始模仿袋鼠做蹲式起跑训练,一个月之内百米跑的成绩提高了0.15秒。舍里尔创造的这种起跑姿势被称作“袋鼠式起跑”,后来又改名为“蹲踞式起跑”。1927年,美国教练布雷斯纳汉又发明了起跑器。运动员使用起跑器可将短跑成绩提高0.3秒左右。你看,起跑的时机和速度对运动员来说是何等重要!

然而,并非每个大学新生都知道起跑的重要性。从实际情况观察,他们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目标明确、主动性强,争分夺秒,抓紧起跑,刻苦吸收各类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二是随大流,看见别人往前跑,自己也跟着往前跑;别人要是睡大觉,自己也跟着睡大觉。三是“发令枪”响过之后忘记或者不愿起跑,白天睡觉,夜晚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滞留在“起跑线”上,“潇洒”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我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帖文:假如把地球上的70亿人浓缩为100人,那么,93人没有上过大学,只有7人有上大学的机会。你无疑是幸运的“7%”中的一分子。你是否意识到上大学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历经12年苦读赢得的学习机会,你该不该倍加珍惜?

起跑带有打基础的性质,一步赶不上,有可能步步赶不上。《光明日报》曾经刊登经济学博士秦春华写的一篇文章,谈到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做访问学者时的一段经历。他选了一门希腊思想史的讨论课。这门课程很难,从一开始就必须非常努力,不能逃课。有一次因为要参加一个会议,落了一节课,结果后面上课时立即陷入听不懂的状态。大学大多数课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前面的课程是理解后面课程的基础,如果在起跑时无所用心,在后面的赛程中有可能频频踏空,这就是在起步阶段不能耽搁的理由!

在我们国家,高三学生是最辛苦的一个群体,他们常常从凌晨苦读到深夜。考上大学以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氛围发生了变化:高中生奋斗目标单一,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多元;高中生学习主要靠“灌输”,大学生学习主要靠“领悟”。走进大学校门,家长不可能再在你耳边唠叨,老师也不会整天盯着你,催促你读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必然导致分化。你在答卷中说:“我的爸爸对我说,大学只培养两种人:一种是人才;一种是‘人渣’。”我不赞成“人渣”的表述,因为它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品行败坏、道德低下的人。但是,我能够理解你爸爸说这话时的心境。他是在为你担心,他是在为你着急,他是唯恐你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你说“觉得很对不起自己和父母”,这表明你是个孝顺孩子,你爸爸说的话你基本听进去了。

大学4年看似漫长,其实只有1461天,按每天学习10小时测算,总共14610小时。假如半年不起跑,就会比别人少拼搏182.5天、1825个小时,将损失大学学习时间的八分之一;假如一年不起跑,就会比别人少拼搏365天、3650小时,将损失大学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开学典礼就是“发令枪”。是采用“站立式起跑”还是采用“蹲踞式起跑”,是立即起跑、延迟起跑还是在“起跑线”附近悠闲地溜达,老师和家长不能替你们做主,必须由你们自己做出选择。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你们今天所做的选择,将会影响你们的前途和命运,因为起跑状态是生命经历的重要构成因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1日

应聘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

——写给马天同学的信

要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形成以增强择业能力为重点的“倒逼学习机制”。这样安排学习和实践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大有好处。

马天同学:

你好!

在答卷中你提出:“如果您作为一个单位的应聘主考官,您最注重应聘者哪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看得较远的问题,我愿意试着回答。

不知你看没看过天津电视台的《非你莫属》?这是一档招聘人才的节目,每期有12名企业高管到节目录制现场,以挑剔的目光品读应聘者的简历,听取应聘者的自我介绍,对应聘者现场展示的专业才能和实战经验进行评判。2013年4月我担任郑大新传院院长之后,开始关注这档节目。我发现企业高管对求职者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对所选专业的酷爱程度如何?

——有无从事这一行业的实战经验,有无比较成功的实践案例?

——对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如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能否举出“创意策划”的具体案例?

——可塑性和潜在能力如何,有无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对事业的忠诚度如何,有无较强的责任心和抗挫折能力?

