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816100000011

第11章 对生命的探索(10)

几天来,全院居民为这事议论纷纷,感到蹊跷。今天下午,记者找到顾乡小职工街王占军家。在他的介绍下,梁国忠把这节硕大的骨头抬出来让记者看。

据梁介绍,这节大骨头是在4天前在顾乡沙场跟车干活时偶然发现的。他回忆说,当时因需石头压车,找来找去,在邻近江边几米远的一处沙堆上发现了这段露出来的大“石头”。他用力把这“石头”从沙中起出,正准备搬上车,突然看清这不是石头,而是一节特大不明动物的腿骨。

“梁国忠把腿骨搬回家,邻居们看了无不称奇,无论多大岁数的人看了,都说不清它到底是何种动物身上的。在王占军家,在场人员用皮尺测了一下这节大骨头,它长达87厘米,最粗处圆周竟达58厘米。有人找来一杆大秤,用绳索系之一称,重量为16.5公斤。目前,记者已准备与有关部门联系,对这节大骨棒进行鉴定。”

在哈尔滨,不仅顾乡沙场有古代特大动物化石,在其他区和外县也屡有发现。新晚报1997年7月4日第一版以《我市又频频发现“疑骨”》为题进行新的报道。

报道说:“本报今日《超大骨棒果然是猛犸化石》一稿见报后,又引来更多不明动物的骨骼化石的发现线索。一位叫迟玉生的读者打来电话,反映和平路一工地施工中发现一圆形大骨头,在场人见了都不知是何骨;顾乡西河沟居民王全龙也打来电话,说他前不久也在顾乡沙场拣到一块不明动物的半个头骨,里面脑组织的骨质均已呈化石状态;还有一位叫唐春江的读者打来电话,介绍他父亲近来发现并搜集了不少不明动物的骨棒和牙齿化石,总重量达一吨多。

“一位叫葛文喜的读者打电话说,他最近在正阳河沙场发现一副不明动物的大角,两个连在一起,至少有15公斤重。”

报道说:“除我市市区外,外县一些地区也有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反映有关这一方面的发现。延寿县一位叫杨万兴的读者说,近来他们那里发现了大量的骨棒及牙齿。呼兰县的一位叫孔昭繁的读者来电话说,最近在采沙场发现一节长达1.3米的大骨棒。

“读者侯艳也打来电话,说她爱人在巴彦县拉沙子,意外发现一只不明动物的大角。”报道最后说:“这些被发现的大骨头到底是什么动物的骨头?它们属于哪个年代的巨型动物呢?这引起各方面广泛的关注。”

自从在顾乡沙堆发现超大骨棒之后,当地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和鉴定,最终认定超大骨棒是猛犸象化石,新晚报1997年7月3日第一版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道里顾乡小职工街居民梁国忠,目前发现的超大骨棒,今天经有关专家鉴定,终于有了结果,今天上午,省地质矿产厅高级工程师邢五玲、海树林、袁福盛等专家与记者一并驱车来到顾乡小职工街梁国忠家,详细察看了这节超大骨棒,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认为是一节生活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猛犸象后腿骨化石。

“在发现人梁国忠的引路下,专家们随后又来到发现这节骨棒的顾乡沙场了解情况。经沙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沙堆均是从上江一二百公里处运来的。

“近段时期,沙堆上经常发现不明动物的尸骨。在场专家饶有兴趣地巡看,不大工夫,便在沙堆上拣出几块不明动物的碎骨片,经鉴定均是现已绝迹的远古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使在场专家们纷纷惊喜不已。

“无独有偶。昨晚,一位名叫修伟良的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谈到他父亲去年夏天在正阳河江畔的沙堆上也拣到一节特大骨棒。今天上午,专家们顺便找到修伟良父亲保存的这节大骨棒,经鉴定也是一节猛犸象腿骨。

“经测量,这节骨棒比顾乡梁国忠发现的那节还要大,还要完整。我市江畔沙场频频出现远古动物化石,此现象引起我省地质专家的高度重视。近日,他们根据这一线索,对我市上江地区进行深入考察,以期发现更有价值的线索。”

