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两面萧何
11231700000003

第3章 图报国真心赴试 谋权位假意招贤

从谷城山到京城,不过五百里之遥,邱生去一次就足足走了半个月。

七月大旱。白天骄阳似火,地面的土都热得烫脚,根本无法行走。晚上赶路,又怕遇上歹人。汉朝刚立,天下还不太平,兵荒马乱,遍地都有劫匪。出门在外,只能搭伴结伙,趁着早晚凉快赶路。

这是邱生第一次单独出远门儿,邱阿婆不放心,想要陪着去。邱生说:“妈妈,我都是大小伙子了,你陪我去,别人还不得笑话呀!”

邱阿婆说:“你长这么大,从没离开过我,又是头一次出远门,我能放心吗?”

房檐下,絮着一个燕窝,几只小燕子刚刚出壳。两只大燕子不停地来回飞着,叼回一只只小虫子。每当大燕子飞回来,那一只只小燕子就会叽叽喳喳地叫着,从窝里争先恐后地探出带着黄嘴丫子的小脑瓜,从大燕子的嘴里抢食。

邱生指着燕窝说:“小鸟出窝都要单飞,何况我是个大男子汉?要想建功立业,总得走出家门,妈妈你就放心吧!”

邱阿婆说:“既是这样,我给你写封信吧,你父亲还有一些故交在京城,可能会在朝中做事,如有为难之处,可去求助他们。”

邱生笑着说:“妈妈,你太多虑了!凭着我的真才实学,朝廷一定会录用我的。”

邱生是带着一种很自信的心情上路的。他觉得自己很有把握,因为他已看到了朝廷招贤的榜文,知道这次招考的重点就是国策和律法方面的人才,而他这些年在黄石公的指点下,钻研的正是这方面的知识,可谓是瞎子捡驴镫——套到脚上了。

其实,朝廷发出这样的榜文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尤其是丞相萧何,更是用尽了心思。因为这是汉朝建立以后第一次这样大规模地向全国招贤纳士。

刘邦当了汉高祖以后,江山一直不稳。原来跟着他起兵灭了秦朝、又打败了项羽的很多将领都是齐、楚、燕、韩、魏、赵六国的后裔和贵族,这些人虽然都被刘邦封了王,但他们心里都不平衡,认为自己的领地也小,权力也小,名义是王,但上边还有一个皇帝管着。他们就不断地在下边闹事,暗地里扩充兵马、扩张领地,一个接一个地起兵谋反。刘邦把他们消灭了以后,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非刘姓者不封王,把自己的刘姓宗室分派到全国各地去当王。这样一来,从刘邦一起兵就跟着他的那些穷哥们儿都相当有情绪了,他们觉得自己把脑袋掖到裤腰带上出生入死,到头来,除了得了一个什么将啊尉啊的头衔,其余的什么好处也没捞着。可不是嘛,不打仗了,他们这帮人还有啥用?朝廷本应该设立一个右丞相一个左丞相,右丞相管文,左丞相管武。但刘邦就设了一个丞相府,由萧何来担任,全权管理朝政,下边什么刑部吏部等衙门一概没有。

萧何担任这个丞相,朝中很多人都不服气,特别是在沛县一起共事的那些人,其中曹参意见最大。他认为自己一直跟着刘邦在前方打仗,受了多少回伤,立了多少回功,而萧何从来就没上过战场,只在后方看家护院,什么风险都没担过,就仗着一支笔一张嘴,凭什么地位反倒比我们高?我们这些人的食邑最多的也不超过五千户,而他却偏偏分了八千户?

曹参和萧何本来是最要好的铁哥们儿,为了封官授禄,闹得见面都不说话。其余的人更是有情绪。在朝上,当着刘邦的面什么牢骚话都说。刘邦听了他们的话,觉得又好笑又可气,这帮人没文化,太粗俗,很难讲通什么大道理,于是,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很不客气地说:“你们都见过打猎的吧?追赶野兽、逮住野兽的是狗,而指挥狗的却是人。你们能够逮住野兽,都是有功的狗,萧何却能指挥你们去追赶野兽,他是有功的人,功狗能和功人相比吗?”