具体到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主考官会关注五个方面:

第一,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科学认同上,建立在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你知道,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坚定性,可以避免“精神缺钙”。正因为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主考官很看重的一种品格。

第二,能不能做到踏实肯干。在参加集体劳动时,谁愿意同“耍奸磨滑”的人分在一个小组?用人单位更不喜欢“耍奸磨滑”的人。1964年3月,新华社制定了《工作人员培养规划纲要》,提出用7年时间增加编制2000人。当年计划从河南省高校中文系招收18名应届毕业生。因为郑大是一所新学校,第一年只给了8个名额,另外10个名额拨给了另外一所学校。经过一年试用,新华社发现郑大毕业生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踏实肯干。第二年,河南省的18个名额全都给了郑州大学。由此可见,“踏实肯干”是用人单位评价应届毕业生的一项硬指标,也是应聘者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品格。

第三,是否爱岗敬业。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到工作岗位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爱岗敬业的程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假设人的聪明程度可以用从一到十的数字来表示,“十分聪明”的人小算盘打得很勤,只舍得把“八分聪明”用到工作中去,另外“两分聪明”用到患得患失上去了;“九分聪明”的人杂念较少,舍得把全部聪明才智用到本职工作中去。几年之后,哪一个毕业生进步得更快一点呢?当然是“九分聪明”的人。实践证明,在工作岗位上不分心或者少分心的人,成才的机会就会多一些;对待工作三心二意,即使“聪明绝顶”,也难成正果。因此,“爱岗敬业”是主考官非常看重的基本品格。

第四,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用人单位不喜欢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人,常常把机会留给善于创新的人。你们正值青春年华,最具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创新创造,争取早日取得丰硕成果。因此,创新意识是主考官非常看重的基本品格。

第五,是否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是人生旅途的重大转折。要适应新的环境,单靠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这好比汽车加油。汽车设计师为了让“嘎斯69”越野吉普车多跑一段路程,不仅设计了60升的主油箱,而且设计了25升到30升的副油箱。在汽车出厂的时候,即使工人替你把主油箱和副油箱全都灌满,按照每升汽油跑7000米来计算,充其量能从郑州开到北京。你们必须学会加油,必须知道什么地方有加油站,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加油。要根据新的工作需要,随时补充新的知识。因此,“再学习能力”是主考官十分关注的基本能力。

既然你了解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那么,你可不可以提前进行自我测试、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哪些方面表现突出,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在实战经验和业绩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要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形成以增强择业能力为重点的“倒逼学习机制”。这样安排学习和实践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大有好处。

以上建议,供你参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4日

被动选择并不妨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写给刘昱煊同学的信

新闻工作不仅有苦,而且有乐,可以说是“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刘昱煊同学:

你好!

在答卷中你提出:“在我们同学中,有人是主动选择了新闻这个专业,一部分同学则是被动接受新闻这个专业。您觉得如何激发‘被动选择’的同学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我的看法是,被动选择并不妨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我在郑州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前夕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文学研究工作;第二志愿是语文教学工作;第三志愿是服从分配。1964年7月,郑州大学中文系宣布分配方案的前一天晚上,我们班的班长在走廊里悄声对我说:“你的工作分得不错,是走南闯北的。”我叫他说得具体一点,他不肯说。回到宿舍,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老是在捉摸“走南闯北”这四个字的含义。第二天一大早,中文系应届毕业的200多名同学都集中到会议室,静听着中文系负责同志宣布分配方案。这时我才知道被分配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当记者。你看,这是不是属于被动选择?经过几年的采访实践,我渐渐懂得了新闻工作不仅有苦,而且有乐,可以说是“苦中有乐、乐在苦中”。当记者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乐趣:

第一,新闻记者活动在整个社会的前沿阵地,每日每时都敏锐地捕捉能激起浪花和波涛的重大问题。一旦他们的报道真正起到了推动实际工作、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那么,再苦再累,也会感到幸福。

第二,新闻记者生活在人民当中,他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他们把自己从生活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去,通过自己的报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一旦反映出来的东西给人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就会感受到新闻记者的乐趣。

第三,新闻记者的乐趣还在于每日每时都可以学到新鲜的、有趣的知识。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学制为四年,如果读硕士学位,再加三年。可是,新闻记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学习三四十年。高等学校分系、分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选择的专业有限。新闻记者以社会为课堂,所学的课程交叉进行,可以学习许多专业。新闻记者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可以向数以千计的学者、教授和各种各样的著名专家请教,从他们那里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主要限于书本知识;新闻记者既可以学到理论,又能够面向实际,容易获得较完全的知识。无穷无尽的新的知识,给新闻记者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新的欢乐。

