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绝顶的王熙凤
二十一回前半段讲宝玉和袭人斗气,所有情节都围绕着非常单纯的“情”;下半段讲到的贾琏外遇事件中,则很直接地描写“性”。可见作者在很用心地对比人生中的诸多不同。通常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说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这种好恶之心,是我们所有烦恼的根源。作者这种观察、比照人生的方式,让我们学会将好恶在一念之间转成更广阔领域里的欣赏,当我们能够欣赏各色人等的时候,看到的将是他们如何在各自的宿命里去完成所谓的因果。就像贾琏的那种无法无天的放纵,实际上就是一直以来太太管教太严造成的。
《红楼梦》的作者很有趣,他笔下的人物常常会有多重性。王熙凤一直是大家公认写得非常精彩的人物,每当她一出场,整个场景就活了。可为什么在很多改编《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剧里面,王熙凤的形象都让人感觉不太对?大概一讲到王熙凤,就会想到她的泼辣、精明。可如果只是表现这些,这个角色就太流于平面和简单了,实际上,王熙凤是个泼辣中不失柔软,精明里藏着圆润的女子。二十二回一开头就讲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这一点。此时的王熙凤忽然转变了作风,对贾琏说,我有事要跟你商量。她大概已经意识到,自己当着下人的面说要检查丈夫的行李,让丈夫蛮难堪的,一定要给他一个台阶下。平时,她真有什么事情要讨主意,也绝对不会问贾琏,她知道贾琏的智商不如她。此时的问,是为了让贾琏有一家之主的感觉。这就是王熙凤的聪明之处,就像一个企业有一个强势的总经理,有一天忽然意识到自己从没有给董事长一点名分,便找件事情去请教董事长。
深藏不露的强势
我们读这一段,大家感觉一下:“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这种问话很奇怪,贾琏有点被问住了。“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贾琏的头脑有点儿简单,他想林黛玉比较早进贾府,已经在他们家过过生日,薛宝钗是后来的,往年怎么给林黛玉过生日,现在就怎么给薛宝钗过。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凤姐的脑子比贾琏快得多,这个她已经早就想过了,“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整生日”是指二十、三十、四十岁,而这个“笄”就是簪子。古时候,女孩子到十五岁要把头发梳起来插一个簪子,有点成人礼的意思。“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然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这个董事长是没有什么主见的,根本就不理会那些细节。凤姐道:“我也这么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注意,下面就是凤姐做人情的部分:“‘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贾琏心说,刚才你还查我的枕头套呢!
凤姐的聪明在于,她知道什么时候该强势,什么时候该弱势。凤姐曾造贾琏的假印章,伪造文书,包揽诉讼。一拿就是三千两银子,还每个月都放高利贷,这一切她在贾琏面前只字不提。可是现在她表示说,我其实很尊重你,给薛宝钗过生日,万一多用了钱,你怪我怎么办?
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精彩,全体现在这些小细节里。电视、电影里常常把王熙凤表现得强势,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其实她的强势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所以,王熙凤的美确实很难表现,她是那种既厉害到能当称职的总经理,又可以随时放下身段像个小女孩那样撒娇的女人。
凤姐打趣让贾母开心
且说史湘云住了几天,要回去了。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过来拜年的。贾母就说:“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就留下来,“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针线活计”就是过去女孩子自己做的女红。通常好朋友过生日,买什么礼物人家都不稀罕,比较合适的礼物,就是自己做的东西。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宝钗的个性非常稳定,跟林黛玉她们不太一样,贾母很疼她。因为这是她到贾家后过的第一个生日,贾母拿了二十两银子给凤姐,让她去办酒席,请戏班子。凤姐拿到这二十两银子后,就开始调侃贾母。“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过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霉烂”的意思是说她看不起,这二十两够干什么的。当然,她知道贾母根本不会在乎这点钱,她是在用这种方式打趣贾母,逗她开心。人的懂事,其实就是对人的了解,凤姐深知在贾母这种一品夫人面前,你要讲她多有钱、多富贵,她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而用这样的语言来挖苦她,她反而开心得要命,因为一辈子都没有人敢跟她讲这个话。
凤姐说:“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勒掯”这两个字很生动,《红楼梦》里有很多非常好的白话,如今我们还管系皮带叫“勒”,人如果饿了,就把皮带勒紧一点;“掯”是卡扣得很死,不肯多出一点。这两个字本来只是口语,是作者听到这样的语言后,用汉字的音把它记录下来的。在古代的小说里,有音无字的字通常都是作者自己造出来的,这些字没法儿计较它的写法。
王熙凤还笑贾母说:“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这话大胆到惊人的地步,“上五台山”是上西天、死掉的意思。这种话如果换成别人说,贾母要气死了。一会说她小气,一会又说她要上西天,可是凤姐把其中的分寸拿捏得很好,说得满屋里的人都笑了,贾母也笑了,说:“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的。”“▓▓的”这几个字非常传神,完全是老太太的语言。这种字眼林黛玉不会用,贾政也不会用。那凤姐就笑了:“我婆婆也是一样的疼宝玉,我也没处去诉冤,倒说我强嘴。”“说着,又引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
看到没有,贾母永远离不开凤姐,凤姐不断地挖苦她、调侃她,可是她最疼的就是凤姐儿,这个一生富贵荣华的老太太,大半辈子都很紧张,做媳妇的时候一定是一本正经的,到了晚年才真正放松下来,非常需要儿孙们“承欢膝下”,凤姐在她身边插科打诨地闹,给她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贾母替宝钗过十五岁生日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定昏”,就是黄昏的时候要向长辈请安。古时候晚辈对长辈要有一天几次的请安,大家族里这种礼节很严格。“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其实这是说给凤姐听的,这样凤姐就比较好办事。这里面有大户人家的规矩,既然要给人家过生日,当然要办得让当事人喜欢。
