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324700000008

第8章 大政(6)

原文

论曰:“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何以明之?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①,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②,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盂,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枉道而假财。

注释

①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时鲁国人,是著名的建筑大师。②欧冶:古代传说中善于铸造剑器工匠。

译文

有一种言论说:“行远道的人,要借助车马;渡江海的人,要借助船只。所以,贤士要成就功名,也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用什么来证明这个道理呢?公输子能够用君王的木材建造宫室台榭,却不能为自己建一个窄小的房子,这是因为缺少建筑材料。欧冶能用君王的铜铁铸造金炉、大钟,却不能为自己造几个日常生活的金属器具,这是因为他没有材料。君子能够利用君主的朝政团结百姓,接济天下,但却不能让自己富有起来,这是因为形势不允许。所以,舜在历山种地的时候,他的恩泽不能够遍及州里;姜太公在朝歌宰牛的时候,却不能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得到什么好处。待他们被重用之后,他们的恩泽遍及八荒,德行流溢四海。所以舜只有借助尧,姜太公借助周文王,他们的才能才得到发挥。君子只有借助道义修炼自身,而不能为谋取财物背弃了道义。

原文

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在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①,则困平城。广武君者②,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馀不用其谋③,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④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⑤,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⑥,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有忠臣谋士也。

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

注释

①娄敬:又名刘敬,汉初齐国卢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他曾建议刘邦定都关中,被刘邦采用,因此被赐刘姓。刘邦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与匈奴和亲,被刘邦采纳,并派他去与匈奴缔结和约。他对汉初政策的制定及西汉政权的稳定起过很大作用。②广武君:指楚汉相争时赵国谋臣李左车。赵成安君陈馀不听广武君的谏言,以致被韩信、张耳的军队打败。后广武君被韩信任为军师,帮他攻下了燕齐之地。③陈馀:秦末义军领袖之一。④宫之奇:春秋时虞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宫之奇主张虞虢联盟。晋献公十九年,晋国向虞借道,宫之奇劝说不可,但无效,这年夏天,晋占领了虢国的下阳。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国又向虞国假道伐虢,宫之奇劝说虞君联虢抗晋,虞君不听,再次借道给晋。就在这年冬天,晋军灭亡虞国,虞君及大夫百里奚被俘。⑤蹇叔:宋国铚邑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想袭击郑国,他加以谏阻,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结果,秦军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穆公深悔不听其言。⑥赵括之母:战国时期,赵王想任赵括为将,迎击秦军,赵母力谏不可,赵王不听,最终赵军在长平大败。

译文

有古语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要轻易地说:全国上下没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大臣;文武百官,没有一个充满智慧、善于策划的人。关键在君王自己是不是能够精察细问,识别、发现这样的人才。”怎么证明这个道理呢?从前的汉高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并能明辨是非的君主,他采用了陈恢的计谋,就攻下了南阳,而他没有采用娄敬的计谋,就被匈奴人困在了平城。广武君是个有智谋的能士,韩信采用了他计谋,于是顺利地攻打下了燕、齐,而陈馀没有采用广武君的策略,最终兵败泜水。由此可见,不能说事情成功了是因为有善于计策的大臣,事情失败了就说因为没有深谋远虑的大臣。虞国的君王不采用宫之奇的计谋,因而被晋国消灭;仇由不听取赤章的意见,对智氏心慈手软,最后导致自己灭亡;蹇叔痛哭流涕地进谏,仍然不能挽救秦国在崤渑之战中大败的结局;赵括母亲的极力劝说仍不能阻止赵军在长平之战全军覆灭惨状的发生。这些都是因为做君主的不能审慎地听取意见而导致的失误。不论哪个国家都会有忠良的贤士、能谋善策的大臣。

黄石公说:“将敌对国家的英雄都招揽到自己旗下,那么敌国就会陷入困境。”所谓的英雄,是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骨干之才;士大夫和百姓是国家的一半力量。如果能够得到国家的骨干之才,又得到了士大夫和百姓,那么政令就会畅通无阻,而百姓没有怨言。能够辨识人才,才能被称为圣贤明哲,这对于帝王来说,是最难做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小结:“得人则兴,失士则崩”,人才难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要留住人才,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虚怀若谷,对员工谦逊礼让,使员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工作。

政体第八

古代立帝王,不是为了满足帝王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统率全国百姓,制定纲常规则,整治社会秩序。

原文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夫教诲之政,有自来矣。何以言之?管子曰:“措国于不倾之地,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源,以顺人心也;使士于不诤之官,使人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量人力也;不求不可得,不强人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不偷取一世宜也。知时者,可立以为长;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故曰,明版籍,审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长,急农桑,去末作①,敦学②,核才艺,简精悍,修武备,严禁令,信赏罚,纠游戏,察苛克,此十五者,虽圣人复起,必此言也。夫欲论长短之变,故立政道以为经焉。

注释

①末作:古代指工商业。②(xiào):教导。

秦朝中央官制

译文

古代之所以要立帝王,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因为社会上总是有恃强凌弱、欺诈老实人的现象,所以才立天子来整顿社会秩序,规范天下百姓的行为,统一国家。又因为天子一个人的圣明,不足以遍照五洲四海的百姓,所以要立三公、九卿辅佐他。因为偏远的小国,风俗习惯不同,天子的恩泽不容易推及到那些地方,所以要封诸侯,来帮天子教诲那些地方的百姓。分封诸侯,广播教诲的政体,早已经就有了。凭什么这么说呢?管子说:“国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国家采用了德政;粮仓内集聚着很多的粮食而不必担忧会用尽,这时因为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库府内没有匮乏的担忧,是因为重视种植桑麻、畜养牲畜;下达政令就像从源头奔流的水一样顺畅无阻,是因为政令顺应民心;要想让士人坐在他们自己的职位上,没有异议,不生怨言,就要让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公开指明死亡的道路,就要严明刑罚;广开成功之门,就要遵守奖赏的原则;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量力而为;不去强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勉强别人做他们厌恶的事情;不去做不可能长久的事情,因为不能苟取一时的安逸。能够识时务者,可以立他为一方的长官;能够洞悉时势,细察用人之道,善于辨识人才、储备人才的人,可以拥立他为君王。”因此说,仔细地查看版图、疆域,审核户籍人口,规定每个农人的种田数量,制定刑罚,立君长,大力倡导务农养桑之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督促学习教化,考察才艺,选精兵强将,修筑、巩固军队防御工事,严明禁令,严守奖惩赏罚的规定,纠正浮游作风,查处苛待百姓的行为。这十五项,即使是圣人再生,也一定是这么做。要探究长短之变,纵横之术,所以定出以上的治政道理作为标准。

小结:国家就像一部大机器,政府机构各个部门是这部机器得以运行必不可少的零件。各个部门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克勤克俭,才能使国家运转正常。一个企业的运行也同样如此,合理设置部门,各个部门运作顺畅,企业就能健康发展。

在古代,帝王的德行决定着他的行为举止,帝王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所以,君王的德行好坏至关重要。作为君王应该为臣民百姓做出表率。君王修身养德,常施恩德,广济天下,天下必然大治;君主不贤,则国家混乱,百姓遭殃。当然光有君德,没有忠臣良将的辅佐,也难成大业。所以,臣子的行为也影响着国势的盛衰。作为臣子秉持本分,兢兢业业,各尽所能,效命国家,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通过君德、国家风气、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洞察国家的盛衰趋势。为了防止国家混乱,就要果断采取措施,将危乱扼杀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