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四川屠户”赵尔丰
10912600000003

第3章 历史夹缝中的抉择

夜已深,偌大的川省督署内万籁俱寂。

孤灯一盏。上任不足三月的赵尔丰在自己的书房里坐卧不宁。目前川局一片混乱,这已经够烦人的了,更令人愤恨的是,近日得到可靠消息,长期垂涎川督一职的端方,竟从那桐内阁处得到授命,带一标湖北新军入川,来接自己的川督职来了……看来,能不能保住自己头上这个红顶子,求得朝廷的谅解,首先是能不能将川省目前如火如荼的罢工浪潮平息下去。

擒贼先擒王——对蒲殿俊、张澜、颜楷这帮人来软的不行,看来只能来硬的了!这行吗?他反复思考着,问题太大,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为官几十年,何曾看到赵尔丰赵大帅愁成过这样子?他从早上起就将自己关在书房里苦思苦索,午饭和晚饭,都是仆役们端进来,又原封不动端出去。没有人敢劝他吃饭,谁劝谁挨骂。深重的忧愁让赵尔丰在近一天的时间里,让那张本来丰腴的脸颊,完全窝陷了下去,唯有那双豹眼越发灼灼闪光,透露出狞厉凶狠的神情。刚才,发妻李氏由丫环云儿搀着,迈着三寸金莲亲自给他送饭来,他也不领情,暴怒地挥着手,大声武气地说:“我不饿不吃,端开,你们出去!”这样的事是绝无仅有的!李氏出自陕北名门,为人知书识理且贤惠。他们夫妻感情也好,这么多年来,夫妻二人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赵尔丰的年龄与发妻相仿,虽然已经鬓发如银,但身体很好,精力充沛。这么多年来,赵尔丰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并不纳妾娶小,与已然成了老妪的发妻同宿同眠,厮守终生。虽然多次劝过他从俗纳妾娶小,但总是被他正颜拒绝,殊为难得。李氏更是投桃报李。夫君经边转战康藏七年,条件那般艰苦,冰川雪地,征战连连,她始终追随在夫君身边。当然,他们夫妻万万想不到,在他们之后几十年,李氏晚辈出了个叫李鼎铭的人,因为在延安提出了“精兵简政”,被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赞赏采纳而天下闻名。

李氏知道,赵尔丰是一个每临大事有静气的男子汉!愁成这个样子,也真是遇到了难。因此,当丈夫对她大发雷霆时,她也不生气,看了看丈夫,长长地叹了口气,用一口浓郁的陕北话温婉地劝了一句:“季和,再难也没有过不去的桥,从长计议吧,饭总得吃啊!”看丈夫点了点头,李氏就让云儿将饭菜放在桌上,不再说话,轻步走了出去。出去时,没有忘记让云儿轻轻带上门。

也许是妻子的出现,和刚才妻子说的那句看似普通,却饱含生活哲理的很温婉的话,让赵尔丰一颗烦躁不安的心渐渐平静了。他安静下来,坐了下来,吃了一个馒头,喝了一碗酥油茶——大帅虽然到了以美食著称天下的成都,仍然保持着在康藏养成的饮食习惯,喜欢早、晚喝酥油茶。

大帅在吃了馒头、喝了酥油茶后,主意也拿定了,从笔架上取下一支狼毫小楷毛笔,在砚盘上蘸饱墨汁,摊开一张红格素笺,一阵笔走龙蛇,写下了这样的语句:“……川人不听解劝,唯假兵力剿办。请朝廷主持,内阁维持”云云。赵尔丰的字写得很好,一笔隶书,沉雄有力。特别是他的签名很别致,赵尔丰三字像是一只飞翔的白鹤,可作单独的艺术品欣赏——在这个晚上,赵尔丰亲自向朝廷拟就的一纸电文,是他镇压川中保路会的信号,也是他卖身投靠当朝权贵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