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1462400000009

第9章

谷文昌——一个远比五百年工程活得更长久的人。

如果说,精神文明需要广阔的社会基础和孕育过程的话,而谷文昌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最坚实的根基。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游历采访,亲眼所见许多谷文昌这样的人,他们构成了独特的谷文昌现象——

谷文昌现象之一

她叫李德芬。1925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入伍后先当卫生员,后当护士,1950年转业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她没有回自己的家乡,她的家乡在江苏省高邮市汉留镇费庄。她的老伴已经去世。她多年前已经离休,但她仍然不忘所在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且拿出自己的积蓄参与这一工作,比如写些不许随便倒垃圾,保持清洁卫生之类的标牌,配合医院做传统报告等等。只要一听说什么地方受了灾,有谁需要救助,她就立刻跑到邮局1000元、2000元地捐出。而她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她有两问房子,一间做卧室兼会客厅,屋内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衣橱,除此别无它物。而另一间则布置成一个荣誉室,一张偌大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奖状、奖章、荣誉证书,以及一些那些年代的标志性实物,如新四军的胸章,志愿军的喝水缸子,上边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还有那个年代使用过的毛巾之类,可谓琳琅满目。她经常到学校或别的单位作报告,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教育,这些就是她必不可少的道具。她还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放学时,她甚至拿着小旗去领低年级的小学生们过马路。她的住处不远有一个建筑工地,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儿童们经常在此地玩耍,李老怕孩子们游水,总是在池塘边守候。因为池塘蚊蝇滋生,又不安全,她就主动给工地上的负责同志联系,请民工帮助把池塘填平。夏天的时候,李老还天天为工地上的民工烧开水,并且为民工们冲上糖水。她经常领孩子们到她的荣誉室参观,只要孩子们能来,她就显得很开心,很兴奋。她家徒四壁,千金散尽,惟有这些奖章一类的什物印证着她的过去,她那曾经逝去的青春和美丽,她的理想和追求。这些东西就是她的生命,就是她的生活和生命意义,就是她的全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独自披衣下床,在这些什物间徜徉,就像在历史中穿行,她们彼此之间熟稔至极,并且有自己的语汇,有传神的密码,有会意的方法。她们彼此拥有,并且彼此相约,她们将互相扶携走到生命尽头。

这就是李德芬的故事。

谷文昌现象之二

她叫任桂芝,是辽宁省盘锦市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下面是任老太太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我叫任桂芝,今年69岁,退休前在辽河油田物资公司于楼储运公司工作,现在居住在兴隆台区振兴街道幸福小区。我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伴于1975年去世。孩子们多次劝我搬到一起去住,也好有个照应,可我觉得自己身体好,能自立,就不想给孩子们添更多的麻烦,再说我是个喜欢自由的人,我喜欢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

1985年退休后,冷不丁闲下来觉得没着没落的,想着总是这样,也不是个事,觉得还是要干点事。我想起来了,我这个人爱缝缝补补,缝制衣服算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也是我的一技之长,就寻思着想发挥这方面的特长,给别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几年来,我给街坊、邻里、驻街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缝制缝补衣物达几千件,服务人次达千余人,从没收过一分钱物。那年国庆节,咱们幸福小区六区做秧歌服,人手少,时间紧,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就主动提出帮助制作。当时,我的二女儿正要做手术,需要我去照顾,可是为了赶制这批服装,我没有去成。

咱们这个区的人有些特号型的人,她们的服装不好买,自己又不会做,因此穿衣服成了老大难。我就主动上门来帮她们缝制。比如我们的邻居陈素芹、陈善荣等几个胖嫂胖妹的,她们的腰围都在3.4尺以上,几年来一直是我给她们做特号服装。我觉得能为大伙儿服务心情很高兴,觉着比呆着或打几圈麻将强。

