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重点
讲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源头,是指导思想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被称之为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相辅相成的核心原理。唯物史观源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经济规律的科学考察,反过来,马克思经济学的巨大成就又得益于唯物史观的指引。正如列宁指出的:“现在,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37]唯物史观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运动的考察入手,深刻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用莫须有的唯生产力论来非难唯物史观的指责不能成立。“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贯通唯物史观的两大命穴,一通百通。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根本性的经济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源。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本质属性。剩余价值的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中仍然有一定的适用性,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难以避免的。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是重要例证。
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前,作为与马克思一生并肩奋斗的战友、与马克思并称的国际工人运动伟大导师,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著名演说。《讲话》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广阔视野,以“两大发现”冠名,高度概括并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无与伦比的理论贡献,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恩格斯的这一讲话言简意赅,为后来人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路径,提供了钥匙。如若不然,后学者们要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中得其精髓,真不知要如何苦苦摸索。
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任何理论,再宏大再深邃,都一定有其驾驭全局、贯穿始终的主脉、主线,有其不变的精髓、灵魂。不如此,书码得再高,那也是碎片,虚称理论。马克思的著述,纵横捭阖、格局恢宏,究其主脉、主线,探其精髓、灵魂,非唯物史观莫属。剩余价值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当作唯物史观的经济学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学成就,得益于唯物史观的指引,这一点,马克思自有说明。
既然在马克思的著述之中,唯物史观的思想光辉随处可见(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有充分论证),那么,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最完整、最精辟的表述在哪里?是什么?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恩格斯为《宣言》一共撰写了7个序言,其中多次重申并阐述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他特别申明这个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尽管《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但它本身并不是唯物史观的直接表达。运用唯物史观与直陈唯物史观显然不能等同。把唯物史观明明白白、完整准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马克思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伯恩斯坦也是这样认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的前期著作中已经说出了这一伟大的思想,但是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的一书的序言中才对它作了最系统的概括”[38]。
列宁的看法与此相同,他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推广运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完整的表述……”[39]接着,列宁不惜笔墨,大段引述了马克思在《序言》中的相关论述,表现了他对这一论述的推崇备至。
因为任何概括都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述创立者的原意,更不及创立者那极富哲理而又波澜壮阔、穿越时空的精彩文笔,故将原文照录在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0]
不揣肤浅,可以对这段经典论述作一个框架式的理解: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社会革命(改革);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
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适合于各个社会发展的规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全部论述的基本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类社会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的“是”,即社会发展的规律。正基于此,列宁揭示了俄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同志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邓小平同志初步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邓小平同志的继承者正在继续揭示这一规律。
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所有各种矛盾的趋势的总和,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准确测定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的条件,排除了选择某种‘主导’思想或解释这种思想时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41]。
列宁的评价十分深入、到位,进一步展现了唯物史观的说服力、影响力。
但是,近些年来一种企图彻底否定唯物史观的思想倾向有所蔓延,值得我们警惕。这种责难认为,唯物史观把经济的力量推到极端,陷入了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的困境,说穿了,唯物史观就是唯生产力论。如此的责难能够应验吗?马克思恩格斯都是辩证法大师,怎么可能在解释历史动因的时候只顾一味地夸大经济作用而忽略其他因素呢?