第四,新闻记者工作的领域海阔天空,可以从多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用不着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新闻记者的乐趣还可以列出许多条,仅以上四个方面,就足以令人神往。这也许是许多年轻人迷上这个苦差事的原因。所以,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既然命运把你安排到新闻与传播学院,那就多想想从事新闻工作的乐趣,这样可以点燃你学好专业课的激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4日

摆脱干扰需要内在定力

——写给杨瑶斯同学的信

近年来校园诱惑明显增多:隔三差五的聚餐,去还是不去?无目的的逛街,去还是不去?有些活动很没意思,碍于情面,去还是不去?大量事实说明,要想做到简单很不容易。大学生应该好好研究“简单”这门学问。

杨瑶斯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读了12本书。你说自我危机感和突然涌现的看书欲望促使你去阅读。这表明你已经有了读书的内在动力。

在答卷中你提出:“如何让自己真正沉浸下来读书学习,如何摆脱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弄清诱惑和干扰来自何方。近几年妨碍大学生刻苦攻读的主要有三个因素:读书无用论的干扰;网络成瘾的干扰;无效杂事的干扰。

孟德斯鸠说:“不要试图同诱惑争辩,躲开它,躲得远远的。”这是抗拒诱惑的重要方法。为排除干扰,提三点建议:

延伸阅读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等。

第一,当读书无用论流行时,不要跟风。少受干扰,潜心读书,积以时日,你就会成为一个有学养的人,几年之后,有可能成为社会急需的稀缺人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书无用论一度盛行,不少人把家里的藏书卖给了古旧书店。我花了1.6元,从北京中国书店旧书部买了一套《列宁文选》两卷集,后来又从山东买了新版《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毛泽东选集》,从头至尾认真阅读。有了理论根底,分析问题就容易做到实事求是。1980年春天,我到山东沂蒙山区了解农村变革中的新情况。蒙阴县有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改变了落后面貌。上级领导却批评他们说:“谁还不知道这个办法能多打粮食!管用是管用,方向不对就是不能用!”为了搞清“方向”问题,我重新阅读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的一段话:“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撰写了一篇《“方向”辩》的评论文章,刊登在1980年4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评论被人民日报社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评选为优秀作品。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抱怨社会浮躁,不要轻信读书无用。沿着你所确定的目标刻苦攻读,你会天天有收获、年年有进步。

第二,增强自控能力,防止网络成瘾。《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月第6期刊登了牛庆燕写的《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的原因与对策》一文,其中谈到80%的网络成瘾者倾向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微博互动等双向互动内容。作者还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大学校园里,达到“网络成瘾障碍综合征”标准的人数并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对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掌控,下线后仍然想着上网的情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应及时调整心态,提高自控能力,千万不要患上“网络成瘾障碍综合征”。

第三,有作为的大学生应该学会简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孙铨著的《简单就是财富》。作者引用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一句话:“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简单的需求,简单的人际交往,简单的生活方式,简单的工作状态,这些都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近年来校园诱惑明显增多:隔三差五的聚餐,去还是不去?无目的的逛街,去还是不去?有些活动很没意思,碍于情面,去还是不去?大量事实说明,要想做到简单很不容易。大学生应该好好研究“简单”这门学问。

摆脱干扰和诱惑,说到底,要靠一个人的内在定力。不知道你看没看过沙叶新写的话剧《陈毅市长》?剧中讲述1949年冬的一天深夜,上海市市长陈毅与化学家齐仰之会面的故事。这位化学家住在一间简陋破旧的房子里。书桌上堆满书籍和化学仪器,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齐仰之惜时如金,这张字条不仅是对客人的提醒,也是对自己的约束。有了这样的内在定力,还有什么事情能对他产生干扰?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4日

学会“关心”与“被关心”

——写给李家宝同学的信

要学会体谅,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互助。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不要抱怨,而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李家宝同学:

你好!

