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1462400000017

第17章

莫文隋是该院的一位领导干部,由于他坚不允准在报章上发表他的名字,所以笔者就要遵从他的意见,还叫他莫文隋。

南通工学院创建在1912年,是清末张骞所建,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纺织专门学校,是国内最早的一家纺织学校,后几经变迁,几次易名,遂于1975年定名为南通工学院。

采访时,笔者见到了该校的党委书记和院长等人,还有部、系领导及一些被莫文隋资助过的学生代表。

南通工学院全书记说,莫文隋现象出在学院不是偶然的。学院办学伊始就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全市教育口的学习雷锋活动,大都是从这里兴起并形成亮点的。他说,学校领导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涌动,这个时代更应该呼唤雷锋,市场经济时代不是雷锋精神的终结,而是雷锋精神的深化。为了证明这一点,全书记说,多年以前,他们曾在校报上发表一篇短评,题目叫《雷锋精神永存》,几天之后,《人民日报》也出了相同的短评,从标题名字到内容几乎都一样,这不是说学院党委有多么高明,多么先知先觉,至少说明院党委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把握思想脉搏的能力还是有一些的,由于有了这样的引导,南通工学院的小气候非常适合精神文明的生长,学院里涌现不少积极分子。后来,学院把原本个人化的向善活动又引入到集体机制中,学院成立了莫文隋基金会,有数百名志愿者纷纷捐钱,存到基金会的账户上。基金会再对需要求助的学生实施救济。这种做法,该院领导把它说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精神努力,是对金钱至上世俗价值观的反省。

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魏伟几年前曾是学院工办主任,有一次开会时,接到转来的一封信。大意是院里一些从苏北地区新来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寒,写信者愿意每学期拿出1000元钱,资助其中两个最困难的学生。写信者就是学院的人。记得一个叫石红英的女同学,父亲突然去世,家庭比较困难,入学一年多没见她笑过。于是就资助了她和另外一个同学。莫文隋现象在报章上报道后,各系纷纷响应,学生和教师都拿出钱来资助贫困生。但是,我们统计了一下,贫困生的比例竞达10%—15%,这样高的比例,即使学校动员所有力量,也难以解决,还必须通过社会救助才能完成。

莫文隋出在南通工学院,但真要解决问题,还要依靠社会力量。

南通市委主要领导召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市委、《江海日报》社等新闻单位,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雷锋三月来四月走,能否把根留住?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考问,也是对雷锋精神的又一次发扬光大!

不知从何时何日起,学雷锋做好事成了一种形式,只要3月5日这一天你做几件好事,表示对雷锋的敬意,于是一年就万事大吉。外国人做了坏事,走进教堂忏悔还需假以许多时日,而我们则是一次性解决问题,一日圣洁,百日浑浊,似乎心安理得。

然而此时的雷锋却漂洋过海,走出了疆域,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扎下根来。

美国有专门成立的学雷锋研究会。

泰国政府将雷锋的事迹印刷成书,发送全体国民,让人民学习雷锋。

一位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员给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挂电话,询问雷锋为什么赢得人们的喜爱,他说他想学雷锋。孙桂琴现在供职于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她说,雷锋的照片出现在西点军校,成为一些美人的楷模,她从这个美人的口中得到证实。

香港人朱炳然很早就将雷锋视为学习的榜样,一直盼望有一张雷锋的照片。当他听说深圳要举办学习雷锋图片展时,两次参观展览,并从摄影家张俊手里购买了一张雷锋的照片。

他给张俊写信说:

自去年在深圳学习雷锋好榜样图片展览活动分别以后,转眼间几个月了。雷锋同志逝世那年,我在香港工作,对雷锋生活、工作情况不清楚。后来听一些前辈老人的介绍,看报纸、杂志等介绍,才有了一点认识。雷锋同志那种忠于党的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祖国开放改革20年,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物中,中国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在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上,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过去在战场上飞机大炮都不能把他们打倒,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却顶不住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倒下去了。一些老百姓干些破坏社会治安的事情,丧失了道德水准,这些人如果学习雷锋精神该多好!

深圳沙头角中英街上有一个陈观玉,她在那样一条熙攘来往皆为利的商品街上,竟然三十年如一日,以雷锋精神作为自己思想的盾牌,保持着人生的操守。她曾用股票挣来的45万元,拿出40万元分别捐给残疾人和希望工程。她的母亲住在香港,生活也并不富裕。她有两个女儿,还有老伴,家中并无积蓄。但陈观玉却不想自己,总想着集体和国家。她说,如果想想雷锋,你就会看到哪些人更需要关心和爱护。

陈观玉所关注的那些人就是一些残疾人和弱势人群。

2002年6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珠海市警备区战士陆军入伍几年来,拿出1.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几十名的感人故事,在他的带动下,陆军所在部队的战士们自发组织起来专门建立了扶困助学基金。几年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就开办了宏志班,专门救助市内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新疆乌鲁木齐中也开办了助学宏志班。威海市宣传部文明办倡导本市文明单位资助本市考入高校而因家庭困难无法完成学业的大学生。浙江省委承诺,不让全省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这些事例既说明了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是雷锋精神在今天发扬光大的证明。

南通人又一次重提雷锋精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莫文隋现象是地下涌动的爱的泉水,那么,这泉水汇聚就成了清澈的江河。

南通市团委书记陈晓冬和《江海日报》的总编范计春联手把莫文隋现象从地下请到了地上,他们落实市委把根留住的指示,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开展江海志愿者活动。

南通滨江临海,这个颇具特色的地理现象,让人联想起一出著名的舞剧《小溪·江河·大海》,编舞者从江河汇聚奔流人海得到启示,表现了时代大潮浩荡向前的大势。而南通人的江海志愿者活动,其发展历程恰恰如江河的发展史,开始时如泉水叮咚,继而清泉流泻,再之如清流映带,后来如大江东去,最后汇人大海,成为一种永恒。

江海志愿者广集全市贤士3700人,设有一个总站和八个分站,每个志愿者填有详细档案,通讯地址、呼机、电话,然后对全市的老弱病残彤,妇女儿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进行了救助,真正做到了把雷锋留在了南通,给雷锋报了户口安了家,使雷锋成了南通弱势群体的守护神和保护神。

南通市由莫文隋现象到江海志愿者活动,向人们传达了雷锋精神的不朽,讲述了雷锋精神怎样走进南通的各条战线,并怎样扎根的故事。

然而,南通的这个故事真正的深意在于当今雷锋究竟有没有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雷锋的存在究竟有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