在解开大骨头为远古猛犸象化石之后,对哈尔滨在古地质年代中的变化,专家们作了阐述。原来,古代的哈尔滨是一个特大型动物活动的乐园。

约在3亿年前,哈尔滨所处的位置是一片大海。约2亿年前左右,由于地壳变动,中国北部大陆隆起,海水向南倾退,哈尔滨才脱离海浸,现出陆地。在距今300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时,哈尔滨处于高恒温气候,那时四季如春,珍禽云集,稀兽驰骋。后来北半球普遍发生冰川活动,哈尔滨才进入低恒温时期。作为这些推论的佐证,在松花江月亮湾附近相继出土了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普氏野马等20多个种属的动物化石。这些发现,对于揭开古气候、古地层及绝种动植物探索,是很有价值的。

古尸千年不腐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腐古尸。新疆发现的楼兰少女金发碧眼,栩栩如生;广西发现的软尸开棺即有异香扑鼻;湖南、湖北的汉代古尸,肌体柔韧,扶之可坐;内蒙发现的契丹族贵妇睡态自然,美丽端庄。

古尸不腐探索,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吸引着中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奥秘继续牵动着不少专家的心弦。

古尸为什么不会腐烂呢?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采用了一些什么样的科学手段吗?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各地发现古尸的情况吧。

根据苏联20世纪80年代在阿尔泰山区巴泽雷克古冢发掘的收获得知。公元前四、五世纪的阿尔泰蒙古人,也有把死去的重要人物尸体制成木乃伊的风俗,早期的游牧人从首领的尸体里取出内脏后,用粗马鬃绳缝住皮肤上的刀口,甚至在头顶上打开大口,从头壳里取出脑髓。在去掉内脏、脑髓等最易腐败的部分后,葬入巨大的石冢中。墓冢是用石块干砌而成的,因而导热性很低,亦即不大吸收外界的热量,也不大透热;但是冬天的冷空气却易于侵入内部,使冢下深达7米的泥土都冻结起来,每个石冢下均形成了一小块永久性冻土层,木制的棺椁就埋在这样的冻土层下。偶有水涌入墓穴便冻结成冰,尸体随葬品都被常年不化的冰封冻起来。这样出土的木乃伊,甚至还保留着光泽的皮肤,近于平常人的肤色。有的人身上还留着清楚的文身的花纹,刺绘着鹰、虎、羊以及神兽等等精美的图案。

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1979年展出了一些铁器时代初期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同时展览了这些人穿的全套服装。这些古尸是20世纪50年代从日德兰半岛中部的托隆得山谷地区一片泥炭沼泽地中发掘出来的。据记载,第一具古尸出土于1640年,但是当20纪50年代于沼泽地又发现另一具古代托隆得人的完好尸体时,丹麦当地警察还以为他们遇到了一宗发生不久的凶杀案。这是因为尸体看起就像是刚死不长时间的样子,两颊边留着短短的胡须,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此外全身一丝不挂,好像被绞死后刚刚埋入泥炭沼泽地中的样子。科学分析表明,这片泥炭沼泽地的水含酸量和含铁量很高,可能是古尸未能腐败而成为一种“鞣尸”的自然条件。鞣尸就是肌肤柔韧,关节可以活动的“软尸”,而不像我国新疆历次出土的“干尸”。泥炭土能把这种鞣尸很好地密封起来。

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珍藏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木乃伊,这是用一种原始的类似玻璃纤维的东西制作的,由饱浸胶黏剂的细麻布缠在一个中空的木模上而形成,木模内即为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埃及妇女的遗体。

该博物馆为了检查这具外壳美丽的木乃伊有无腐化现象,同时看看壳体内还有什么随葬物品,在多伦多儿童医院用一种最新式的全身层析X射线进行了透视扫描。在进行分层连续摄影时,还通过计算机测出了许多数据。根据扫描显示出的纤维组织和骨骼的结构看,推测这具木乃伊生前是一位20岁左右的健壮少女,至今已存在2700年,仍无腐化现象。在她的腹部左边发现了一个切口,上边盖着一个长方形的薄片。制作木乃伊时,就是从这个切口把内脏掏出(不包括心脏),经涂抹香料后再放回体腔,进行包扎的。切口处覆盖的金属片(或蜡片)上还绘有图案。在心脏上方和胸部,分别放有护身宝石,形制及图案都很像公元前1355年埃及第十八朝法老吐丹卡门王的护身符。