在答卷中你提出:“大学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充实,和同学的相处似乎做得也不好。如何更好地与大学同学相处呢?”你提出的问题,使我想起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的演讲中讲的故事:

有一个企业家上大学时,班里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星期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几个同学原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这位富家子弟给同学留下了一个印象,就是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成功了,独自吃苹果的同学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企业家没有同意。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俞敏洪说:“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哪怕只有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

最近,我读了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写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作者主张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怎样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顺便摘几段话,愿与你分享: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

——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

——被关心者接受他人的关心,然后显示他接受了关心。这种确认反过来又被关心者认知。这样,一个关心的关系就完成了。只要我们真正投入关心,那么即使是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会给予我们一种反应。

你要学会关心他人,也要习惯被他人关心。生活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总会有一些矛盾。正像俗语所说:“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你要学会体谅,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互助。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不要抱怨,而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衷心希望你能与同学和谐相处,让大学生活多给你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7日

如何摆脱拖延症

——写给薛玉琼同学的信

当你下决心摆脱拖延症的时候,不要信誓旦旦地说“今后我绝不再拖延”,而是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可操作、能接受、好检查的最低目标……

薛玉琼同学:

你好!

你信中提到关于“如何摆脱拖延症”的问题,我愿就此与你交换意见。

顾名思义,拖延就是把时间延长,该办的事情不及时办,或者拖到最后期限才开始办。2013年6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2级学生在网上发布了《关于大学生拖延症现象的报告》。“报告”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低度拖延大学生的检出率为45.5%;中、高水平拖延大学生的检出率为32.0%,其中高度拖延大学生的检出率为12.3%。“报告”列举了产生拖延症的十条原因,第一条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为帮你思考拖延问题,向你推荐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撰写的《拖延心理学》。两位作者基于他们的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对拖延问题作了仔细的探索,并且提出了许多摆脱拖延症的建议。他们开出的药方并不完全符合大学生的实际,但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

第一,当你下决心摆脱拖延症的时候,不要信誓旦旦地说“今后我绝不再拖延”,而是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可操作、能接受、好检查的最低目标。比如,你可以说“每天花一个小时阅读各类书籍”。小目标一旦确定,就要跟踪检查,看是否有拖延现象发生。具体目标比空泛目标好理解,小目标比大目标好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目标会累积成大目标,小改进会累积成大改进。

第二,保护好你的时间,对于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学会说“不”。你每天要办的事情很多,可将其分为三类:重要而且必须完成的事情;可办可不办的事情;不重要、不必办的事情。应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把第一类事情办好,争取按时完成。对于第三类事情,则可以置之不理。

第三,梳理你曾经使用过的借口。比如“我累了,等以后再做吧”;“太忙了,等以后再做吧”;“心里烦,等以后再做吧”。凡是使用过的借口,就不要再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撑拖延行为的借口会越来越少。

摆脱拖延症要靠自觉。古今中外,一些在学术上较有成就的人,自觉性都很强,极少拖延。1903年,数学家科尔证明2的67次方减去1是个合数,解开了该数200年来一直被人当作质数的谜团。别人问他“解决这个问题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说:“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但是根据我的体验,在许多时候,我们的自觉性是有限的。要摆脱拖延症,还得靠自我加压。举一个例子:2011年2月15日,团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大可与我商谈《学习点亮人生》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事宜,希望能在2011年4月5日以前将书稿交给出版社。但2月下旬我要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3月上中旬要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其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还给我安排了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工作比较繁忙。写作过程中我曾给王大可社长打过一个电话,希望将交稿时间推后一个月,王大可社长答应了这一要求。撂下电话,我想:几十年都不曾食言,这一次也不该例外。为了加快写作进度,我每天3点多起床,用了45个凌晨和白天的缝隙时间,终于赶在4月1日这一天将16万字的书稿送交团结出版社,比原先承诺的交稿时间提前了4天。多次抵制拖延的实践,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爆发力。在平常的日子里,这种爆发力容易被自己忽视,一旦外界给了自己一种压力,或者自己给了自己一种无法改变、无法撤回的压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就会爆发出来,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拖延症虽然常见,但属于一种疑难杂症,至今尚未发现快速治愈的良药。你走进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下了摆脱拖延症的决心。在今后的实践中,你有什么好做法和新感悟,可以告诉我。我愿同你一起探寻摆脱拖延症的办法。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8日

从枯燥中寻求趣味

——写给李晓青同学的信

怎样从书籍中寻找趣味,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寻找启发,感受趣味;第二,边学边用,感受趣味;第三,触发联想,感受趣味。

李晓青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每次看书都将触动自己的话语或者片段记录下来,看完一本书就写下这本书的梗概和读后感悟。每隔一段时间,回头翻阅一下笔记,在重温时也会有新的感悟。这些做法很好,望能坚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阅读比较枯燥乏味的书会有懈怠的心理,看了很久,还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对于此类书籍怎么才能让自己愉快地读下去?”

