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南水北往
11335700000004

第4章

飞机起飞后,韩燕玲从舷窗看了一眼北京的夜色。她知道没有可能看到究竟是哪一条河流淌着故乡丹江的水,但还是希望找到,希望看见来自故乡的清凉和清亮。韩燕玲收回有些失望的视线,看一眼身旁正在阅读一本杂志的中年男性,见这个人和颜悦色,是公务员的样子,大胆问道:请问,您知道南水北调吗?男人反问:什么?什么调?韩燕玲摇头,微笑一下说没事,对不起,我认错人了。男人哦一声,低头继续看他的杂志。

夜晚是每个人,尤其每个城里人陡然兴奋起来的时刻,远比白天兴奋。假如现在飞机上准许打开手机,估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各自低头,盯着手里那一团雪亮,接受难以计数的各种信息。韩燕玲此刻翻开了高天水送给她的笔记本,她在柔和的灯光下,从高天水的笔迹里,感知着刚刚过去的那些疼和痛。

故土难离,背井离乡。告诉北京人,为了他们有水喝,我们从此喝不上丹江水了。迁徙之日山里每一头牛长叫不止。淅川的狗是死守着移民的空屋哪里也不肯去,直到流泪饿死也不离老屋半步,一心指望主人回到搬空的老屋;郧县的狗是死跟着移民的车队往前跑,直到再也跑不动了,就守在公路边,一心巴望主人回来找到它。漫漫移民路,悠悠赤子心。即将被淹没的祖坟,每天都有人长跪不起。比移民百姓更痛楚的是移民干部,因为他们首先必须理智起来,才能用集体的情感,逐一说服全部的个人情感。

韩燕玲看着高天水的笔记本,忽然觉得有些话,可能是高天水在库区现场和移民迁安之地的当时感受。这密密麻麻的记录,字迹潦草的书写,充满了辛酸和泪水。好像这些文字是库区移民的砖瓦,是不得不留下的青石板、包谷面、老坛酒。

人类自古以来逐水而居,古代四大文明因水而有,这是库区移民害怕迁徙到没有河流之地的生存担忧,也是文化精神本能需求的隐忧。淅川和郧县两县移民其实最不舍的并不是故土,而是与丹江密切关联的文化情结亦即文化之根,一旦移民远离,从此便不会再有这休养生息过的文化土壤。宁要故乡一撮土,不要他乡万两银。移民之后的孤岛感觉、怯生感觉,表现在与当地村民的言语冲突甚至直接械斗。许多移民不会行走平整的道路,他们那双习惯了山路的大脚,现在是高一脚底一脚踹着水泥路,常常是走一步骂一句。从怕干部躲干部骂干部撵干部,到想干部喊干部爱干部迎干部,库区移民前后的心路历程,可以证实移民干部的艰辛付出,多么值得,多么不易。

韩燕玲想起高天水给她复制的那些影像素材,每当看到那长长的移民车队,那无数回望的眼睛,那故乡亲人站在路边送别的壮观场景,叫人潸然泪下!有两个节骨眼韩燕玲都没有回到韩家洲,一个是奶奶和父母告别韩家洲那天,一个是正式向北送水那天。她没有回去是想说这事已经过去了,没必要把伤再次戳痛。还有一个原因,作为剩女的她,不想回家面对奶奶和父亲母亲的眼神。

她现在有点走神了,眼睛离开笔记本,望着舷窗外发亮的夜空。忽然想起有次公司举办聚会,好像是庆祝有部片子被央视高价收购,全公司大型聚餐会。有个老家南阳的同事,极有表演天赋,他能模仿许多人的声音动作,包括那些伟人们。当时大家一起欢呼,希望他表演一个节目。于是,南阳同事模仿毛主席的声音说:恩来呀,你恰饭在呀?然后模仿周总理的声音:主席,您有什么事情请指示。主席的声音:恩来同志,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水也是可以的吧?总理的声音:主席说可以,那就是可以嘛!我马上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主席的声音:恩来同志,这个工程要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总理的声音:主席同志,我完全赞同!但是我不太明白,主席刚才伸出了四根指头?主席的声音:恩来,你一年要抓四次!

真实历史事件是一九五二年十月毛泽东主席考察黄河,站在郑州黄河的高岸对身边的水利专家说出了一番话,然后是一九五八年三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立项,毛泽东主席非常高兴,对大家说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再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让北京有水喝,然后举起四根手指,叮嘱周总理一年要抓四次。从一九五八年工程上马,到一九七三年竣工蓄水一百五十二米水位,丹江口水库在为南水北调准备期间,同时也为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抗旱发挥了巨大作用。然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规划: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利用地势自流向北,通过地下隧道穿过黄河,最终抵达北京。

请问您需要什么水?空姐的声音。空姐把韩燕玲从高天水的笔记本中唤醒。空姐的声音与她的形象一样又甜又美,是那种清冽的甜与美,如郧县山川中婉转的鸟鸣,清脆绵长,悦耳动听,令人难忘。嗯好的,韩燕玲说:麻烦来杯农夫山泉,那可是我们丹江的水。空姐微笑着说:哦?难怪您的肤色这么好呢!是啊,农夫山泉有点甜。韩燕玲还以甜美的一笑,说: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