接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宝钗的聪明,宝钗的生命里有一种机巧,就是永远要讨好别人。她首先想到的是贾母爱吃什么,因为贾母是这个家族的中心,贾母喜欢谁,谁的地位就会提高。“宝钗深知贾母老年人,喜热闹戏文,爱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所喜者说了出来。”
人真的很奇怪,到喜欢看的电影总是那些打打闹闹片子的时候,就说明你有把子年纪了。年轻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找文艺片去伤感、流泪的,可一旦到了某个年龄段你会变得怕看悲剧,会总是问别人什么电影好笑、好玩。多烂的搞笑片、闹剧你都会去看。可能老年人在遭遇太多的悲剧、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之后,就不想再去碰那些悲哀的东西,看戏对他们来说就是消遣、开心。小时候不懂这些,觉得人活到偌大年纪还这么浅薄,要看那么无聊的电影。可《红楼梦》的作者非常懂老年是怎么回事儿。如果宝钗这个时候要选《魂断蓝桥》,贾母一定难过死了,本来她的丈夫去世了,大孙子也去世了,看这样的悲剧难免触景生情。
这里能看出宝钗的心机之重,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思考过的,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可是她这样也很辛苦,因为永远是在迎合别人,最后她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了,甚至她跟宝玉的关系也是如此。宝玉跟宝钗一直不能很亲密,就是因为她没有真性情。
有一个王熙凤在那边打趣,又有一个宝钗这么懂事,贾母更加高兴了。第二天贾母就先送了一批生日礼物给宝钗。那“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不须多记”。
至二十一日,就是宝钗生日了,贾母的内院中就搭了家常的小巧戏台。清代贵族看戏并不是到某个戏院去,而是请外面的戏班子,在自家院子里搭小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昆腔”就是昆山腔,起源于江苏昆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昆曲,昆曲后来也分北昆跟南昆;“弋腔”就是弋阳腔,是起源于江西,也是南方的曲种。戏曲比较大的一次改革发生在慈禧太后执政时期,慈禧觉得昆曲太优雅,文辞华丽,典故太多,如果没有受过长期熏染,很难听懂,她更喜欢当时新兴的皮黄系统的剧目,比较活泼、自由,因此后来皮黄的京剧便取代了昆曲。可这几年昆曲又慢慢兴盛起来,像台湾最近就连续请了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来演出。
他们“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这自己人里包括了谁?黛玉。有没有感觉到其实作者很有趣?在他的眼里,黛玉是自己人。
点戏的心思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宝钗要过生日了,可这个十五岁的生日竟然由贾母亲自吩咐请客、演戏,黛玉当然有点不舒服,所以宝玉这天特地早起去找黛玉,找到她的房里,“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你看林黛玉的反应,她冷笑说:“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又在吃醋对不对?林黛玉的生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排场。林黛玉一直有种不安全感,作为孤儿,她一直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她总要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如今宝钗被重视了,她就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宝玉就说:“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宝玉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很好,你有委屈,我就帮你把委屈解决了。一面说,一面拉着黛玉起来,去吃了饭。
“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这都是细节。因为宝钗是这一天的主客,戏是为她演的。可宝钗这种懂事的女孩,在这么多长辈面前一定要推让,最后没有办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西游记》是热闹戏,作者虽没有明讲,可我们知道宝钗绝对不是真的爱看《西游记》,她为的是讨贾母的欢心,所以“贾母自是欢喜,然后命凤姐点”,凤姐也是聪明人,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更爱“谑笑科诨”,“谑笑”是开玩笑,戏曲里讲话叫“白”;动作叫“科”,“科诨”就是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逗人笑,也叫插科打诨。凤姐就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这也是一出好玩的戏,贾母果真更加欢喜。
然后命黛玉点,黛玉就让薛姨妈、王夫人等来点,贾母说:“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还让他们点呢!”祖母疼孙子辈,干脆就把中间那一辈给略过去了!在贾母眼里,媳妇辈本来就应该服侍我们的,我干吗要请他们吃酒看戏!“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方点了一出。”
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没有讲黛玉点的是什么戏。黛玉也很聪明,心说你宝钗、凤姐不是讨好贾母吗?看戏是我自己的事,我要点自己喜欢看的戏。在此,能看出作者对黛玉带有某种欣赏。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能保有自我很不容易,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不顾别人就是自私,可是作者却认为人其实没必要这么虚伪,推来让去的结果,看的都是别人喜欢的戏。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系统,儒家的价值系统总是提醒我们要多为别人着想;可道家的价值系统却认为你如果没有能力让自己先活得很开心,你让别人的开心最后就是假的。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儒家的东西太多的话,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委屈,大家都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现在常听到有人这么说,我觉得儒家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黛玉在这里代表了一个非主流文化,就是大家不喜欢的人,因为她没有考虑贾母和别人想看什么,就点了自己喜欢的戏。作者非常微妙地点到为止。
