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包天笑先生诞生于1876年,距鸦片战争只三十五年,现高寿96岁。这本《钏影楼回忆录》撰著于先生74岁,先后分期刊登于香港《大华半月刊》《晶报》,现由本社出版单行本。
回顾先生诞生以来这九十五年,正是我们祖国在各国帝国主义蹂躏侵略中,逐渐觉醒,经过两次大革命,从封建社会蜕化为资本主义社会,又从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剧烈与痛苦的变化过程。这九十五年来的洪流,真是波涛汹涌,险恶万分,不但我们四千年来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就在世界史上,以短短近百年时间,接连跨越两个历史阶段,也是仅见的。因此,我们处身在这个洪流之中,每一返顾,虽只三五十年前事,已仿同隔世,很难了解当时的社会与人民生活情况了。例如,今天四十以下的人,往往无法想象抗战以前的中国;解放后出生的孩子们,决不会想到蒋介石统治下,中国竟然一盘散沙地漫无组织。就以笔者本人来说,虽然生在五四时代,并且好读历史,然而对于清末民初那个时期,总是感觉隔膜。
约略计来,先生过去这三个世代恰好相当于中国现代史的三个时期:第一个三十年左右,帝国主义的军舰大炮打破了我国自高自大的闭关孤立,无时无刻不在帝国主义欺侮下,随时有被瓜分的危机。于是,搢绅阶级与知识分子酝酿民族革命与资本主义革命,以期推翻清专制统治,挽救国家。第二个三十年左右,则是中国资产阶级对封建残余势力与外国帝国主义斗争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精神可以五四运动的口号“内除国贼,外拒强权”为代表。可是,对内则国贼层出不穷,此伏彼起,除不胜除;对外则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强权拒无可拒。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乃引起了第三个三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
先生亲身经历了这三个伟大时代,尤其在第一个阶段中,尽了许多启蒙的责任。他早在光绪二十多年时,就会合同志在苏州创办了空前绝后的木刻月刊,这是中国最早的杂志之一。他又在中国现代教育萌芽之初,就从事教学与教育行政。中国第一个翻译西洋学术典籍的严复所译《穆勒名学》《原富》等七书,是中国士大夫认识在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外,尚有学问的震天巨雷,却又是先生20岁后任职金粟斋译书处时经手校印的。从那时起,先生积极参加了上海的文化工作,也结识了那个时期全国第一流的文人学者,巨宦伟人。今天我们觉得已成历史上人物的严复、张謇、苏曼殊、李叔同、章太炎、汪精卫、史量才……或是先生曾亲炙过的前辈,或是先生文字之交,或是共同宴游的朋友。是以先生在《回忆录》中娓娓叙述当年知识分子、学校、学生、报馆种种,使我们对那个时期的社会,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增加了许多亲切的认识。
尤其难得的是,先生撰著本书时,虽已年逾古稀,记忆力仍非常强。书中随时记录着光绪初叶至民国十年前后的物价、薪工等资料。在我们后生小子看来,简直像读《史记·货殖列传》一般珍贵与惊奇。书中记载家庭与亲戚、朋友时,先生又随时提供了许多民国以前的工商业情况,无一不是经济史的可靠史料。
左拉对他的杰作《卢贡家族的家运》曾自称为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优生学史。一般学者也许之为那个时期的自然与社会史。我们觉得先生这三十多万字的回忆录,确是清末民初的社会史、经济史,尤其是文化史的最珍贵的资料。相信后世研究中国这个伟大时代历史学者,必将视本书为忱中秘籍!
先生是成名近八十年的老文学家,文字优美,有目共睹,无烦词费。笔者只愿在此提出本书两个特点:第一是深厚真实的感情。先生于师友、学生、亲戚,处处流露出他的真性情;最令人感动的却是先生诚挚的孝思。试想一位皤然老翁,孙曾满堂,还时常在梦中依恋慈母怀中!这种纯孝的孺慕之情,真足以风这个世纪末的浇薄。其次是坦白。本书叙述小火轮烟篷上的邂逅;在上海花间的应酬;以及访问日本时的冶游,毫无讳饰,从此可见先生坦率之一斑了。正因为所述都是真情实事,令人读来分外动人。近港台出版的回忆录与传记,可称汗牛充栋。可是,大概作者都是些英雄好汉吧,写的都是自己丰功伟绩,至少也是交游的光宠,使人读来好像走进了一座大庙,触目皆金碧辉煌的泥塑木雕。本书则不然,所述只是一个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讲到那些奇人逸士,如张謇、陈独秀、曼殊、弘一等,也各有各的真面目,没有什么天纵英明,或不食人间烟火的描写,既非超人,更不是神圣,有各人的个性,也有人的缺点,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一言蔽之,本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真实的平庸。而这些庸言庸行,经先生平淡朴质的素描,都生动地重现于读者心目中,甚至使我们读来仿佛处身于十九世纪末期与二十世纪初期的古老的苏州与刚刚开始繁荣的上海旧租界中,面对着那些秀才、举人、学者、作家………
唯一令人惋惜的,本书似乎只写到民国十年以前,没有把以后两个世代记录在内。我们祈祷先生老而弥健,继续写下去,到我们祝贺他老人家百岁华诞之日,能见到以后七十年的回忆录的出版。
这本回忆录能由大华出版社出版,是我们大华同人最大的光荣。而先生嘱咐我这个后生小子写一篇序,更是我生平最大的荣宠。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十日,柯荣欣书于大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