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秋骚坛
11344100000002

第2章 为屈原守灵的诗人

乐平里是一个风景绝秀的山间小盆地,盆地的中间是一座山丘,山丘之上是春花秋草和青翠的橘树,这个山丘就是三闾八景之一,人们习惯地称为——钟堡。钟堡上是一座屈原庙,它坐北朝南,飞檐高翘、雄峻壮美。屈原庙屹立于钟堡之上,就像屈原端戴的冠冕。

屈原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屈原,另一个就是为屈原守灵的老人徐正端。徐正端住在庙里右侧的一间简陋的厢房里。他支了一张铺,立了一个灶,带了一柜子书,就这样安安静静地住下来,这一住恍惚间就有了几十年的光景。

徐正端住在庙里,陪伴孤寂的屈原,守护伟大的诗魂。每天早晨当太阳从窗格子里钻进来的时候,徐正端就起床,走进天井,数一阵空中飘浮的浪漫彩云,然后打开大厅,在诗人的面前,虔诚地点燃一炷香,让这炷香梦幻般悠悠地袅起一缕一缕的诗意之后,便轻拂慢抹,用温暖的孝心擦拭屈原洁白皮肤上的微尘。屈原本是傲世独立、洁白无瑕的,但世俗的尘埃总是不会饶过任何一个人,所以徐正端老人便把为屈原除尘、保持洁白的躯体定为每天最主要的功课。他要让这位伟大的诗人放射出永久的、洁白的光芒,让世人景仰。

静静地为屈原除尘,默默地在导师面前诵吟《离骚》,这是徐正端最幸福的时刻。徐正端已离不开屈原庙,离不开屈原。这样的幸福时刻他要天天拥有。

除了为屈原除尘,他还有一些事情要做:比如打扫庙宇。他把庙内庙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要把生活中的一些世俗的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地方让宾客坐下,让洁白的雪落下。

比如培植橘树。屈原不是写过一首诗叫《橘颂》吗,这首诗是颂家乡的橘呢。他不能对橘树马虎,要用尽心思去剪枝、去施肥、去呵护它累累的果实,让这些橘树的根深深地扎在诗的沃土里。他还要去培植兰草兰花,这是屈原最心仪的花草。他也很疼爱它们。要浇水去杂草,还要把屈原写兰草的诗句背一背。

比如联络骚坛诗友。老人想念哪位诗友了。就写一首七律或绝句或骚体诗,以表达想念之情,送给友人。诗友的和诗,他耐心品味,珍藏起来,用毛笔又誊写一遍,编入诗丛。屈原庙是骚坛的笔会中心,老人则是骚坛诗友的轴心,一切联络都从老人始,也从老人终。

徐正端永远不忘一年中的两个日期,一是正月初七屈原的生日,再就是五月初五骚坛笔会诗人节。正月初七,徐正端总要买来一挂鞭炮,在庙里放上一阵子,在屈原的生日里与屈原共度良宵。屈原的生日乐平里的人记得,他记得!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投江殉难的日子,同时也是乐平里泥巴腿子诗人们到庙里聚会吟诗的日子。这一天,徐正端要早早起床,在厨房里准备茶饮和酒馔,以迎接他的诗友们。他看到敞着衣衫、卷着裤管,大口大口叭哧旱烟的诗友们陆陆续续从毛狗子道上走来的时候,就兴奋不已。这种兴奋并不是因为他和这些诗友曾在一起耙过田、栽过橘、砍过柴火,而是因为他们共同拥有写诗这一特殊的志趣,是“诗”把他和这些农民兄弟紧紧粘在一起。诗会结束后,徐正端就把骚坛诗友们的诗留下来,用毛笔楷书仔细誊写,然后装订成册。他整理的《吊屈原专集》有一千多首。这些专集,每个字、每个标点都凝聚了徐正端的心血。

当然徐正端在收集整理“骚坛”诗人们诗稿的同时,自己也写诗。多年来,徐正端创作了五百多首诗词和一千多副楹联,其中吊屈原、颂屈原的诗就有近两百首,公开发表的有五十多首。他写的骚体诗真是韵味十足呢。

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蒲艾高悬兮,驱邪迎祥。楚天默哀兮,素冠素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争投角黍兮,遍撒江湘。饫餐水簇兮,圣体勿伤。年年此日兮,大地茫茫,骚人墨客兮,萃聚一堂。笔呼墨号兮,洒洒篇章。追溯高节兮,爱国之光。孤忠夙愿兮,美政兴邦。今世今朝兮,祈公鉴赏。

在庙里读诗与写诗都是非常冷清的事业,尤其是冬天。雪降落到诗人的生活中,诗人就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偶尔远眺被雪覆盖的村庄和田野,便又回到暗淡无光的炉边。在炉上烤几个红薯和土豆,黑凳上放一小碟咸腌菜和一小碟花生,便悠然喝酒。喝酒时除琢磨一两句诗外,也想一些人和一些事。想得深远的时候,眼角里冷不丁地落下一两滴浊泪来。是不是谭光沛、杜青山两位诗友逝去的身影又在他心里翻滚了;是不是骚坛将面临后继无人的景况令他忧郁和心碎。

尽管庙里是如此的单调乏味和冷清寂寞,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诗人,好像看不出要走的迹象。还在积极地准备柴火,还是很有规律地开关庙门,也信心十足地观察着日月。他可能最终要老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