每当遇上有困难的人,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一种滋味,总是要想方设法、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1992年1月,我在从朝阳返回盘锦的汽车上,遇上了一位家住新生村的姑娘,后来知道她叫倪树玲,是从朝阳搬迁到盘锦来的,家里生活很困难,父母身体都不好,她想出来学门手艺,再找份工作,帮助家里挣几个零花钱。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当即答应帮助她,并记下了她的通信地址。回到家后,我到处打听,四处托人,还真的在于楼技校被服厂找到了一份一边学习缝纫技术,一边上班的工作,我觉得很适合她干,就赶紧给她去了信。可是倪树玲接到这封信时,已经记不起我了,她觉得哪能有这样的大好人,平白无故地为自己找工作。于是她就按照通信地址给我回了一封信,问我是哪位阿姨,在哪认识的,顺便又打听一下工作情况,接到信后我详细地给她回了一封信,收到这封回信,他们全家都很感激我,很满意这份差事。单位没有住宿吃饭的地方,倪树玲就吃住在我家,一直到1994年10月,她结婚成家离开我家,在我家两年多的时间,我分文没收,说实在的,这个小姑娘很会来事,我很喜欢她,我们娘儿俩处的像亲母女一样,直到现在她还时常来看我。像这样的事,不止倪树玲一个人。

我在于楼居住时结识了残疾人曹丽,她腿有毛病,走起路来特别吃力,就在这种情况下,又被丈夫抛弃,自己带个孩子过,生活非常困难,我经常帮助她料理一些家务,并资助她一些钱物,每到换季时我都给她送去些换季的衣服,现在我搬到兴隆台居住,也没有忘记关照她,曹丽的妈妈感激地说:你对待曹丽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你真是个大好人。将来丽丽要好好报答你任姨。说实在的,我从来就没图能有什么回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拉一把,这就是人之常情。1994年冬季,一个要饭的老太太到我家,这个老太太冻得直打颤,我就让她进屋里,让她吃了一顿饭,又把我穿的一条驼绒棉裤送给她,临走时又给她拿了一把黄烟和路费钱,劝她天冷了赶快回家吧,老太太泪流满面地对我说:老大姐,像你这样的好人一定能活100岁。1995年秋季,我去于楼二院看病,路上遇到一个捡破烂的老太太,特别寒酸,当时,我就约了她第二天再到这里等我,我给她收拾了10件衣服和一双新雨鞋,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兴隆台区新区七委仇玉晶家,两口子都是残疾人,生活特别困难,我知道后,就想帮助他们,先后3次到他们家,送去了40多件衣服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很感激,都亲切地称呼我是他们的妈妈。

