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1114000000006

第6章 宋元:古代唱技理论的形成(2)

“节”,段;“歌节病”指唱一段曲调时出现的声音问题。“困”,疲惫,形容声音困顿无力。“灰的”,指声音音色暗淡无光泽。“涎”,口水、唾液,形容声音拖泥带水,粘连不爽。“叫的”,指不管声音状态一味大声喊叫。“大的”,指片面追求音量的洪大而忽略其他。“乐官”,官方的、经过训练的歌手。“乐官声”指过分讲究声音的规范而使歌声显得呆板,缺乏活力。“撒钱声”,形容声音散漫、不集中,如撒钱一样零乱无序。“拽锯声”,形容声音不干净,像拉锯一样吱吱作响。“猫叫声”,形容声音细小、微弱、发紧。“不入耳”,即声音不好听。“不着人”,演唱不能感动人。“不撒腔”,“撒”,放开,形容声音放不开夹手夹脚。“不入调”,“调”,曲调,指因为炫技而忽视歌曲本身的曲调。“工夫少”、“遍数少”,指练唱的工夫不够。“步力少”,比喻阅历浅,缺乏演唱经验。“官场少”,“官场”,公共场合,指很少当众演唱。“字样讹”,指演唱时字音错误或吐字不清。“文理差”,对歌曲的内容缺乏应有的了解,不明曲意。“无丛林”,“丛林”,僧人簇聚的寺院,借指演唱团体,指歌者没有在演唱团体中受过熏陶,不能取长补短。“无传授”,没有经过正规的歌唱训练。“嗓拗”,“拗”,不顺口,指喉咙发紧,声音生硬别扭。“劣调”,声音不合规范,质量差。“落架”,“落”,落下;“架”,物的骨骼,比喻整体的歌唱状态显得松垮。“漏气”,“漏”,遗漏、泄漏,指由于气息控制不好,导致演唱时气力不济,气息不够。

这段话逻辑关系清楚,因果明了。芝庵首先列出各种声音问题,继而说明这些声音问题会造成“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调”的后果,最后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歌者练习不够,经验少,缺乏演出实践经验。此外,芝庵尚列有“凡唱声病”、“凡添字节病”,对演唱时的声音问题以及在歌唱中不恰当地使用衬字的毛病予以纠正。

显然,宋元人对于演唱的技术技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他们针对演唱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巧性。古代唱技理论这种重实践、重技巧的特点,正是在“重唱技”理论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第二节 燕南芝庵《唱论》的贡献

燕南芝庵,金末元初人,生平不详,有云为僧人,存疑。据古之惯例,“燕南”当为芝庵的籍贯或居住地。“燕”,今河北一带,故芝庵或为河北南部人,或是居住在河北南部一带。芝庵关于唱技理论的著作目前仅见《唱论》一部,最早见于元人杨朝英编的散曲选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首。原文很短,以要诀的形式写作,仅有二十七段,一千余字。《唱论》从歌唱技法上着墨,不仅指出了歌唱在格调、节奏、声节、声韵、声气等方面的要求和方法,还进一步阐述了演唱时的各种声音状态以及尾声的多种处理方法;并指导歌者了解自己的嗓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曲目;同时归纳了十七种宫调的风格,以便于歌者掌握不同宫调的各种感情色彩。此外,芝庵还将演唱中的各种声音毛病和不良习惯一一列出,可见作者具有十分丰富的唱曲修养和经验。

芝庵所著《唱论》是我国第一部重要而又较为全面的演唱理论专著,简明扼要又意旨丰厚。《唱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它在中国唱技理论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唱”的理论,以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北曲清唱的要求和方法,其对歌唱技术的专业研究使古代唱技理论摆脱了纪事的附属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古代唱技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下面择要对《唱论》作横向的分析与介绍。

一 《唱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唱论》的研究对象,学界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曰戏曲之唱;二曰散曲之唱。从《唱论》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其论述的当为北曲的清唱之法,包括散曲演唱和其他一些声乐形式的演唱,而非浓墨重彩的舞台之唱。主要证据有二:

其一,《唱论》之“唱曲之门户”一节云:“凡唱曲之门户,有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叫。” “唱曲之门户”指歌唱的种类。“小唱”,《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云:“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故曰 ‘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张炎《词源》曰:“惟慢曲引,近则不同,名曰小唱,须得声字清圆。”因此,小唱应是选取歌舞大曲中的慢曲、曲破等歌唱部分,打板而唱,唱时讲究出声吐字,注重声音的强弱轻重变化,抒情性强。“寸唱”,“寸”,比喻短小,或指短小之曲。“慢唱”,指慢曲的演唱。“坛唱、步虚、道情”指佛家和道家的诵经与吟唱之声。“撒炼、带烦”二者不明所指,但从名称看应与戏曲联系不大。“瓢叫”疑为叫声或嘌唱。“叫声”,《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云:“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宋高承《事物纪原》云:“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因此,“叫声”指根据各种民间歌吟和卖物之声,经曲调化和加工润色后形成的歌吟曲调,并对后世的戏曲音乐产生了影响。“嘌唱”,《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云:“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可见,“嘌唱”与“叫声”相近,但在风格和结构上又有所区别。“嘌唱”应指根据已有的小型歌曲令曲小词,在演唱时对其曲调进行变奏加工(如装饰花腔、宫调游移变换等)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或歌唱形式,风格抒情柔美。从以上分析可知,芝庵所列的歌唱种类并未包括戏曲演唱,而是散曲演唱和其他一些声乐形式的演唱。