皇上这么一说,这些人再有意见也不敢张嘴了。可萧何的心里却是十五个吊筒打水——七上八下。刘邦赏给他八千户时,曾跟他说过:“你还记得不记得,我在泗水当亭长时,有一次到京城出差,沛县的那些哥们儿都送我五百钱当盘缠,唯独你送给我八百钱,所以我今天赏给你八千户!”萧何当时后背都出了冷汗,他把这事早都忘了,想不到刘邦还记得这么清楚。那么,当初在沛县拜会吕公,他奚落刘邦随礼一万钱的事,刘邦也一定不会忘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找到这个茬儿。

萧何知道自己想要保住这顶乌纱帽,必须得处处讨好皇上。

偏偏这时候朝廷上出了一个非常会溜须的人,而且,这个人这次溜须可谓放屁敲响鼓——正赶到点儿上。

这个人就是叔孙通,他原是秦国的儒生。当秦二世听到陈胜、吴广起义造反的消息时,曾召集几十个儒生,问他们怎么办?这些儒生都说:“自古以来,造反就得镇压,皇上应该赶快发兵征讨。”

要不怎么说二世胡亥昏庸透顶呢,他除了吃喝玩乐,就喜欢阿谀奉承。他听了这些话,相当的不高兴,把嘴噘得老高。

叔孙通最会看脸色行事,他站出来说道:“皇上,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皇上英明,国法严厉,官吏尽职尽责,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太平盛世,谁还会造反呢?有几个强盗和小偷,那算什么,叫各地的郡守县令把他们抓起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秦二世听了这话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那些儒生都关进了监狱。奖赏了叔孙通,还封他做了博士。

叔孙通知道秦王朝很快就会完蛋,不久,就偷跑到薛城投靠了反秦势力最强的项梁。项梁失败以后,他又去投靠楚怀王,楚怀王被项羽夺了权,他又投靠了项羽。等到汉王刘邦打进了中原,他又离开项羽跑到刘邦那儿。刘邦见他一身儒生的打扮,透着寒酸气,就很不喜欢他。他马上就换了一身刘邦在乡下时最爱穿的短裤短褂。刘邦这才对他有了一点好感。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还一直没有安下心来享受当皇上的荣华富贵,品尝被人尊为天子的滋味儿。他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几股叛乱的势力平定下来,可是,朝中还有一件事让他很闹心。他自打当了皇帝以后,为了赢得民心,就把秦朝苛刻的法令和繁琐的仪式都废除了。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件好事,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那些仪式都废除了,有些本应遵守的规矩也没了,这样一来,有些事就乱套了。那些和他一起从乡下来的伙伴本来就没有文化,缺少礼数,一没了规矩,就更没了约束,整天不是喝酒吵架,就是争功闹事,动不动还敢在他的面前拔枪弄刀。他实在看不下去,有心想管,又抹不开情面。

叔孙通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乘机献策说:“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商周七国,无不以礼治国。皇上乃是大汉高祖,位尊九五,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当前最需建立一套新的制度。尤其是上朝的礼仪,只有这样,才能让皇上显示出君王的威严,让群臣懂得做臣的职守。”

叔孙通的话正中刘邦的下怀,他立即下令让叔孙通召集一些儒士去办这件事。

萧何心里很着急,他知道这件事的后果对他很不利。叔孙通办成了这件事,他的地位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他必须也要有所行动。等到叔孙通到鲁地去找人一走,他马上去见刘邦,说:“皇上,叔孙通要制定上朝的礼仪之事虽然很重要,但眼下还有一事比那更重要。”

刘邦本来正为这事挺高兴,听他一说,就沉下了脸:“你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萧何说:“无日月乃不分昼夜,无规矩乃难成方圆。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制定国法,上朝的礼仪只是国法之中的一部分。”

刘邦挠了挠脑袋,说:“你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当年攻破咸阳城时,我不是在未央宫里跟你说过,等打下了天下,让你负责这方面的事吗?”

萧何说:“皇上的话微臣怎敢忘记!”

刘邦说:“如今,你已做了丞相,这事总该有所作为了吧?”

萧何说:“臣下正是为了这事向您禀报。臣打算向全国发出榜文,招纳贤士,尽快制定相关的法令律条。”

刘邦很高兴地说:“就依你所说,赶快去操办此事吧!”

就是这样,邱生才有了进京应试的机会。

邱生来到京城的时候,招考已经开始好多天了。

这次招考程序很简单,不像后来考状元那样,先在乡里考上秀才,再到县里考上举人,然后才能到京城去赶考,头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四名为进士。考上头名就能当上相当于部长级御史大夫之类的官,考上二三名就能当上省长级知府之类的官,最次的进士也能当上处级的县令。那才叫一考定前程。要不,那时怎么叫考取功名呢!

实际上,萧何这次招贤,也没设考场,也没发考卷,也没定期限,就在丞相府里,他跟考生见次面,谈次话,像招个家人一样。他一个人说了算,想招谁就招谁。

邱生做梦也没想到,他用心费力地准备了好几年,千辛万苦地走了半个月,到萧何这儿,几分钟就完了事,被打发回家听信儿。啥意思?不用你呗!

这正是:

一朝天子一朝臣,

谋权逐利古至今,

心思用尽为争宠,

哪管误人和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