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
1141000000005

第5章 作战篇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十万③,千里馈粮④,则内外之费⑤,宾客之用⑥,胶漆之材⑦,车甲之奉⑧,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⑨。

【注释】①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四匹马拉一辆车,这里作量词。②革车:重型战车,用于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乘(shènɡ剩):辆。③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这里指军队。④馈(kuì溃):供应。⑤内外:指前方、后方。⑥宾客:指各诸侯国的使节。⑦胶漆:制作、保养和维修弓箭、盔甲的胶和漆,这里泛指保养维修装备所必须的物资。⑧车甲:车辆和盔甲。奉:同“俸”,指费用,开支。⑨举:出动。

【原文】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④。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而起⑥,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⑦,未睹巧之久也⑧。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①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②钝兵:军队疲惫。钝,疲惫、困乏。挫锐:挫伤锐气。③屈(jué决):竭,竭尽。④暴(pù瀑):暴露。⑤殚:枯竭。货:财货,这里指经济。⑥弊:疲困,这里指危机。⑦拙:笨拙。速:速胜。⑧巧:巧妙,灵巧。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粮于敌④,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①役:兵役。籍:名册,这里指征集兵员。②载:运送。③用:指武器装备。国:指敌国。④因:依靠,凭借。

【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①,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②,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③。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④。百姓之费,十去其七⑤。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⑥,甲胄矢弩⑦,戟蔽橹⑧,丘牛大车⑨,十去其六。

【注释】①远输:远道运输。②贵卖:指物价飞涨。③丘役:指赋税、徭役。丘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一般按丘征发赋役。④中原:这里指国内。⑤费:费用,这里指财产。去:耗去,损失。⑥破车:战车损坏。罢(pí皮)马:指战马疲惫。罢,同“疲”。⑦甲:铠甲。胄(zhòu宙):头盔。矢:箭。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箭的弓。⑧戟:一种将戈与矛合一的兵器。:同“盾”。蔽橹:大盾牌。⑨丘牛大车:指辎重车辆。

【原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①,当吾二十钟;秆一石②,当吾二十石。

【注释】①钟:古代容器单位,每钟六十四斗。②(qí其)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豆秆。石(dàn担):古代重量单位,一石重一百二十斤。

【原文】故杀敌者,怒也①;取敌之利者②,货也③。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④,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⑤,卒善而养之⑥,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①怒:激发士气。②利:资财。③货:财货,这里是指用财物奖赏。④已:同“以”。⑤杂:混杂,混合。⑥卒:士兵,这里指敌方俘虏。

【原文】故兵贵胜①,不贵久。

【注释】①胜:指速胜。

【原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①,国家安危之主也②。

【注释】①生民:泛指民众。司命:命运的掌握者。②主:主宰。

【译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要出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用费,招待列国使节的开支,军械器材维修的经费,车辆兵甲的修补开支,每天都要耗费巨资,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力量耗尽,军队长久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感到不足。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力量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来进攻,那时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救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然笨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见过指挥灵巧而求持久作战的情况。战争拖延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是从来不曾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草依靠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为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靠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就会飞涨,而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百姓财富枯竭,而国家又急于增加赋役。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家产的十分之七;政府的财力,也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粮食;耗费敌国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草料。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要激发将士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依靠物质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把战车上的旗帜更换为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待俘虏的士兵要优待和利用他们,这就是所谓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愈是强大。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久拖。

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作战篇》主要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论述了速胜与久战的利害关系,指出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国家的危害,并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同时还提出了“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等原则。

孙子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要求用兵作战必须速战速决,而不是旷日持久。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大将李靖为行军长史,聚集水陆重兵于夔州(今四川奉节),准备征讨萧铣。

萧铣是南朝梁皇室的后裔,乘着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机会,起兵占据了东起巴陵(今湖南岳阳),西抵三峡,北至汉水中游,南到交趾(今越南南部)的广大地区,自称梁王,建都江陵,拥兵四十万,是当时南方一股极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当时,正是长江秋水暴涨的季节,三峡水道急流汹涌,十分险恶。萧铣认为唐军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沿水路进攻,所以毫不防备。

唐军的不少将领也认为,江水猛涨不宜出师,最好等到江水退落以后再进军。独有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大军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我们已经到来。我们乘着江水猛涨出兵,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就算萧铣发现我们出兵,他仓促调集军队,也来不及了。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机不可失啊!”