其二,“凡歌之所”一节云:“桃花扇、竹叶樽,柳枝词、桃叶怨。尧民鼓腹,壮士击节。牛童马仆,闾阎女子,天涯游客,洞里仙人,闺中怨女,江边商妇,场上少年,阛阓优伶;华屋兰堂,衣冠文会,小楼狭阁,月馆风亭,雨窗雪屋,柳外花前。”此节包括了歌词种类、不同身份的唱者以及演唱歌曲的场所三个内容,从歌词的清雅到演唱者的广泛性,再到非舞台的表演场所都表明,芝庵所谈论的“唱”是“清唱”。明魏良辅《曲律》云:“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因此,《唱论》所论当为北曲的清唱,而非舞台戏曲之唱。

二 演唱技术原则及要点的深入研究

《唱论》所述包括演唱的行腔、吐字、气息等技术技巧,主要内容有三:一是对整体和局部歌声运动状态的要求及技术要点,如“歌之格调”、“凡歌一声”等节;二是对演唱中出现的各种声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以引起歌者的注意并有所改正,如“凡歌节病”、“凡唱声病”等节;三是歌唱时的其他演唱原则,如“凡歌之所忌”等节。以下择要试分析之。

(一)整体与局部的技术原则

演唱的整体技术原则包括“歌之格调”、“歌之节奏”、“各有其声”三节。“歌之格调”与“歌之节奏”两节一向解释颇多,甚至有自相矛盾之说。从《唱论》本身提供的迹象来看,二者紧紧相邻,当为并列关系,因此,不妨将二者对照起来观察。

先谈“歌之节奏: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在音乐术语中,节奏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但从芝庵所列各条可以看出,此处的“节奏”不是音乐术语中的节奏之意,而是指演唱中有规律可循的一种规范或要求。“停声”指在有过门或间奏时要停止歌唱;“待拍”,与前句“停声”相联系,“停声”多为“待拍”,等待过门或间奏结束后再继续歌唱。“偷吹”,“吹”指吹管乐器,如箫、笛、笙,“偷吹”指在以吹管乐器伴奏时,省去一、二音,以便使歌者的声音突出,不被器乐所掩。“拽棒”,“拽”,牵引;“棒”,指鼓板,主要指鼓棒。意即在歌唱的紧要处时须加大伴奏力度,为演唱助势。“字真”,指演唱时每一个字的字音、声调都要准确、清楚,即唱字真切。“句笃”,“句”,即乐句,指把若干字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旋律;“笃”,厚实、结实。“句笃”指演唱时既要贴切充分地表达每一个字的声韵,又要将若干字与曲调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依腔”,根据旋律的变化吐字行腔;“贴调”,根据定好的调门演唱,不能因旋律的起伏、字音的改变而跑调。

以上分析表明,“歌之节奏”一节中,前四句是谈伴奏对歌唱的作用和影响,提醒歌者注意其规律;后四句是对歌者演唱提出的具体要求。其论述周到、严密,尤其后四句更是一环扣一环,从局部到整体,逐层推进,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事实上,“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八字已经构成了唱技理论的基本体系,后世元明清人对其的一再转承和引用已经证明了它的基本框架的合理性和深远的影响。

同理,看“歌之格调”一节:“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笔者认为,此节前三句讲的是歌曲的各种曲式、曲调变化,以引起歌者的注意,提醒歌者演唱时要注意对不同曲式、曲调的处理;而后三句则是演唱时吐字行腔的具体操作方法。“格调”,“格”,一定的标准或式样。“格调”指风度、仪态,故“歌之格调”指演唱的整体标准或要求。“抑扬顿挫”与“萦纡牵结”指歌曲的曲调特征:歌曲的旋律既有抑扬顿挫之变化,又整体萦绕屈曲,连绵盘绕。故演唱时既要使声音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的对比和变化,又要保持行腔的连贯与圆滑。“顶叠垛换”,该句每一字代表一种曲调的形式。“顶”,指一腔顶一腔,即下句头音接着上句尾音。“迭”,指音乐的重复,包括两段句式相同的歌词用同一曲调,一段唱词的后句开始部分旋律与前句结尾部分曲调相同(似),以及全段曲调重复和段中局部曲调的重复并用三种情况。“垛”,指垛板,又称垛句,即在某一个乐句中插入多个排比句。“换”,指“换头”,在同一曲调重复时,将其开始部分作局部变化,或增减字句,或更改板式。“顶叠垛换”将歌曲的各种结构形式作了总结,使唱者便于区分。“敦拖呜咽”,“敦”,敦厚、笃实,在演唱上指发声落字要厚实沉稳。“拖”,延长,指演唱时对字音的延长。“呜咽”,悲泣之声。全句指在表达悲哀与痛苦感情的曲调时,发声落字要沉稳厚实,声音要适当拖长,有一步三叹之感。“推题丸转”,“推”,推开;“题”,通“提”,提起;“丸”,揉物使成圆形,歌唱中指把字音唱得圆滑;“转”,转动、旋转。“推题丸转”指演唱时的吐字行腔要灵活圆转,以达到“累累乎端如贯珠”的效果。“捶欠遏透”,“捶”,捶炼;“欠”,原意指缺少或困乏。《说文解字》云:“欠,张口气悟也。”悟,引申为解散,意指张口呼气。联系前面的“捶”字,“欠”当理解为呼吸。“遏”,断绝、停止。在历代歌唱文献中,“遏”字总是被用来形容高亢之声,如“娇喉一啭,飞鸟遏音”、“脆堪裂帛,响可遏云”、“连连贯珠弄,袅袅遏云频”等等。这些都是形容声音高亢得致使飞鸟、行云都停滞不前了。因此,在歌唱中,“遏”字更多应指高亢之声。“透”,通透,圆熟,指声音饱满、透彻。“捶欠遏透”大意指要加强对歌唱声音、气息的锻炼,以使声音显得高亢、圆满、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