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众志成城:2003年的中国
11147800000003

第3章 引言

200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力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这一年,中国踏上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25年的实践中、从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中获得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这一年,中国打赢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从最初的恐慌和困惑,到经历了生与死考验后的理性与反思。中华民族在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体现出了令世界注目的凝聚力。灾难固然让中国人民付出了代价,但发展中的中国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非典”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从这次疫情中汲取经验,崛起成为更强大的国家。

这一年,中国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610亿元,这是为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破解统筹区域发展的难题,对区域发展战略重新布局,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年,中国实现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治水兴邦的百年期盼。追梦千年,论证半个世纪,建设十载,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人自行设计、建设的最大民生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三峡大坝、电站、船闸……从设想、设计、施工到管理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精神。

这一年,中国促成了朝核问题北京六方谈判,以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与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为国际社会解决困扰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朝核危机打开了大门,而且为朝核危机纳入政治和外交解决的轨道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不仅凝聚了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的心血与睿智,更展示了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中创造性的能力和勇气。

这一年,中国奏响了航天腾飞交响曲中最摄人心魄的乐章。中国用自己的飞船将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中华民族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国家。

这一年,中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的巨大工程,也是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的文化普及活动,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在奔流不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河中,2003年是一朵晶莹的浪花,它折射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