枯燥指的是单调、无趣味;乏味指的是缺乏情趣兴味。你所说的“枯燥乏味的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单调、无趣味;一种是由于没有读透,书中蕴含着的趣味未被领悟。如果属于前者,尽可放弃,毫不可惜;如果属于后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寻求“趣味”:

第一,寻找启发,感受趣味。

2014年10月,我阅读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写的《认知盈余》。顾名思义,盈余就是多而充足,有富余、有剩余。翻开这本书,有不少这类表述:“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接触成本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使得互联网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网络世界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意味着基于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将要被重新架构。”你看,这些内容是不是有点儿“枯燥”?可是,当读到“奶昔错误”一节时,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麦当劳想提高奶昔销量,因此雇用了一些研究员来弄清楚顾客最关注奶昔的哪种特质。几乎所有研究员关注的都是产品,其中一个叫杰拉德·博斯特尔的研究员却选择了对顾客进行研究。他每天坐在麦当劳店里长达18个小时,观察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买奶昔。他发现很多奶昔都是在早上被销售出去的。这些早餐喝奶昔的人都是上班族,打算在开车上班途中喝奶昔。在开车的时候进食,必须选一些可以用一只手吃的东西。它不能太烫,不能溅得到处都是,也不能太油腻,同时必须可口。没有一种传统早餐符合这些诉求,因此那些顾客会购买奶昔来取而代之。这些行为被其他研究人员忽略了。这就是“奶昔错误”。受“奶昔错误”的启示,我们在观察和研究互联网现象时,是关注“产品”还是关注网民,网民上网的目的是什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能不断地从阅读中找到启发,就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第二,边学边用,感受趣味。

我当农村记者的时候,要阅读农学著作,包括《小麦栽培技术》。这类书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不可能不枯燥。但是,我从书内、书外发现了一种现象: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要历经耙压、施肥、除草、浇灌浆水和麦黄水、开镰收割等22个生产环节。每500克小麦,出售后农民赚到手的钱是以角和分来计算的。到了第23个环节和第24个环节,即加工和销售环节,企业就开始赚大钱。饼干的成分是什么?是面粉、蔗糖和水。500克面粉加工成的饼干,卖好几元钱;加点牛奶或巧克力,改换一下包装,变成“曲奇”,身价就大不一样。由此我想到,种地的农民要想赚钱,必须延长产业链,开发小麦生产的第23、第24、第25个环节,使农民不仅从粮食生产中得到收益,而且能够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在河南代表团提出了发展“餐桌经济”、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两会”闭幕之后,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新华社记者吴锦才和蒲立业,让他们撰写一组推动“餐桌经济”的系列稿件。这组报道见报后,受到社会的好评。当时,有的地方正在开经济工作会议,《餐桌经济》组稿被列为会议参考文件。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一旦派上用场,就不会觉得专业书籍“枯燥乏味”了。

第三,触发联想,感受趣味。

元末明初政治家刘基所著《郁离子》,有些章节晦涩难懂,边阅读、边联想,就会觉得有滋有味。比如《贿亡》一文,说的是荆山出产麝脐,是东南一带的名贵物品。那里的人们有专门追捕麝的,麝一遇见他们就慌忙逃走。当情况危急之时,麝就剔出它的脐并扔到草丛中去。追捕麝的人为了得到麝脐,赶紧到草丛中去寻找,麝因而得以逃命。令尹子文听说这事后大发感慨,说:“不少人为了贪财货而丧命,甚至连累一家子倒霉,为什么他们的智慧竟连麝都不如呢?”联想到当前的贪腐现象,这则寓言发人深思!

以上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零星感悟,写出来,供你参考。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8日

“舍友”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写给赵宇同学的信

“卧谈会”是舍友交流的重要形式。舍友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融入集体,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

赵宇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读了25本书。你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边读边思考,还注意记读书笔记,这些做法应该坚持。

在答卷中你谈到:“我和身边人交流时发现,不同的人看书所关注的焦点不同:喜欢思考的人总喜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书中的每个文字;有浪漫情结的人关注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较为敏感的人则留意一本书的结构安排。这些习惯都不能用好坏评判,只要读书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加以提升,都非常有用。”读了你这段描述,感受到了你同身边人交流时的喜悦,也引发了我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和“舍友交流”的思考。

2014年5月16日,郑州大学网刊载了《“学霸宿舍”再现郑州大学商学院》一文,报道商学院柳园2号楼616宿舍4名女同学全部被国内高校研究生院录取;118宿舍4人也同时收到国外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无独有偶,2014年6月19日,中国江西网刊文报道九江学院一男生宿舍6名学生全部考取名校研究生的事迹。据九江学院官方网站介绍,6名学生分别考取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舍友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督促、相互激励。备考期间,有4位舍友在江西九江实习,他们同留在南昌的舍友每天通过电话或网络交流学习心得。发现专业课视频、专业复习资料和好的学习方法,舍友都会相互推荐,做到资源共享。这种学习型宿舍文化使每个舍友都受到激励和感染,这种学习氛围令人羡慕!