笔者不信,但凡有点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也不会信。
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42]
这番话,是恩格斯1890年说的,似乎恩格斯早就预见到在他身后100多年,会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经济的决定性诡称为唯一性,以此为据对马克思主义大肆攻击。可惜,唯物史观颠扑不破,他们的貌似滔滔雄辩,反倒成了“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毛泽东同志也有类似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名著《矛盾论》中,论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会发生相互转化的情形时,指出:“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他还举例说:“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43]
笔者把毛泽东同志的话引述得比较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告诫那些马克思主义根基不牢的同志,不要误中某些蓄意颠覆马克思主义的圈套。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机械唯物论、唯生产力论,根本就是奇谈怪论。毛泽东同志的话也是讲在七八十年前,他有先见之明,早就把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论而不是机械唯物论的话预先挑明了,似乎是提醒后来者不要落入理论陷阱。
二、“两个决不会”——经典中的经典
以上我们摘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只专注于此,而没有专心致志地往下仔细阅读,那就可能会错过了关于唯物史观经典中的经典,甚至可以说会错过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经典。这并不夸张。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你读了马克思的书,但是你不知道“两个决不会”,那就像辛辛苦苦地到了西天,却没有取到真经。笔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前前后后也有几十年了,经济学的入门书,读的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当时,对这本书的《序言》很在意,因为它是全书的提纲、精华所在,有人说此《序言》岂止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本书的序言,它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论著的序言。很遗憾,那时笔者对《序言》没有上心,看过即是了。也就是这10多年,笔者又认真、反复研读了《序言》,顿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虽然仅仅4页半行文、3000余字,但是真正字字珠玑、处处惊心,几乎是整个马克思学说的灵魂所在。仔细一想,这毕竟是马克思的不惑之作,比起《共产党宣言》(当然也是不朽之作),着实更加成熟和深刻了。
《序言》在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唯物史观的经典范式,又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振聋发聩地宣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4]
这一论述具有极大的震撼力、穿透力,深刻至极!洞穿了我们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时长久不散的迷雾,帮助我们寻觅到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底蕴究竟是什么。
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6月)为例。
列宁对帝国主义现象作了经济学的深刻分析,特别是他概括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给人印象深刻,但所谓的“腐朽性”“垂死性”始终令人不解。笔者开始接触此书是1969年,怎么近50年过去了,“垂死的”帝国主义这口气就咽不下去?不都还是神气活现、耀武扬威的吗?
其实,类似“旧世界崩溃在即”“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走向全面崩溃”的说法,在我们旧时学习的理论中并不少见。现实和预判的反差造成了头脑的困惑。
读了“两个决不会”,心中的块垒一去了之。原来,一个社会形态的生死存亡,决定性的因素是它的生命力的状况。也就是说有他自身的规律,与我们主观上希望与否关系不大。
第二个“决不会”同样至为深刻,阐明了任何新的社会形态都必须孕育于旧的社会形态的胎胞之中,孕育成熟了才能一朝分娩。从石头缝里蹦出个孙猴子那是传说,没有人会相信事实如此。
“两个决不会”不是马克思的即兴所言,而是他经过长期观察与思考,深思熟虑作出的科学判断。在这之后,他又有精彩发挥。
就是撰写《序言》8年之后的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45]可见他关于“两个决不会”的判断秉持不变。
马克思的继承者们同样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具体运用“两个决不会”的精彩发挥:
列宁曾经认为,对俄国发展前途的指引是发展资本主义。他说:“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说什么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经过其他道路来跳出或跳过这个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坚决摒弃了他们的这种荒诞言论。”[46]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47]
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露了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自从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价值的源泉这个原理以后,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问题:雇佣工人拿到的不是他的劳动所生产的全部价值量,而必须把一部分价值交给资本家,这一情况怎么能和上面的原理相容呢?不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或是社会主义者都企图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科学根据的答复,但都徒劳无功,直到最后才由马克思作出了解答。他的解答如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两个社会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一方面是资本家阶级,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他们没有这一切而仅有一种商品即劳动力可以出卖,而他们是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给这个资本家做事的工人,不仅再生产着他那由资本家付酬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额外地生产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起先被这个资本家所占有,然后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成为地租、利润、资本积累的源泉,即非劳动阶级所消费或积累的一切财富的源泉。
恩格斯就是这样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剩余价值论。根据恩格斯的描述,我们紧紧地关注三个基本点,便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住剩余价值论的基本精神。
其一,剩余价值论是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这一点,列宁说得很清楚:“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48]
其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环境下,工人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工人出卖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劳动技能的教育费用以及延续生命的费用决定的。而工人获取的工资,则是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反映。注意,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劳动的等价物。
其三,工人在工作的一部分所创造的价值,就回补了资本家给予的工资,剩余时间继续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追逐的利润。一如后来列宁解释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则是无报酬地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也就是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列宁的结论是:“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49]
