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1380800000009

第9章 宋朝寄情言志诗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散文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有特色,其中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咏柳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凌乱柳枝刚吐新芽,还没变成嫩黄色,就借着东风狂飞乱舞。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是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条不要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等到秋季来临,势必是要枯萎凋零的。诗歌对那些得势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人,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泊船瓜洲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故乡呢?

【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对景生情而作。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作者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

第三四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接着作者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表明作者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

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登飞来峰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开篇第一句,作者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作者借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达自己胸怀改革大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这成为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并告诫人们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全诗思绪连贯,勾连紧密;前后关照,一气呵成。

元日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鞭炮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暖和的春风扑面而来。旭日东升家家户户多明亮,人人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作者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起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在和煦的春风里,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汉族。北宋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词人、美食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题西林壁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启迪人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作者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和子由渑池怀旧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觉得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的方向。

老和尚去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你还记得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一直嘶鸣。

【赏析】

这首诗含意丰富,意味隽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表达作者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开篇两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作者指出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这事实上是作者整个人生观的一个缩微的展示。既深究人生底蕴,又不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原文】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

黄州城的地面湿热,草木特别茂盛,只有一株海棠花苦苦地孤芳自赏。它美好地开在竹子搭成的篱笆间,漫山遍野的桃李相比之下未免显得粗鄙艳俗。

也许是大自然造物主的深情厚谊吧,故意派遣佳人一般的海棠在这空寂的山谷。天然的雍容出自它天然的风姿,用不着用金盘捧着,献上贵族的华屋高堂才能看出来。

海棠绿叶扶疏,好似喝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又像是佳人翠袖卷起露出的红肘。由于树林阴暗,迷雾缭绕,清晨似乎来得迟了。春风迟迟,风和日暖,海棠就像春睡初起的贵妇,通体华贵。

雨中的海棠也有几分凄凉堪怜之意,而月下的海棠又像淑女一般。我此时遭贬谪,每天不过问公事,用手抚摸着肚子逍遥自在地散步,走门串户。我寻花问竹,寻找好风景。忽然遇到这株奇树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使老朽我不禁叹息惊奇拭目端详。

这样简陋的地方怎么能得到这样艳丽的奇花呢?莫非是好事之徒从蜀中移植过来的。很难从千里之外移植海棠,一定是天鹅叼来了它的种子。

我和海棠都是从蜀中流落此地,命运相同,令人感慨不已,为此我们同饮一杯,同唱我写的这首诗吧。明天酒醒后我再独自来此,海棠花纷纷如雪一般飘零,我怎么忍心再相见?

【赏析】

诗作的前半部反复刻画海棠的幽独、高雅、娇艳、多情,其中深深地寓含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亦花亦人,耐人寻味。后半段笔锋一转,写自己贬中与花相逢,不禁感慨叹息,后面紧接着把自己和花合在一起,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全篇描写幽艳,兴寄深微,使人读后恍惚迷离,在构思、语言及结构布局上独具一格,不蹈袭前人故辙,受到后人盛赞。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是南宋时期的一代诗坛领袖,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有“小李白”之称,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书愤·其一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陆游在写这首诗时,年六十有二,我们都知道这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此时,他却被罢黜在家,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作者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整首诗歌,字字是愤,句句是愤。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尤其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对仗工整,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属名句,作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先贤,实现抱负。

这首诗出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一字一句都饱含着他真实的生活感受,因此才能打动人心,被人传诵,其艺术成就是那些堆砌辞藻的作品根本无法比拟的。

示儿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当我死后,万事万物就都和我无关了;但让我最痛心的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所做,是他的绝笔。作者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嘱咐儿子,如果有一天中原收复了,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作者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和热烈!难怪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就是看不到祖国的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明作者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朝廷军队必会向北挺进收复中原,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那么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喜讯告诉他。

诗句用笔曲折,表意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语言浑然天成,不加雕琢,全是真情流露,因此比着意雕琢的诗句更加感人。

临安春雨初霁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人情世故这些年来薄得像纱一样,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在客栈的小楼上,听了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闲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来分辨茶的等级。不要兴起风尘会玷污我素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赏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是陆游的名句,绵绵的春雨,由作者的听觉中写出;而淡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文笔深致细腻,语言清新隽永。然而细细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表达春意的表象下面,还有另一层深意。首先“一夜”两字就暗示出陆游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作者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也含着另一层意思,即作者的无限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自己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其要表达的悲愤之情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