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大学生宿舍条件不那么好,不仅没有电脑,而且为了节电,还规定了晚上熄灯的时间。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舍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的大学生宿舍熄灯后要进行半个多小时的卧谈,取名为“卧谈会”,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专业课知识。这可以说是舍友交流的初级形式。近几年,大学生宿舍硬件条件有所改善,网络环境越来越好,在宿舍就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宿舍当成“家”。在新形势下,可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大学生宿舍呢?四五个、六七个舍友,为达到共同目的,在学习上相互配合、相互激励、互惠互补。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告诉我,他们宿舍的同学合作交流的时间很多。在导师张淑华老师的带领下,几个同门学生建立了“学习型QQ群”,经常在群里分享一些观点和有参阅价值的论文。这种方式可供你参考。在舍友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学会把自己融入群体,还会养成倾听和择善而从的良好习惯。这种宿舍文化一旦形成,对每个舍友都有好处。

半个世纪以前,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时,就得益于这种宿舍文化氛围。到了新华社山东分社当记者之后,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杨凤山、潘广武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学习和讨论哲学问题。有一次,我们到济南千佛山下散步,边走边讨论“矛盾的转化”。我说:“既然事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那么,对新闻工作不熟悉可以转化为比较熟悉,不适应可以转化为基本适应,关键在于能不能确定转化目标、把握转化方向、创造转化条件。”杨凤山说:“人这一辈子不可能只干一种工作,懂得了‘转化规律’,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知道怎样去熟悉它,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千佛山下的议论使我们对“弱点转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促使弱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新闻工作者成长的“杠杆”。掌握了这个“杠杆”,只要舍得花费气力,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就是与“身边人”交流沟通受到的启发。

既然你喜欢同“身边人”交流,而且已经从交流沟通中受益,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舍友合作学习方面作一点尝试呢?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

三笔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写给乔珂同学的信

母校留给我的“三笔精神财富”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让我终身受益。

乔珂同学:

你好!

你在答卷中提出:“大学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求知阶段,在大学生涯中,您得到的最大一笔财富是什么?”我愿意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首先,母校给了我们“艰苦的磨炼”。在母校学习期间,适逢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吃的是“菜包饭”,喝的是菜叶子汤。半饥半饱,还要到建校工地提灰、搬砖、推车。中文系党总支郝书记激励大家:“人要有一股子气,没有这股子气,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我常想,为什么郑州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坚强?为什么多数毕业生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有勇气、有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历尽艰辛,终生不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母校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的磨炼。这是意志的磨炼,这是耐力的磨炼,这是作风的磨炼,这是品格的磨炼。这是母校给我们的一笔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其次,母校激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母校老师抛弃了“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采用启迪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容易发现世间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母校给我们的第二笔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再次,母校促使我们养成了学习爱好和习惯。1960年刚一入学,我就被学校图书馆60多万册藏书吸引住了。半个多世纪以前,喜欢读书的学生会被说成走“白专道路”。就在这一背景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广州发表了一篇讲话。他说:“帝国主义是个敌人,封建势力是个敌人,愚昧——几万万人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知识,也是很大的敌人。”“不重视专业学习,我们国家的科学文化就将永远落后。”这篇讲话传到郑州大学以后,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全校很快就兴起了学习热潮。教务处把北京大学中文系500种“阅读书目”印发给全校师生,供大家选读。图书馆延长了开馆时间;开架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浓厚的教学和科研空气、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我们开启了“知识之门”。白天,除了上课,我就到开架阅览室读书;夜晚,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开本图书带到宿舍,仔细阅读;星期日早饭后步行到河南省图书馆,涉猎中外名著,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读书爱好未改、阅读兴趣未减。这是母校给我们的第三笔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笔精神财富”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让我终身受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