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都点了,“接出扮演”。“一出”就是一折,我们现在常看到的《苏三起解》就是《玉堂春》里面的一出。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到了上酒席的时候,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就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鲁智深大家应该很熟,《醉打山门》是《水浒传》里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鲁智深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力大如牛,他最有名的故事是把一棵大柳树连根拔起。这个人行侠仗义,因为路见不平,打死了屠夫镇关西后被官府通缉,不得已到五台山剃度为僧。鲁智深平常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人,庙里天天吃素整得他很难过,有一天晚上他偷偷下山喝醉了酒,便大闹山门。后来他的师父就跟他讲,你破坏了佛界的清规,我这里也不能容你了。此刻,鲁智深这个热情、豪爽、粗犷的汉子,忽然表现出一种落寞和悲凉。剧中的动作和唱腔,主要表现鲁智深的这种情绪。当然,薛宝钗是因为《醉打山门》里面有好玩的动作,很热闹才点的。
这时候宝玉忍不住了,心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老是点这种热闹的戏,刚才《西游记》里那个猴子跳来跳去的已经够烦的了。宝玉是典型的文艺青年,一心想看能触动心灵的戏,便说宝钗:“只好点这些戏。”宝钗当然要为自己辩驳:“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告诉你,这一出热闹戏,是一套北《点绛唇》。”
《点绛唇》是词牌名,像《相见欢》、《虞美人》一样,都是词牌,所谓填词,就是按某种固定的音乐节律把文字放进去。它原是一种民间的音乐形式,后来经过文人的改造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王国维曾说,李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音乐是民间的,文学是士大夫阶层的。
《点绛唇》的音韵铿锵顿挫,所以宝钗说这个曲子好听极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好,你何曾知道。”那宝玉听她如此说,就凑近来说:“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就念了歌词的内容,这是鲁智深在舞台上唱的“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擦掉眼泪,拜别山门,自己一世英雄,竟落难至此。“处士”指的是推荐他上五台山的那个员外,古代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常常被人家称为处士或者员外。“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谢谢师父慈悲帮我剃度,收留了我,让我逃过了一劫。“没缘法转眼分离乍”,可惜我们缘分这么短,我破坏清规偷吃了酒肉,“乍”是时间很快的意思,霎时间又要分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落单在人世间,身上没有任何名利的牵挂。这支曲子,对宝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由此对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觉得鲁智深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是讲自己的落难,而是在说人生的本质。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蓑衣是古代用棕榈做的雨具,“笠”是斗笠,“卷单行”指离开,表示他要开始流浪了,从此混迹于江湖。“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就是剃了光头,穿着和尚的草鞋,拿着一个破碗去化缘。这是鲁智深的《醉打山门》里非常美的一段。“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小男孩一高兴起来,就是这么忘乎所以。接着“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宝钗和宝玉聊得正欢的时候,旁边的黛玉又开始吃醋了,她冷冷地说:“安静看戏罢,还无唱《山门》,你倒《妆疯》了。”《山门》就是鲁智深的《醉打山门》,《妆疯》是另外一出戏,讲的是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到晚年为了不再挂帅出征,装疯卖傻的故事。黛玉用了两个戏名来讽刺宝玉,“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
生旦净末丑
晚上,戏要散了,贾母很喜欢那个唱小旦的和唱丑角的。旦角,我们现在分花旦、青衣,以及老旦、彩旦等类别。“青衣”,通常穿深色衣服,以唱为主,没有很多动作,像《锁麟囊》里面的薛湘灵;“花旦”则比较漂亮、比较俏皮,像红娘;“老旦”就是老年女性,像佘太君;“彩旦”是属有一点插科打诨,比较好玩的一类,像那些妆化得怪怪的媒婆。过去旦角还没有分得那么清楚,就是女性角色。还有一类是丑角,丑角在古时候通常都是戏班的班主。传说唐明皇曾演过小丑,所以他一直是梨园行里面的祖师爷,一般丑角不到场是不能开戏箱的。丑角需要很深的功力,在舞台上,他要逗大家笑,要随机应变,是戏剧里最难的行当。
贾母很喜欢那个小旦和小丑,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可怜见”不是有点可怜,而是说贾母有点心疼他们,看过电影《霸王别姬》的人可能会了解,过去只有孤儿,或者家里穷得不得了的孩子才会被卖到戏班子里去。大概七八岁就开始练功,天天挨打受骂。贾母问他们多大了,那个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然后大家就叹息一回。我们现在不太容易读懂这一段,是因为我们无法了解,这两个孩子在舞台上表现得这么好,私下里不知道受过多少的折磨。贾母很心疼他们,就命拿一些肉、菜给他们两个吃,还另外赏钱两串。
湘云的快人快语
这时“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一笑不肯说”。注意宝钗的心机之重,她很快就明白了凤姐说的是谁,可是她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注意,“不肯说”跟“不敢说”是不同的,“不肯说”是说宝钗觉得这个时候说这种话不得体,会得罪人;“不敢说”是因为宝玉知道这个话说出来的严重后果,怕黛玉伤心。可这时一定有一个人会说,就是史湘云,她是典型的射手座,口无遮拦。“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太容易懂,如果有人说,你长得很像周杰伦,我大概蛮高兴的。可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戏子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戏子大多出身卑贱,都是孤儿或者穷人家的孩子才卖进戏班,恰恰林黛玉就是个孤儿。宝玉的紧张是因为他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这里没有什么好坏,史湘云也没有恶意,她只是觉得你们怎么那么笨,都没有看出来,便冲口而出。我自己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史湘云,觉得这个女孩太过瘾了,直人快语,干净利落,可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里,真的会得罪很多人。“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大家都看看黛玉又看看戏子。黛玉这么一个孤傲、洁身自好的人被比成戏子,被众人打量,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她的尴尬。