几年来,前后有6个人在我家吃住过,最长的有四五年,最少的也得住上几个月,有人说我家是慈善机构,我自己就叫它临时家庭,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有意思。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上一份爱心,那么我们这个大家庭将充满欢乐,开开心心。我就是这样想的。退休前我是做会计工作的,退休后,我就充分发挥这一技之长,为一些单位和职工们服务。辽河油田机关活动中心有几名同志对财会工作不熟练。我就在那儿为她们办了个短期培训班,有3名同志参加学习,我手把手地教了一个多月,告诉她们怎样记账,怎样点库,现在她们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了,当她们一声声地称呼我任老师时,我的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辽河油田机关王忠富老师傅听说我办财会知识辅导班,也前来参加学习,有一次我手头的表格不够了,就让他找个地方要几份表格,他到单位要表格,有个同志就问他跟谁学呢?他就说那个任老太太,听后那个同志就劝他说:你可别跟她学,现在搞市场经济了,还哪有无偿服务的,她精神不好,拿你们开心呢。我听了这话以后,开始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仔细一想,他们这么说也不奇怪,人和人想法不一样,特别是搞市场经济,讲有偿服务,咱不能说人家有偿错。但是,我搞无偿服务,这也没错呀。后来,我又在家里办了几期学习班,先后培了20多人,这些人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手笔相应,也很感激我,总想给俩钱或买点啥东西,都被我谢绝了。我经常到公园去和一些老年人聊天,我觉得这些老年人需要更丰富、快乐的生活,虽然我年岁也不小了,但我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心里高兴。几天不去,他们就打电话找我,都说愿意同我聊天。有时我还义务为他们照相,他们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当我照完相洗出来,送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都兴奋地说:照得真好,照得真好!他们要给我钱,我说:我不要钱,你们大家高兴,我就高兴了。听了这些话,老人们一起伸出大拇指说我心瑕真好。为了让这些老人们高兴,我准备找个好地方带老人们一起去游玩。我到金宝度假城跑了好几次,终于征得了度假城领导的同意。度假城的领导很重视我们这次活动,专门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做向导,为我们服务。徐敬中老人说:我都活70多岁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宾馆,有山有水,还有跑马场。这次春游大家玩得特别开心,在水上乐园钓鱼,在水上乐园舞厅跳舞,老人们都说玩得高兴,玩得开心,是一次难忘的春游。今年以来,我先后组织100多人到湖滨公园、金宝度假城游玩、搞联欢。我还拿出980元工资,办了一张金宝度假城夜总会会员证,这样老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到度假城去游玩,我觉得这钱花得值,我也很高兴。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我在振兴街道办事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办起了振兴街道办事处夕阳红无偿服务社。服务项目主要有婚姻介绍、调节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开办财会辅导班,培训财会人员;为居民缝制、缝补衣物,特别是为有困难的老年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代办、代记财会账目,为个体、集体工商业户解决会计记账问题等等。寒冬腊月,我背着广告板,提着录音机去大市场宣传我们的无偿服务项目,边放录音机,边散发宣传单,开始时围观的群众不理解,认为我是在整景,后来看我真的这样去做了,每个人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通过这么一宣传,上门登记的人越来越多,经这里介绍上班工作的有80人,有10对男女喜结良缘,还有正处着的。山东省茌平县广平乡姜庄村的王霞来盘锦打工,人生地不熟,打听到我和服务社的事儿,就打电话同我联系,我答应为她介绍一份工作。她来到我家,我看她穿得太破了,我就给她换了一身衣服和一双鞋。过了几天,我给她联系了一份保姆工作,就打电话把她约来,可她没穿上次我给她的衣服,这样破烂不堪的样子,怎么往人家里领呢!没办法,我就又给她换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对方看后很满意,王霞干活麻利,品质也好,可以说是为双方解决了一大难题。黑龙江来盘锦打工的李金萍是一个20多岁的小女孩子,到盘锦举目无亲,又没有找到工作,生活不下去了,就到医院去卖血,看到无偿服务广告后,来到我家说明了她的困境,我想一个女孩子在外面闯荡,多不容易啊,我就叫她在我家吃住,不要着急,慢慢帮助她介绍工作,后来她去卖盒饭,现在又到双台子区恩达公司做广告工作,临走时我给她一床被褥,一件新风衣和一套旧衣服,小姑娘感动地流泪了,现在还时常来电话打听我的身体情况。

去年6月份,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夕阳红无偿服务社召开了正式成立大会。有1500多人来参加了大会,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一起为别人无偿服务。大家一起去为福利院的老人义诊、理发,到街上宣传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事儿办得红红火火,大家心里也都非常高兴。

十几年来,我操心费力不说,还搭上了几万元的积蓄,退休后,我一个月能开700多元钱。除了生活费支出外,几乎都用到帮助别人身上。有人问我:你这样做不后悔吗?我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我真的不后悔,因为我在付出的同时,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在为社会奉献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乐趣,尝到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满足,这种乐趣和满足是金钱和物质换不来的,它让我感到十分快乐。

谷文昌现象之三

河南省濮阳西水坡曾出土过中华第一龙。这是一条用蚌壳摆塑的龙。据专家考证,该龙的创作年代大约在6460年前。蚌壳龙造型相当生动,有呼之欲飞的动感,他的上半部像人的脊背样弓着,正如腾跃前的蹲伏准备,所有的能量和飞翔的渴望都聚积在动人的脊梁上。有人说,似这样传神的脊梁仅凭想象是断然摆塑不来的,想必是以生活在大河之阳的人做模特,从他们奋力一跃的姿势中得到启示,于是才有这永远的图腾……

