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存与安然
11266000000001

第1章 天尽头

2006年8月17日清早,从满洲里到海拉尔的火车上,人多得几乎没有落脚之地。当时,我靠过道坐,对面靠窗的是个女孩,始终耷着头窝伏在小茶桌上,做痛苦状。她的男友没有座位,一直站着,左右忙活着观察车窗两侧的景色,不断召唤她说,看啊,那群羊。看啊,一条河。看啊,奶牛。她拒绝抬头,呜呜噜噜说头疼。这个女孩不像有什么不舒服,只是用这种抗拒的姿势表示对车窗外可能出现的一切都不屑甚至厌恶,她一眼也不看那漫无边际的大地。能听得出她有明显的南方口音,而她的男朋友是地道的东北口音。既然这么嫌弃男朋友的家乡,还千山万水跟他来干什么?

在离开了二十一年之后,北中国的呼伦贝尔大地,再次提醒我,我是一个血缘骨质信念和全部潜意识中的北方人。十五天的行走中间,那种被天和地接纳之后的安稳自在,心静耳顺,连我自己都感到了不可解释的惊奇。

我们有意选择传统交通工具进入呼伦贝尔。从辽宁沈阳坐公交车进入内蒙通辽,再换火车进入吉林白城,从内蒙兴安盟乌兰浩特又换乘公交车到阿尔山。

出沈阳向北不到三小时,四野开始空旷,一路上不断出现天尽头就在眼前的错觉。

通辽有沙碱,白城有草甸,到乌兰浩特出现了山丘,阿尔山连片的山半坡上,有过了火之后焦黑倒伏的白桦枝干。站在那座建于1937年的暖褐色石块垒起的阿尔山火车站站台上,有人指给我说,再向前走,是个叫伊尔施的小站,铁路就到了尽头。已经把火车走到尽头不能再走,伊尔施一定就在天边了。真到了伊尔施,它仍旧有平凡的商铺、饭店、学校、成片的民居,跟很多的中国北方小镇没区别。

过了伊尔施才是呼伦贝尔,要再向西向北,向更靠近蒙古国和俄罗斯走。呼伦贝尔的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东西639公里,南北700公里。它的面积大致和英国相同,英国人口将近6000万,而居住在呼伦贝尔的35个不同民族的总人口只有270万。它的面积是海南岛的8倍,比江苏、浙江两省面积的总和还多4万多平方公里,苏浙两省的人口是1.2亿,是呼伦贝尔的40倍还多。所有书本上的记载都说呼伦贝尔是富庶之地,在它的空旷辽阔中遍布了高岭、低山、丘陵、河谷、湿地、草原,可耕地面积占三分之二,河流3000多条。出产麦子、木材、药材、黄金。森林覆盖49%,木材蓄积量将近9亿立方米,有中国最好的天然草场。储藏多种有色金属、石油和煤炭。野生动物5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500多种。

上面的数据都是事后抄来的。在不断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呼伦贝尔之前,没翻看任何资料,我只是想随意走走,看看草原上的人们怎么生活着。过去年代里,用激昂的朗诵腔儿喊出来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今天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