接下来一定有大祸事要发生了。到了晚上,“史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史湘云个性豪爽,心说我只讲了一句话,竟然就被人家瞪了一眼。
“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人,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宝玉的意思是我是为你好,如果是别人得罪人,我才不管呢。“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
我觉得这一段最有趣,是典型的小男孩、小女孩在吵架。宝玉因此忙得不得了,刚在史湘云这边道完歉,碰了一鼻子灰,黛玉那边又开始骂他,本来他是希望每个人都不受伤害,结果反而把两个人都得罪了。你看,宝玉就急得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我要有外心。立刻化成灰,叫万人践踹!”宝玉又发誓了,每次都是这种重誓。湘云就说:“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你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这说的显然是林黛玉。说着,湘云就不理宝玉,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地躺着去了。
山木自寇,源泉自盗
“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了黛玉的门口,黛玉就把他推出来,将门关上。“宝玉又不解何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这就是宝玉的磨功,就在那里不停地叫。“黛玉总不理他。宝玉闷闷的垂头自审。袭人早知端的,当此时断不能劝。”袭人是最关心宝玉的,可是她知道此时三个人闹成这个样子,劝也劝不来。
注意下面这段很有趣,宝玉叫门不开,便“只呆呆的站着,黛玉只当他回房去了,起来开门”,黛玉一直在想他到底走了没有,所有这个年龄段的斗气都是各自尽力硬撑着,看谁撑得久。黛玉一看宝玉还站在那里,便不好意思再关门了,只得抽身上床躺着。“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的就恼了,终究是为什么起?’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我该给你们取笑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可见,刚才的事情对黛玉是一种很深的伤害,对别人也许没有那么严重,可是一个寄养在别人家的孤女,一下子变成众矢之的,让她感到尴尬,觉得受到了羞辱。宝玉很委屈:“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有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
有没有发现,人在恋爱中是最矫情、最不讲理的。因为就算天下人都笑了,都比了,也与她无关,她在意的只有宝玉,而宝玉恰恰就在现场。柏拉图曾经说过:爱情中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最在意一种尊贵,此时最怕的就是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丢脸。黛玉这段话从逻辑上完全讲不通,但其实是在强调他们两个的关系非同一般。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偷听一下初恋中小男女的情话,使用的都是这种语言。“宝玉听说,无可分辩,不啧一声。”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可恕。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得,又是一个误解!本来宝玉不希望史湘云说出来,是怕伤害了黛玉。可是黛玉这里的解释刚好相反。偏偏宝玉刚才跟史湘云讲的话,林黛玉又听到了。很奇怪,《红楼梦》里这些人之间完全没有私密性,任何人的话都很快就能传到另外一个人耳朵里,所以林黛玉马上说:“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又怕他得罪了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更加闹得不可开交。
宝玉见到黛玉这样说,就知道刚才和湘云的谈话她已经听见了。他“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与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是《庄子》里非常美的句子,记得读大学时好多朋友都把它写了压在玻璃板底下当座右铭。庄子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会忧愁和操劳,是因为太聪明、太敏感,总是想要把事情摆平。如果能笨一点、木讷一点,也就没有什么要求了。在庄子看来,最快乐的人生莫过于吃得饱饱的,宛若不系之舟荡在水面,随遇而安。我们也许一生都做不到“泛若不系之舟”,可是它能提供一个境界,那就是心境上的自由,提醒你很多事干脆不要管,他们最终自己会好。实际上两天后,她们就和好了,宝玉根本就是庸人自扰。
宝玉还由此想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山木自寇”出自《庄子》里面的《人间世》一篇,原文是“山木,自寇也”。说的是山里有一棵最大的树,它总是嘲笑旁边的树:“你们长得这么小,我这么大,这么挺拔,这么美丽。”结果一天樵夫上山,一眼就看到了它,把它砍掉了。大树从来没有想到过它的美丽、挺拔就是它被砍的原因;“源泉自盗”也如山木,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甘泉,结果它是第一个被喝完的。庄子是在提醒我们:人在得意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很可能那就是你日后受伤的开始,生命中的得意忘形往往是很危险的状态。宝玉读到这些,越想越觉得无趣。
宝玉瞪瞪地发呆
因为和湘云、黛玉之间的一场口角,宝玉这个正在发育中的男孩子忽然弄懂了《庄子》,所谓的懂,是说他忽然发现这本书跟自己的生活有了关联。贾政一直认为宝玉是不爱读书的,其实宝玉只是厌恶科举八股,喜欢读的是跟生命有关的书。如今宝玉通过《庄子》,好像参透了人生的本质,所以他就不再想去辩驳、解释什么了,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细细想来,连一个史湘云一个林黛玉你都搞不定,“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我们在二十一回的时候曾特别强调,宝玉一直拒绝长大,他比任何人都更眷恋童年。这大概就是引导他感悟《庄子》的重要原因吧。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以前黛玉在生气的时候,都是宝玉在旁边一直赔小心的,宝玉一走,黛玉更生气了,便说:“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黛玉一开口就是这种毁灭性的决绝的语言,已经不知道是几个“一辈子”了。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注意“瞪瞪的”这三个字,写小说很难做到这么精准,“瞪瞪的”就是睁着眼睛发呆,但又若有所思,好像对人生有所领悟。