李连成向我们走来。他所在的村子叫西辛庄,距离西水坡约40里地,虽然都在一个县,但却一南一北。据古书载,濮阳因居濮水之阳而得名。濮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经西边新乡长垣县流来,过濮阳老城南向东注入大海。此地开发甚早,古之濮水,绿水涣涣,桑田美池之间,青年男女折柳幽会,两岸踏歌,便遗下歌谣无数。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300余篇,不少篇幅就出自濮水两岸。然而,濮水悠悠,给李连成的记忆却少有丰饶和美丽。他的村子不大,仅有600多口人,900亩盐碱地。这是片极度贫瘠的土地。当西辛庄从历史深处走来时,人们都会为它的一穷二白而触目惊心。土改时,全村168户人家没有一户地主,没有一户富农,甚至连一户中农也没有,全是清一色的贫雇农。由于全村人都目不识丁,记账的会计还是从外村借来的。西辛庄的土地不长庄稼却长盐,年景好的时候,麦子才能收到100来斤,一个闺女家,从生下来到出嫁,吃不到200斤麦子……李连成从记事起,就会干两件事,挖野菜和熬盐。他熟悉各种野菜,熟悉它们的形状和气味,正是这些野菜给了儿时的李连成以深刻的苦难意识,并且教给了他惊人的生存能力。挖野菜的日子长了,李连成的脑海里就有了西辛庄的野菜分布图,这就是野菜给他上的小村地理课。李连成弟兄8人,他排行老二,从小连一天学也没上过,然而野菜却帮了他的忙,给了他诸多类似幼儿园老师所教的看图识字那样的课程。李连成能从茫茫大野里找来各种野菜,虽然他写不出它们的名字,却熟悉它们的每片叶脉,每条纹路,每种颜色。这种草根教育,使李连成的生命里渗透着苦苦菜的汁液,也使他成了最能吃苦的人。

西辛庄的地大部分都是盐碱滩,无法长庄稼,村民们只好用地来熬盐,用卖盐的钱来维持生计。

这是一种古老而粗劣的制作方法。

他们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坑里置放一个大水瓮,水瓮上覆着一层滤网。人们把地表上的土一层层刮下来,然后放到大坑里用水浇淋,那些含在地表层的盐分就会随水渗流到下面的水瓮里。待水瓮满了的时候,人们用一个鸡蛋放在水的表面,若鸡蛋不下沉,就说明盐分够了,然后就把这些盐水拿出去晾晒或去熬盐……这种盐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原本是不能食用的,但对贫苦人家来说,拿出几分钱来买一把盐,不白水煮野菜就相当奢侈了,因此这种盐在三乡五里还有些销路。但靠刮地皮熬盐的人家委实太多了,村民们熬来熬去,把西辛庄熬干了,熬焦了,熬成了挂在墙上能敲得当当响的穷棒子村。

李连成从小就会熬盐。他把自己熬成了1.60米的个子,熬成了干巴精瘦的骨架子,不管是穷还是富,他的体重没超过100斤。就这样,李连成到了22岁,并且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邻村一个姑娘结了婚。