李孝恭觉得李靖说的很有道理,就力排众议,采纳了李靖的意见。他命令唐军分乘二千余艘战舰,由夔州出发,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于十月攻下了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

当时,萧铣手下的大将文士弘率领精兵数万,驻守在清江(今湖北宜都清江入长江口处)。李孝恭准备乘胜立即向文士弘发起进攻。李靖却认为文士弘是萧铣手下的一员骁将,手下士卒也精锐强悍,不可与之力战。应该等到他分兵把守城镇时,再予以各个击破。

李孝恭这次没有采纳李靖的建议,他想快一点扩大战果,就亲自率军向文士弘发动攻击,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

李靖乘着文士弘的军队在得胜后都离船上岸抢夺财物的机会,突然发兵出击,一举击败了文士弘,缴获战船四百余艘,歼敌一万多人。

李孝恭此时对李靖已十分信服,他命令李靖率精兵五千为先锋,直逼江陵(今湖北江陵)。

萧铣做梦都没有想到唐军竟来得如此神速,这时他身边仅有几千士卒,江陵的防卫极为空虚。

李靖首先乘虚攻占了江陵外城,接着又攻下了江陵水寨,先后击败了杨君茂、郑文秀两部分守军。随后,李孝恭也率大军赶到,包围了江陵城。

李靖向李孝恭建议,将缴获的战船全部散弃于长江之中,让它们顺流飘下。

对李靖的建议,很多部将表示不理解,说:“沿江作战,战船就像平原上的马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作战工具。我们好不容易才从敌人手中缴获了这些船只,不留着自己用,却把它们丢弃了,那不是给敌人做好事了吗?”

李靖回答说:“我们孤军深入敌境,如果一时攻不下江陵城,下游敌人的援军必然会赶来,那时我们就会腹背受敌,进退无路,战船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让这些战船顺流漂到下游去,沿江的敌人看见了,一定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就不敢轻易进兵了。等到他们弄清真相,回过神来,至少也要十天半月的时间,那时候我们早就攻破江陵城了。”

后来的事情果然正如李靖所料,萧铣的救兵行到巴陵(今湖南岳阳),见到大江之中漂流的船只,以为江陵已被攻破,就疑惑不敢前进了。

萧铣天天巴望着的救兵一直不来,唐军又加紧了攻城,他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只好打开城门投降。救援萧铣的十万人马,在得知萧铣已经投降后,也都纷纷解散、投降了。

后勤保障是军队战斗力得以保持的重要条件,是重要的战略因素,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为此,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后勤保障原则,也就是军队深入敌境作战时,所需粮草,就近在敌国补充。它体现了孙子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西进经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高阳有个名叫郦食其的老儒生,很有才学和胆量,只因家境贫穷而落魄,不得已做了个看管里门的小吏。但县里有权势有名望的人都不敢役使他。人们都叫他狂生。

郦食其听说刘邦经过高阳,便想投奔刘邦,可惜没有人引见。正巧这时遇上了一个同乡,在刘邦手下当骑兵。郦食其就对他说:“各路反秦诸侯军的将领,经过我们这儿的,有好几十人了。我打听到这些将领都器量狭小,自以为是,听不进深谋远虑的意见,所以这些人都不值得结交。我又听说沛公(刘邦)傲慢,看不起人,但有雄才大略,这正是我所希望结交的人,只可惜没有人为我引荐。你如果见到沛公,就告诉他说:我有个老乡郦生,六十多岁了,身高八尺,人们都说他是个狂生。但是他自己说:‘我不是狂生’。他书读得很多,很有学问,可以帮您成大事。”

这个骑兵说:“不行,不行,沛公不喜欢儒生,宾客中有戴着儒生帽子来的,沛公总是摘下他的帽子,在帽子里撒尿。在与人谈话时,也常常破口大骂儒生。所以,你不可以用儒生的身份去见他。”

郦食其说:“你只管把这些话告诉他就行了。”

那个骑兵果然找机会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就叫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他。

郦食其来到驿舍前,请卫兵通报:“儒生郦食其,求见沛公。”

卫兵进去通报,刘邦早就把那个骑兵说的事给忘了,一听是儒生,就生气地说:“告诉他,说我没有闲工夫见儒生。”

郦食其一听,非常生气,高声说道:“快再去通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

卫兵又进去通报,刘邦这才叫把郦食其带进去。

郦食其跟着卫兵进到屋里,见刘邦正叉着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刘邦如此傲慢,气不打一处来,也不下拜,只拱手作了个长揖,说:“你是想帮助秦朝进攻诸侯呢?还是要率领诸侯灭亡秦朝?”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骂道:“没出息的儒生,天下人受秦国的暴政已经够久的了,所以诸侯纷纷起兵攻秦,你怎么说帮助秦朝攻打诸侯!”