当下的领悟与执着
“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这是过去的礼节,你过生日人家请你看戏,过几天你也要请一台戏来还席。其实袭人是在逗他,就是想让他开心一点。结果宝玉就冷冷地笑着说:“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大家注意,《庄子》、佛经读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觉得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严重,实际上是他们已经触摸到了人生的虚无。
袭人吓了一跳,这太不像宝玉往日口吻,就说:“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姊妹们都喜喜欢欢,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又冷笑说:“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那宝玉就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刚才看的戏已经见效果了,青春期的孩子真像一块海绵,很多东西只要一碰到,马上就能吸收。回想刚才看的戏台上的鲁智深,他忽然觉得自己好孤独,所有的心事都没有人懂,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真的很难理解。我常常跟大人们说,不要太去管他,孩子此时有需要自己处理的问题,他躲在墙角掉泪也好,发呆也好,忽然一个人跟自己笑也好,都是他自己排遣情绪的过程。
宝玉细想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味,不禁大哭起来。忽然觉得人生真是悲哀,从生到死都没有什么挂碍,便翻身起来至案边,提笔写了一首偈。“偈”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太用了,佛教禅宗里面常常用“偈”,“偈”其实是一种非常简短的诗句,里面的意思不直接表达,多用隐喻和象征。基本上不是要你读懂字面的意思,而是叫你领悟,有点像我们在庙里面抽的签。大家知道弘一法师临终前就曾留下一个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还有一偈,是临终前三天所作,只四个字:“悲欣交集。”这些从字面看并不难懂,可其中的含义很深,需要慢慢去体悟,才十几岁的宝玉也要写“偈”了,他觉得自己已经把人生彻头彻尾地领悟了。这个“偈”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非常像“偈语”,可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你也证明,我也证明,你要很诚心地证明,最后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证明。人生到最后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有什么好证明的?等到明白“无可云证”的时候,才是人生立足的根本境界。
我常常觉得爱文学的人,跟宗教的那种一心想要领悟的心境不同,很多人觉得《红楼梦》讲繁华若梦,最终就是一个“空”字,可是,这个小说里面描绘了这么多对人生的眷恋,目的是让人感受到如果不经历这场繁华,是无法了解最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经常听到身边朋友说,我终于领悟了,他们都把“终于”说得太早了,没过两天他又执迷不悟了。人生的可爱就在于常常是刚领悟完,又执迷了,正是这种领悟和执迷构成了人生中很多有意思的转折,当然你的人生一定会有进步,但很可能会陷入下一个迷障。这个时候宝玉写的这首“偈”,其实是另外一种执着,另外一种形态的执迷,他却自以为是领悟,所以遭到那三个女孩子的嘲笑。
人生的执迷与眷恋
宝玉“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有没有发现,生怕别人不懂是最大的执着?“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可见所谓领悟的最大贡献就是能让你今天晚上睡得很好,明天立刻就会有明天的迷障。
下面这一段很好玩:“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有没有发现,斗气的双方一方不动,另一方就要动了。黛玉就假装去找袭人,来看动静。“袭人笑回:‘已经睡了。’”黛玉觉得很奇怪,这家伙竟然睡得着,便要回去。她回去大概也蛮麻烦的,又要生半天气。“袭人笑道:‘姑娘请站住,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么话。’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与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袭人不识字,看到宝玉写了半天,就认定那个字帖一定跟他的心情有关。“黛玉看了,知是宝玉因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么不定性,两个人刚刚还在吵架,现在就把宝玉写的东西拿回去同看了。第二天又跑去找宝钗,三个女孩子一起看宝玉的领悟。
宝钗看那首《寄生草》的词中说:“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我、你、他是各自独立的,彼此无法理解。“肆行无碍凭来去”,不如放纵自己,不要有挂碍,高兴来就来,高兴走就走。“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一天到晚发愁、高兴、悲哀,这些情绪一概没有意义。“从前碌碌却何因,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从前整天东跑西跑到底在忙什么?最后既得罪了史湘云,又得罪了林黛玉,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钗“又看那偈语,又笑曰:‘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支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宝钗非常入世,很不喜欢老庄,现世所有的规矩她都觉得是对的,她觉得是自己一支曲子把宝玉领上了邪路。“说着,便扯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痴心邪话。’”黛玉对宝玉的态度跟宝钗不同。黛玉常跟宝玉一起读老庄,跟他分享了很多生命中非常私密的东西,就像是经常一起逃学的两个学生,而宝钗永远是那个很守规矩,每次点名都“到”的学生。
三个人果然就往宝玉屋里来了,好玩吧?一个小男孩负气读《庄子》,写偈语,自以为领悟了。结果他的三个女朋友一起来指责他,他才发现这三个女朋友都比他聪明,自己离领悟还远着呢!