以上3个基本点里,关键是第二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克思的过人之处是,解决了在商品世界里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恪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的利润究竟从何而来的问题。马克思发现被称之为劳动力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就是它被使用即从事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高于自身的价值,此差额便是资本家的利润。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式的公平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的秘密,被马克思彻底揭穿了。
整体而言,剩余价值论的正确性不容置疑。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暴露无遗,说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终究要被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人们常说科学社会主义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而立足,其中的道理正在于此。
时代在发展,剩余价值论也必须与时俱进。由于种种原因,现时条件下人们对剩余价值论尚有不少存疑。笔者以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应该提倡和允许讨论,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至少有下面几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其中有的问题马克思是早就讲清楚了的,或者讲得不多而没有引起注意,或者明明讲了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现作一点简要讨论:
1.关于财富源泉
劳动价值论一向坚持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问题是除了劳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5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1]党的两个重要文件都提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笔者赞同党的文献的新表述,劳动价值论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更新。
2.关于资本家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论传统的解说中,资本家是剥削者,不劳而获,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本身不创造利润。工人从事利润的创造,工人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情况被普遍认同,但是问题在于,资本家有没有创造利润?在“活劳动”中有没有资本家的一份?其实,马克思早就有言在先。马克思说:“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52]笔者认为,正如商品、劳动、价值均有两重性一样,资本家也有两重性,既有剥削的一面,还有投入资金和参与生产活动的一面。说资本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担负的风险和责任重大,现在已经容易理解和接受了。但是,否认资本家既是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又有剥削的一面也不完全符合实际。别忘了马克思还有名言:“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3]
3.关于股份制
股份制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它并没有改变企业私有制的性质。但是,马克思却洞见到这种企业形式蕴含着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可能性。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54]现在声名显赫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截至2016年底,拥有17万多名员工,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2016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华为以3950.09亿元的年营业收入成为500强榜首。福布斯每年都会在全球考察超过200个国际品牌并筛选出100个最具价值品牌,据其最新公布的2017年全球品牌价值榜,华为成为唯一一家入围的中国企业。华为的制胜之道、活力之源是它的股份制,企业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仅仅持有1%略多一点的股份,其余的股份全被职工所持有。真正应验了“有恒产者才有恒心”的公理,公道自在人心,华为经久不衰、屡创新高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
4.关于经济危机
按照笔者阅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理解,所谓经济危机,就是经济运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部曲”被打乱了、打断了,经济无法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和生机。常规之举无非是去产能去库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现成的解释。令人疑惑的是,既然市场没有“姓社姓资”之分,那么市场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危机有没有“姓社姓资”之分呢?常说我们面临着各种危险、危机、挑战,其中就不含有经济危机吗?应该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客观性。深究一步,造成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这样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55]笔者浅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发展不平衡以及分配严重不公、两极分化。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文章做在表面,只会潜藏更大的危机。
四、中国化的新探索新成果
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篇章正在不断更新之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如果没有正确理论包括正确的经济理论的指引,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何以为证?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的集体学习作出了回答。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56]
习近平同志着重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57]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作出了科学总结。他一共提到了八个“关于”,列举了这些方面的理论成果。
笔者注意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集体学习的题目之中,还透露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更多闪光点。这些学习题目,由近至远如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等等。这些选题,是何等丰富生动,表现出强烈的“问题”导向。只要对经济学理论略知一二就不难明白,这些选题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破解的题中应有之义。
确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新探索新成果不胜枚举。在笔者的记忆中,至少还有这样几点可以入列,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关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等论述。这些都是“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重要论述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
讨论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两大发现”之间是什么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两个决不会”论断之间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