郦食其从容地说:“你要是真的打算联合诸侯去讨伐暴虐的秦朝,就不该如此傲慢无礼地接见长者!”

刘邦一听,赶快停止了洗脚,连脚都来不及擦,起身整理好衣服,向郦食其陪不是,请他在上座就坐,说:“请先生指教。”

郦食其说:“您率领一群乌合之众起事,搜罗了一些散兵游勇,兵马还不足一万人,就想靠这点力量直接去进攻强大的秦朝,这是从老虎嘴里掏东西吃。这是不行的!依我说不如先去占领陈留(今河南开封东)。陈留是个好地方,四通八达,来往方便,秦朝的粮食有不少都堆放在那儿。用我的计策,一定能把陈留拿下。”

刘邦正为军粮不足而犯愁,连忙说:“请问先生有何妙计?”

郦食其说:“我既为高阳酒徒,无酒怎么行?你雄才大略,也一定能喝,我们还是边喝边谈吧!”

刘邦于是吩咐左右摆下酒宴,与郦食其对饮。

郦食其几杯酒下肚之后,说:“我与陈留县令交情不错,请您让我出使陈留,劝他向您投降,大概可以成功。假如他不答应的话,我就把他灌醉,在里面接应,您带兵从外面打进去,准能把陈留拿下来。”

刘邦依照郦食其的计谋,果然拿下了陈留,解决了军粮问题。郦食其因献计有功,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运用孙子“因粮于敌”的原则要讲谋略。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夺得了匈奴人数百匹好马的事例,可谓是孙子“因粮于敌”原则地活用。

战国末期,塞北的匈奴人经常南侵,骚扰赵国的边境,掠夺百姓的财物和牲畜。将军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在今山西右玉东南),抵御匈奴。李牧兵马有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守势。匈奴人则依仗强大的骑兵,纵横驰骋,根本不把李牧放在眼里。

一天,匈奴人把数百匹好马赶到河边洗浴。李牧在城上远远望见,馋得心头直痒痒,心想:“要是能把这数百匹好马弄到手,既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可大杀匈奴人的威风,多美的一桩事啊!”

但是,李牧知道,只要他打开城门,匈奴人就会马上把马群赶回去。而且匈奴大军距离河边很近,就是派人出去抢马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李牧低头苦思,希望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想着想着,李牧猛地从骏马的嘶叫声中悟出一条妙计来:“匈奴的战马都是雄性的,假如用几百匹雌性的马来引诱它们,先将它们引过河来,再派人把它们赶入城中,岂不是白白得到数百匹好马!”

母马城内就有,也不需要到别处去找。李牧下令挑选了几百匹母马,让士兵们把母马牵出城,系在隔河的树上。

不一会儿,一匹匹母马向着河对岸嘶叫起来。河那边匈奴人的数百匹公马听到母马的叫声,一个个都抬起头来,向这边的母马张望。接着,几匹公马带头嘶叫起来,仿佛是在应答母马的召唤。随后,几匹公马率先游过了河,向树阴下的母马奔去。群马有了领头的引路,一阵狂嘶,纷纷渡河奔母马而去,看马的匈奴人拦也拦不住。

河这边,早已守候在岸边的赵军兵士们一拥而上,将跑过河来的这数百匹好马向城中赶去。等到河那边的匈奴人回过神来,他们的数百匹好马早已被赶入了城中。

无独有偶,这一奇计又在千年之后唐代“安史之乱”中得到再现。

当时,唐将李光弼与叛将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形成对峙局面。史思明自恃兵强马壮,根本不把李光弼放在眼里。

史思明有一千多匹良马,每天都要放出来到黄河南岸的沙洲上洗浴,往复不停,以显示马多。李光弼眼睁睁看着上千匹战马就在眼前,却又不敢轻举妄动。

有一天,李光弼突然想起了书上记载的李牧的“美马计”,他想:“李牧之计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现在城里有的是母马,我何不试它一试?”

李光弼于是下令,把军中的母马都挑选出来,共有五百匹,把这些母马所生的幼马全部系在城内。

当史思明的战马又到河边洗浴的时候,李光弼命令将早已准备好的五百匹母马赶出城去。母马到了城外,想着城里的幼子,一匹母马先叫了起来,其它的母马也都跟着嘶叫了起来,一时之间嘶鸣不已。

河对面史思明的千余匹战马,听到了这边母马的叫声,都纷纷渡过河来追赶母马。于是,唐军官兵高高兴兴地把这千余匹战马全部赶入了河阳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