拈花微笑
“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注意,参禅常常使用这种我们叫作公案的对话,这种问话里含有“机锋”,要求人必须很敏锐地回答。“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宝玉很好玩,在这些姐姐妹妹面前,永远是认输的,这几个女孩子是他一生中最佩服的,因为她们聪明伶俐,书又读得多。“黛玉又道:‘你那个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二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大家要注意,这个回答基本上代表了禅宗的北宗与南宗的态度。禅宗是佛教八宗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宗。这个宗派很特别,其他的宗派都有经义、经文,可释迦牟尼佛在传禅宗的那一天,一言不发,只是“拈花微笑”,弟子们不解。此时大弟子迦叶笑了,佛陀就知道他懂了,便把花给了他。后来“拈花微笑”成了禅宗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迦叶就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禅宗的祖师达摩来到中国时,正值南朝,他面见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见到达摩,就问,我三次舍身同泰寺,功德是不是很大。结果达摩就回答说:“无有功德。”这是禅宗的机锋,你还有功德这个念头,说明你还远远没有领悟。梁武帝因此很生气,没有接纳达摩。神话里说达摩拿起一根芦苇丢在长江里,乘芦苇渡江,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第一代禅宗的祖师就是达摩。
传到五祖是弘忍大师,他一直住在少林寺,属于北方的禅宗系统。弘忍为了找到传法的接班人,命令自己的弟子每人写一首“偈”。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和尚写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说我的身体像一棵菩提树,我的心像一面镜子,树和镜子有时候会脏,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偈语很多人觉得高深,大家认定将来的六祖一定是神秀,弘忍也觉得不错,就让众弟子背。
正在厨房舂米的惠能听到这个偈语,便说,这个人并没有悟道。大家不以为然,心说你一个伙夫,连字都不识,怎么有资格批评首席大弟子?可接下来惠能也念了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真正的悟道到最后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对错,没有美丑。如果你还觉得有东西是脏,有东西是好,你根本离悟道还远。《六祖坛经》里这段写得非常精彩,五祖听了此偈,就说:“你胡说!”在惠能的头上敲了三下后,背着手走了。惠能明白师父是让他在三更的时候,从后门进去找他。那天夜里,五祖就传法给惠能,把《金刚经》念给他听,并一句一句地解释,最后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你既要有对人世间的悲悯跟关心,又不能执着。听到这里,惠能就说我懂了。弘忍就把袈裟脱下来披在他身上,给了他一个化缘的钵。弘忍知道在所有的选举里都是有政治斗争的,神秀绝不会饶过惠能,就说:你得马上南逃,遇梅则止,否则有人会杀你。这里面当然有神话的成分,这个“梅”指的是广东的梅岭,惠能后来就在那里建立了禅宗的南宗系统,神秀是北宗的六祖。南宗就是讲顿悟,即刹那之间的领悟,现在日本的禅宗多属南宗。
宝玉那里还有“立足之境”,可黛玉加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两句,说其实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就把宝玉给贬下去了,说他还没有达到领悟的最高境界。
参禅的执着
宝钗听了以后说,这才是真正的彻悟。接着便讲了刚才南宗的那段故事。当然,我们知道宝玉根本没有悟,他的人生还有这么多的眷恋,这么多的不舍,这么多的执迷。
到目前为止,这么多的宗教提出了这么多领悟的结局,可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对人生的眷恋。我们非常向往领悟,也可以跑到庙里去闭关,可像我,每次下山时都特别想吃肉。人性真的很有趣,戒律和你的认知之间其实是互动的。我承认我现在还没有悟道,但我宁愿活在悟道的向往中,而不是悟道的终结。悟道的最高境界,大概是什么都不想说了。
宝玉这一次伟大的悟道过程,被几个女孩子嘲笑成这个样子,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的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身边有这样的好朋友真好,他们会笑笑说:“你干吗呢?你离悟道还早着呢。”有时候我们真会看到身边很多执着于参禅的人。听起来也许很矛盾,可他们真是“执着参禅”,把参禅当成了正事,其实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执着。我有时候也在想,这可能就是他的“业”,他得用这个方法去渡过难关。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他以前不知道黛玉跟宝钗也这么“禅宗”,“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宝玉的好处就是很容易转弯,他就觉得说干吗要这样去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玩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大家又变成好朋友了,所以《红楼梦》里面给我们一个提醒,如果你家里有这个年龄段的小男孩、小女孩,千万不要太计较他们的情绪高低、关系好坏,一切都会很快转换,没有你想得那么严重。
猜谜
下面提到了《红楼梦》里最寂寞的一个人,我们常常会忘掉她,就是皇宫里的娘娘贾元春。自十六岁嫁到皇宫,她的青春就结束了,期间只回家省过一次亲,从此就永远活在那一天里了。因为太过寂寞,她常常会想办法做一些跟弟弟妹妹们建立联系的事情。眼下刚好是过年,她就想了一个游戏,做了灯谜让弟弟妹妹们猜,还说猜完了以后,每一个人也做一个灯谜让她猜。