三年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儿子一岁那年生了病。

儿子得的是拉肚子,不知何故,孩子总哇哇直哭,哭过之后,就是一通屎尿。如此三番之后,李连成和妻抱起儿子去了医院。去医院之前,两个人商量,看病可是个大事,得多带些钱去。家里银豆子似的放着两块多钱,妻说是不是都带去,李连成很大气地说咋不带,都带去,花不完再带回来嘛!谁知一次看病下来,钱悉数留给了医院。等几包药片吃完,儿子的病非但没好,反倒更厉害了些。儿子瘦的已经脱了形。看看仍拉肚不止的儿子,夫妻俩一合计,不中,还得去医院给儿子看病。但是,看病得花钱呀。一想起钱,李连成的冷汗就冒了出来。钱花得一个子也没了呀。穷人家平时有吃有喝谁花钱?那些钱都是当神去敬的,放在那儿,好避邪消灾,谁没事敢去花钱玩呀。李连成长这么大,没有尝过花钱是啥滋味,当然,他也不知道自己家的钱竞有那么少。当一次病看下来,医院把他家的积蓄全部花光的时候,他才知道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可怕了。但是这种恐惧感并不是一下子降临的,它有着自己的生长过程。李连成起初就想,去亲朋好友家借借吧,就是一户户凑,还能借不来十块八块钱?当他把全村都跑遍的时候,他才真正绝望了,一个村子,竟借不来两块钱。没办法,他狠狠心,把正下蛋的两只老母鸡卖了,才凑够四块钱去了医院。有了这四块钱,李连成的腰板稍微直了一些,他想,无非是再买些药片片呗,咋也不能花完吧。然而看病真是个无底洞,医生说光吃药不顶事,得赶快打针,于是,李连成手里的钱又呼啦一下子花光了。眼看着儿子的病就能治好了,但救命的钱却再也凑不来了。眼睁睁看着儿子拉得像一根麻秆一样,瘦得皮包骨头,皮薄薄一层能透亮,对着太阳,光线似能穿透过来,人就像没有脊梁似的站立不住。李连成看看一贫如洗的村庄,看看四壁空空的家,看看瘦弱不堪的儿子,他的心里像刀割一样疼,泪水哗哗地淌下来。他心里喊道:我得想法救救儿子,我得救救这个家……

思前想后,李连成拉起了架子车,干起了拉煤的营生。死靠生产队挣工分,一年下来,难挣来给儿子看病的钱,于是他就相中了给别人拉脚的活儿。从濮阳到200里外的鹤壁煤矿去拉煤,如果三天赶紧的话能拉个来回,这样他一趟就能挣一块五毛多钱。这是个丰厚的利润,一想到自己吃一天苦就能给儿子挣来几包药钱,他就充满了干劲,他个子小,体重才90多斤,但是他却能拉动上千斤重的东西,每天能跑上百里路。回忆往事,李连成说,咱没有别的长处,咱就是能吃苦,别人不敢吃的苦,我敢吃,吃苦是我的强项。我把吃苦当做了一项本事,一项产业,只要能吃苦,并且这苦能挣钱,我就抢着去吃。拉煤那些日子,我带着铺盖卷,一天到晚在路上,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馍,没日没夜地干了两三个月,一算账,我一下子挣了七八十块钱。

这时,正值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邻村李连成的亲戚把驴牵到他家躲避,连成一合计,就用刚挣来的80块钱把驴子买了下来。在农村,一个牲口顶一个壮劳力,有了这头小驴,李连成有些如虎添翼的感觉,他便玩起命来,多拉快跑,3个月之后,他竞挣了100多块钱!可是好景不长,不久驴子就得了风湿病,腿一瘸一瘸的,为了给它治病,李连成又把挣来的钱几乎全花光了,尽管血本赔干还是没救活。李连成是一个念旧的人,看见长路就会想起那头驴,想起它心里就难受吃不下饭。煤拉不下去了,一无所有的李连成就借了30多块钱北上内蒙古,到一个建筑队里跟着别人搞建筑。他人长得瘦小,人家相不上,头一个星期把他炒得没脸见人。可是李连成不气馁,他知道干建筑是个苦差事,像自己这样能吃苦的人,全工地不会有第二个,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就二话不说,默默地干起来。人家休息的时候他不休息,收工了,人家往回走,他不回去,他干活不惜力,不要命,还善于琢磨,活干得既好又快,平时的休息日几乎都在工地上度过,他用八毛钱买了一个腰带,七毛钱买了一条毛巾,这一块五毛钱就是他在内蒙古的全部消费了。果然,他的吃苦精神和拼命精神,赢得了建筑公司的信任,不出一个月,他就成了统领几十号人的建筑队工头。李连成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是个有心人。他想,人要是只会吃苦,靠苦力弄俩钱,那不算啥本事,人还得学知识,学本领。他觉得搞建筑可是个大学问,于是就热上了。他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靠自己用心体味,加上他一天到晚泡在工地,8个月下来,他靠死记硬背,硬是能看懂大楼的工程图纸,能熟记施工环节,并且集管理、施工等经验于一身。同时,他还挣了500多块钱,这使他多少有了生活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