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编辑部九题
10946000000001

第1章 挂职

来源:《山西文学》2017年第08期

栏目:中篇小说

1991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介绍人是汪老和焦主席。

忠义表弟说,表哥你已经是中国的作家了,应该换换笔了。我说换啥笔,他说该使用电脑了。

我笑了,他原来说的是电脑。

在忠义的说服下,我动心了。

他说我先请你跟表嫂看看我的电脑去。我们就去了。以前我没见过,电脑原来就像是电视机似的,在桌子上摆着。他打开后,先在视屏上打出一句话:表哥表嫂你们好!

看后,我不由得拍着手说,真好真好!

他又打出一句话说:表哥表嫂,换笔吧。

然后又很快地把刚才打出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换了个位置,成了:“表哥表嫂,换笔吧。表哥表嫂你们好!”

我大声说,换换换!

吃饭时,忠义又给在电脑上放音乐碟儿。他说,这是只能听音乐的,以后还有能放图像的,就跟看电影一样。

一个星期后,我家小屋摆放缝纫机的地方,换成了电脑桌,上面摆上了“286”电脑。

以前,我工作时间在单位写史志,业余时间回家写小说。自从有了电脑,我把写史志的工作,也放在了家里写,写好拷在软盘上,到单位的文印室打印。

后来我嫌麻烦,干脆又让忠义给买了针式的打印机。忠义说,表哥,打印纸需要多少,我供应。

是表弟忠义,推着我进入了现代化。

1992年,山西省作家协会要签订合同制作家,时间是三年。全省选出十个人,其中有我。省里还让合同制作家下基层去挂职,体验生活。时间也是三年,让自己报,想去哪儿挂职。

八年前我给北温窑村知青带过队,我想去那个公社。

当时叫公社,现在叫乡,我就报的是东胜庄乡。

省文学院王宁副院长带着合同手续,来大同找我了。他说必须得我们单位的领导在上面签了字,再盖上公章才行。

分管我写史志的刘局长到市政管理局当一把手去了,又调来个新的领导,虽然是已经调来半年多了,可人家不认识我。管他,我妈常说借米借上借不上,又丢不了半升。我就领着王宁敲门进了新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好像是没看见进来两个人,没理我们。我介绍说这是省文学院王院长。人家还是不理我们,既没让省城的客人坐下,更别说是倒水呀什么的。

我们就那样站着跟人家说了一气话。

后来我说,王院长想尽早地回太原,想把文件带走。

他说,搁那儿哇。他终于说出了一句话。王宁赶快说,听口音咱们是老乡。

可人家没搭理老乡。

我说,那领导您忙。

人家仍是没理我们。

我们出去了。

我觉得很对不起王宁,说,早知道他是这样的牛逼哄哄没人味儿,咱们找一把手去,反正是有个人签就行了。

一个星期后,党办秘书李慧敏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找那个人。

我赶快去了。

那个人说,听说你写公安史,写完了?我说都写完了,还受到了表扬。那个人说,听说你还是宣教科的科长,你走了科长的工作谁来做?

我说你们再找别的人。他说你不后悔,我说不后悔。他说,那好,不后悔就行。说着在上面签了字。

冬天,省委组织部下文件,明确我到东胜庄乡挂职三年,任乡里的党委副书记。

副乡职别的,一律给家装电话,王永书记让我自己到邮局去办理,拿回发票,报销。我总共花了三千六。当时,私人家自己是不舍得花这个钱。自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的工资一直没有涨过。一个月仍然是五十四块。

我来挂职不到一个月,王永书记就主动问我说,知道你母亲家是要烧煤,那就让车给老人送上一车。他问我老人住的地方有搁处吗?我说有,他说那就先拉上一“130”,加长的,能拉三吨半。

王书记想得周到,他还让车上坐着三个工人,给卸煤。

我妈想也没想过这个好事,我也没想到这个事。因为我事先是不知道乡里有煤矿的,更不知道会有这种福利。

进入腊月,王书记说曹书记你懂得文艺,今年的秧歌队你就给咱们组织它哇,正月十六上区里去比赛。你正月初九来,把她们集中起来,练上三五天就行了。

见我犹豫,他说都是老腿旧胳膊的些二老板们,可爱好个扭秧歌呢,一通知,欢欢儿地就都跑来了,一敲鼓,不用你催,自己就扭开了。

王书记说的二老板,是大同地区的说法,指结过婚的女人们。

正月初九上午,吉普车把我接到乡里,秧歌队的妇女们都已经站了一院。

正如王书记所说,一敲鼓,妇女们就自动地扭开了,水平还真的是不错。二老板们能说能笑,一下子就跟我熟悉起来,最后强烈要求让我给打鼓。她们说,曹书记你的鼓点,我们踩着稳。我说行。

上一年,东胜庄的秧歌队获得第二名,这次,我们是第一。王书记是评委,他说,这次的第一名跟你有关系。首先,乡里的副书记亲自打鼓,这是要加分的。

我在乡里的工作是分管学校。

乡里有一所初级中学,还有十多个小学,分散在各村。

东胜庄乡跟内蒙的凉城紧挨着。凉城有个很大的湖,这头到那头十多里。这个湖叫岱海。教师节时,我提议领老师到内蒙凉城的岱海去玩玩儿,王书记同意。

老师们高兴坏了,把我感激得不知道咋说我好呀,盼着我每年都领他们来一趟。岱海的干炸小鲫鱼比四女儿二哥做的好吃,还不贵。十块五斤,我买了两个十块的,要了车送回城,给我妈留一大包,给家里一大包。我妈说给你表哥送些,喝酒。