灯谜传来了,大家来到贾母的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红纱灯”,专为灯谜而制,就是这种四个角,平头的,用红纱做的灯,上面已经贴了一个谜语,大家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就下了命令说:娘娘说的,大家猜到了不要说出来,每一个人只暗暗写在纸上,然后拿进宫去由娘娘来判定。“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其实宝钗绝对比娘娘聪明,只是此时不能表现,在第一夫人面前显摆你的聪明,她一定恨死你了,宝钗太懂人情世故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心机都猜了,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
大家注意,《红楼梦》里面所有的诗和灯谜,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中都含有人的命运,接下来每一个人的灯谜暗含着自己的命运,《红楼梦》的神秘之处在于其中有很多宿命,其实就是西方心理学所说的人的潜意识。
本来贾政很少跟孩子们一起玩,可刚好赶上过年,他下班又早,就也来玩猜谜。他看完每个人的谜语,就觉得大家小小年纪,竟然所有的谜底(爆竹、风筝、算盘)都让人觉得不够厚重,他忽然意识到这个家要败落了。《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谜,它认为人生也是一个谜,而大家都希望对人生有一种预知的能力,能窥到一点天机。可是中国有句古话:“嗜欲深者天机浅。”意思是天机本来是每个人都可以看明白的,只是因为被太多现世的欲望捆绑而无法领悟。此处是呼应前面的宝玉参禅。
枕头与兽头
太监把谜语带进宫里,到了晚上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只有两个人没有猜到,一个是二小姐贾迎春,她有个外号叫“二木头”,就是笨笨的、呆呆的;另一个是三爷贾环,贾宝玉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每一个人做的谜语,娘娘有的猜到,有的没有猜到,大家就都胡乱说猜到了。其实做娘娘很惨,它意味着你永远听不到真话。《红楼梦》很有趣,它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告诉你位高权重其实是蛮悲哀的事情。
太监就将娘娘颁赐之物送给猜着的人。每人一个宫制的诗筒。就是一个雕得很精致的象牙的,或者黄杨木的筒,可以装上纸笔挂在身上,有诗兴的时候,可以随时把诗句记下。还有每人一个茶筅,这个东西现在还在用,是竹子劈成的很细小的像扫帚一样的东西,是喝茶的用具。只有迎春跟贾环两个人没有,“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却很难过,因为他一直自觉卑微。太监又说:“三爷,娘娘说你做这个不通,所以也没有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大家听了就来看他到底写了一个什么谜语。贾环写的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我觉得曹雪芹真了不起,一个文学功底这么好的人,能写出这么烂的谜语,完全像是贾环写的。“众人看了,大发一笑,贾环就只得告诉太监说:‘一个枕头,一个兽头。’那太监记了,领茶而去。”
贾政的悲哀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欢,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围屏灯”是可以放在炕上做屏风的一种灯,上面可以贴更多的谜语。“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猜着了以后是有奖品的。
这一天刚好贾政朝罢,看到贾母这么高兴,而且刚好是在过年,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然后最上面一席,是贾母、贾政、宝玉一桌,宝玉可怜得要死,被安排坐在爸爸旁边;下面是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一桌;然后迎春、探春、惜春这些姐妹们又一桌,底下有婆娘丫鬟站着服侍。李宫裁和王熙凤两个孙媳妇在里间又有一席。贾政就问:“怎么不见兰哥?”李纨就起身说:“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意思是这么小就已经这么有个性,贾兰很争气,很多人认为贾家被抄以后,重振家业的就是贾兰,这个寡母带大的孩子从小就有志气。贾政就赶快叫贾环与两个婆娘把贾兰叫来。贾母、贾政、宝玉、贾兰刚好是四代同堂,贾政这个时候叫贾兰来也有这个意思。
因为贾政在场,所有人都很紧张,因为贾政平时太严肃。本来贾母是想跟孙子、孙女好好玩玩的,结果有个贾政坐在这里,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场戏其实是贾政的悲哀:他非常想跟大家玩,可就是玩不起来。
“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惟有唯唯而已。余者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缄口禁言。”贾政在场,连湘云都不敢说话了。“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话。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贾母当然知道是因为贾政一人在此所致,所以酒过三巡就撵贾政去歇息,贾政也知道贾母的意思,撵了自己去后,好让他们姐妹兄弟取乐。
可此时贾政竟然说出了自己从不表露的心思,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平素一本正经的爸爸的苦衷。《红楼梦》让每一个人都有表露心思的机会。贾政就跟贾母赔笑说:“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儿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这是儿子在对妈妈撒娇,因为长期在外做官,连母子之间都生疏了。谁都想不到贾政也会撒娇。
贾母笑了,大概也有点儿不好意思,说:“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母很聪明,她知道这个时候真把贾政赶走也不好,可留下来大家都这么闷又不是办法,所以她要求说既然留下来就放松一点,我先讲一个谜语让你猜,猜不到我是要罚的。大家忽然觉得让老爸猜谜蛮好玩的,如果猜不到就更好玩,亲子关系一下子就改变了。
