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书余记(选摘)
11310800000006

第6章

看到一篇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文字,说的是1986年,南开大学教授、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邀请杨振宁先生在南大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杨欣然应命,有一组数据在当下一切都呈现泡沫化的中国是很有意味的,这个研究室成立之初只有一位教授,25年过去,如今也只有3位教授。25年来,该研究室培养博士25名。账是很好算的,就是一年培养一名博士。而且该只有3人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研究室主任是中科院院士葛墨林,是由兰大聘至南开大学,创办之初,葛先生问陈省身先生,研究室该如何发展,陈先生说:“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问应做什么方向,答说:“就做振宁的方向”,做事的方式上低调务实,不拘成规,做事的方向上怀抱阔略,视野宏深。真是大学问家才有的见地和尺规。

这篇文章有几段话是很有启迪之用的,抄在这里:

“杨振宁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见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刨出个萝卜”。

“25年来,这里一直奉行着不宣传的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杨振宁对研究室的要求是:“宁拙不巧,宁朴不华”。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意味深长的研究室,多么难得,我好像觉得整个中国的心脏都在这里强劲却悄然地跳动。自然科学家的淡定守静,好像总是强于人文学者的。也许是自然科学家更容易看到真理,并遵守了真理对有幸看到者的规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