表哥的分厂跟美国合资,做白色的旅游皮鞋。真漂亮。他给我和四女儿每人一双。

表哥分了新楼房,两室两厅,他们没把客厅当厅,摆了床。这样,冬儿和春儿也是一人一间。表哥现在的房,比我的好多了,我为他高兴。

弟兄俩喝酒,表嫂又给我们炒了鸡蛋,把一瓶汾酒喝了了。我们就喝就说,说起以前我给带浑源老白干。表哥说,看那时候穷的。

表哥有权了,把表嫂的工作也调到了他们厂。表嫂说多会儿也不能忘记小周二姐夫。表哥说,是姑姑给找的二姐夫。我心想,你们在心里头懂得感恩,这就好。

我挂职的第二个农历大年前,腊月二十二我回城时,王书记说你跟老母亲和家人多团聚团聚,正月十二我让车去接你,来了后,你十五就别回去了,在乡里给咱们值班。可他没提秧歌队的事,我也没提。心想到时把原班人马集中起来,练上两天就行了。即使有几个不能来的,多几个人少几人个也无所谓。

正月十二吉普车来家接我,路上听司机说,咱们乡今年不扭秧歌了,是搞威风锣鼓。王书记请了太钢威风锣鼓队的三位专家,来作指导。他说太钢的专家们初六就已经跟太原来了。

锣鼓队操练的地点,在学校操场。

到了乡里,我让把车直接开进了学校。当时他们正在“咚咚嚓嚓”地练习。见我来了,停下来。其中有人给太原的专家介绍说,这是乡里的挂职副书记。

太原专家让大家正式操练一次,咱们让曹书记听完给指导指导。

女指挥我从没见过,可咋看咋像是我的表妹丽丽。

练完,问她才知道,她是乡长的侄女,在呼市上大学,放假回来,王书记组织锣鼓队,让她给当指挥。

我说你叫个啥?她说,大名儿李丽,小名儿丽丽。

啊?!我睁大了眼。

天下居然有这么巧的事。

但当时我也没跟她说,我大吃一惊是怎么回事。

正月十五上午,太钢的客人就要坐火车回太原,王书记让我把他们送到火车站。往乡里返的时候,我到了圆通寺,我说妈,今天是十五,我在乡里值班不能回家,您跟我到乡里给我过生日吧。我妈说,妈早就想到到你的乡里了。还说,你爹在打小日本儿时,就是在北山区。

中午,我把饭打回宿舍吃,我还吩咐李丽说,你也到我宿舍,陪我妈吃吧。

我妈看见李丽进来,愣了一下,说,丽子,俺娃咋也在这里?

我哈哈笑。

见我大笑,李丽看着笑,可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说,妈,这不是咱们那个丽丽。我捩头又跟李丽说,我妈把你认成了我的表妹了。

她说,是吗?有那么像吗?

我说像极了,要不我妈咋也会问你“丽丽俺娃咋也在这里”。

她说,莫非你表妹也叫个丽丽?

我说,那是肯定的,有意思吧?

她说,真有意思,那我也叫你表哥算了。我说行。

我的屋是个一米六的双人床,冬天睡两个人有点挤。原打算让我妈睡我屋,我到前面的乡值班室睡。

李丽是睡在乡里的客房,她说,那我把姑姑领走吧。

十五黑夜,乡里在东胜村南平坦地方,要放一个小时烟火。全乡所有村的人们,只要是出了院,抬头都能看到。

天气半点也不冷,月亮大大的白白的。

李丽给我妈披着她的风雪大衣,我说谢谢,她说,我叫姑姑呢嘛。

我给我妈提了一只食堂的凳子,也到了村南。

我妈说,为给俺娃过生日,还要放花呢。我妈不是糊涂,她是故意这样说。

李丽说,看我表哥命多好。

挂职的最后一年,王书记又主动说,过些时你就回你们单位呀,那让“130”再给老人送上一车烧的。

我妈高兴,那天说出了为啥喜欢烧的。这也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一个问题。

她说,妈主要是在抱着你要饭的那个时候,让冻怕了。

在我出生七个月大时,也就是在1949年的九月,我妈抱着我从应县下马峪村里出来,一路步行,来到了一百八十里外的大同,找一个叫曹敦善的人。可我爹出外工作后,名字改成楚修德了。而且我爹是在北山区工作,不在大同城。打问了一个多月,没找见我爹,可身上带的盘缠已经是花光了,不能住店了。她就开始要饭。

她说,路上看见个木片片赶快拾起来,装在烂筐筐里。垃圾堆看见几颗撂炭,那比看见金子也高兴。

到了晚上,她就在太宁观门前的墙角那处地方烧火堆,烧上一阵后,她就用一片瓦,把火堆推到另一个位置,让刚才的火堆位置空出来。把我放上去。

她用这种方法,轮替地往热烧地面,为的是让我有个热的“地炕”可坐。整个夜里,她都是在不住地做着这个热地炕,有次她实在是熬得不行了,靠着墙角给睡着了。听到我的哭声,她醒了,可是,跟前的火堆已经灭了。摸摸我身底下,早已经冰凉了。

说着,她哭了。

这时,我也早已经是泪眼汪汪的了。

我说妈您别说了,我知道了,妈以后您就放心哇,有儿子在,我会永远地让您有足够的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