灯谜谶语
“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可见只有在游戏中,亲情才会出来。“贾母说:‘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谜底是荔枝。因为猴子屁股是红的,“站树梢”义同“立枝”,是“荔枝”的谐音。注意,所有的谜语在这里都变成谶语,暗示这个家族将要“树倒猢狲散”,贾母就是那棵大树。
这个谜语出来之后,贾政便故意乱猜。这也是那个时代儿子该有的聪明,明明知道是荔枝,偏偏猜来猜去地被罚了很多东西,最后才猜到,贾母这才赏他。这些以前我们不了解,跟某个长辈打麻将的时候,桌子底下就有人踢你说,难道看不出来他胡什么牌吗?还不赶快打!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在打麻将,完全是人情世故。
接着,贾政也说了一个谜语让贾母猜,贾政的谜语就是他的身份:“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个用物。”这是砚台。砚台是考试、做官、读书的象征,贾政本身也像个砚台,硬硬邦邦,方方正正,没有什么转换空间,《红楼梦》里所有的谜语都和出谜人很相配,没有比砚台更适合贾政的东西了。“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大家玩的时候,一定得让老太太开心,不能让她猜不到。“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送上来。’”这就是大户人家,到处都是礼节,西方这种东西就比较少,在玩的时候可以忽略辈分礼教而变成单个的人,可是在儒家传统里这种礼教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传统都还在。
贾政传贺礼,“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玩新巧之物,甚喜”,老太太们都很有意思,再有钱,也喜欢人家送她的东西,然后就命令说:“给你老爷斟酒。”“宝玉执壶,迎春送酒。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姊妹们作的,再猜一猜我听。’”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每人都写了一个谜语贴在围屏上。第一个是贾元春写的,贾政看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开口就是做娘娘的大气派,所有的东西都是雄壮华丽的,很有权威的,“一声震得人方恐”,一下爆炸开来,把所有人都吓坏了,可是注意最后一句:“回首相看已化灰。”像一个谶语,其实是一个征兆,它预示着人生的前景。元春此时身为贵妃,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可是她的荣华富贵转瞬而逝,没过多久她就去世了。贾政说这是爆竹,那宝玉就说:“是。”
接着贾政就看迎春的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意思是无论怎么努力,如果没有好命运,最后还是没有用。“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这里用算盘来谶迎春,像贾家这样的家族,一直觉得女儿要嫁得门当户对,找来找去找了个孙绍祖,没想到结局那么惨。计较算计了那么久,到最后是“有功无运”。
宝钗写出自己的命运
再往下看,是探春的谜语。探春是贾家几个女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可是她的悲剧是庶出,跟贾环是亲姐弟,最后她嫁到今天的南洋一带做了王妃。在当时看来这种命运很惨,人们常用断了线的风筝来形容这种女子,天高路远,交通不便,远嫁就意味着跟娘家永远断了联系。所以她的谜底刚好就是风筝:“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我个人一直不觉得探春的命运有什么不好,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她是选择了脱离这个家族,脱离一直侮辱她的亲生母亲,去开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探春是一个很现代的女子,家族的这根线已经变成她的生命牵绊和障碍,所以她宁愿把这根线断掉。贾政说这是风筝,探春就笑着说:“是。”
接着看惜春的,惜春这个时候还很小。“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说:“这是佛前的海灯。”惜春说:“是。”看来惜春也注定了跟佛有缘,将来要出家的命运。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做海灯,益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
下面一首七律是宝钗所作,宝钗这首诗写的完全是她后来的命运,她的谜底是“更香”。古代有一种燃烧计时的香:“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后来的宝钗虽嫁给了宝玉,可两人却形同陌路,再后来宝玉出家,剩下她一个人在熬时间,这也是她的宿命。“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是指这个东西也很容易猜到。“‘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诗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恼,大有悲戚之状。”
在二十二回的结尾,贾政好像看到了家族的未来。贾政一直强迫宝玉读书,希望他能振兴家业,此刻他忽然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家族的没落似乎已经成了某种宿命。特别让他伤心的是儿女、子侄辈的诗句都这么不祥。本来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心情和愿望都应该是圆满、幸福和温暖的,可是这几个孩子写的东西都这么悲凉,从爆竹、算盘、风筝、海灯到更香。贾政的心情变得有点儿落寞,“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之八九”,贾母以为他累了,就叫他赶快回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