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领域十分惊人的发现,也是世界考古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从葬具、随葬品到尸体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几乎使人难以置信。2000多年前的古尸保存如此完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根本的一条是在地面的若干千米以下,筑成一个不透气、不渗水的墓室。造成这样一个近似真空的墓室的条件,第一是深葬。此墓深达16米,是长沙一带古墓罕见的,并且上面还有底径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第二是尸体殓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第三是在棺椁四周用黏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些显然经过仔细研究的程序,对减少地面上的影响,防止雨水和地下水渗透及隔绝空气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棺内放置了特殊的防腐药物,以杀死随着尸体和随葬品入葬时附带的细菌。关于防腐剂,我国最古的药物书《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些着名的医学家。马王堆汉墓棺内大量的红色液体,无疑是含有防腐药物的,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尚待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仅完全消除了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定的温度,还有相对稳定的湿度。由于开始时带进去的某些细菌的作用而产生了沼气,从而产生了超过外界相当多的大气压。发掘者在正式动工前用探铲打了一个洞,从里面喷出很强的沼气流,这种饱和的沼气反过来又起杀菌防腐的作用。我们知道,充气的罐头就是食物装好之后,加大里面的气压而使细菌无法生存的。

上面的各种原因,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使这位贵夫人在无菌地下室里面完好地度过了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古代的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已经掌握了保存尸体的办法,为什么我们今天还不能了解其中的全部奥秘呢?难道现代科学还不能分析阐述千百年前的现象吗?

是的,现代科学不能完全解释古代的许多现象,但这绝非是说今天的科学技术不如过去,而是说明现代科学技术仍未发展到足以解释过去发生的一切这样高的水平。更何况,古代的遗迹都历经沧桑剧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现象已大都并非当时的具体实际。马王堆女尸棺内的药物,我们可以分析出它包含着多少化学元素,却不能说出其中到底有哪种中草药。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说古尸不腐探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很难得到全面的科学阐述。

千米深海之下的神秘生命探索

2000年7月26号,中央电视台科学博览节目播出了千米深海之下的生命奇观,令人惊叹不已。人们常说,倘若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万物就不会生长,然而,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生命繁盛的水下奇观,却使我们的传统知识受到了冲击。

其实,早在1977年10月,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所作的深海考察,即向这条千古不变的生命定律提出了挑战。

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jos,隶属厄瓜多尔)海底裂谷中,有着火山爆发后冒出的一汪汪深达2500米的地下热水带,那里活动着各种奇怪的细菌——微生物群,它们居然以吞食化学物质为生。

在几千米的海底,这些灼热的泉水宛若一个个烟囱,不停地向外喷吐着一股股热液,热液温度最高处竟达350°C。令人称奇的是,就在这高温的火山口附近竟浮游着各式各样的奇异生物——除了细菌,还有大得出奇的蛤和海蟹、血红色的管状蠕虫、大量的牡蛎和贻贝,还有一些类似蒲公英的生物,其放射状的细丝牢牢附着在海底岩石上。

然而在热泉以外的深海区,却荒芜如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偶尔有几只红色的八角珊瑚、小海星或海葵,点缀在黝黑的海底玄武岩上。

加拉帕戈斯位于海底板块交接和摩擦的断裂间,沿着这一断裂间,有许多裂缝。

海底火山常常从这些裂缝喷发出来,当海水冲进裂缝又喷涌出来时,就带出了高热量,使周围海水温度之高,非同于一般的滚水,这是极大压力下温度极高的滚水,其温度可超过300℃。同时海水的喷出也从地层下熔岩里带出大量的硫酸盐,在海底的高温与高压下,这些硫酸盐就变成氢硫化物。按照一般生物生存的规律,在这种高温高压、充满着氢硫化物的极端恶劣环境里,任何生命想要生存下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蛋白质和DNA会发生分解,生物酶统统化为乌有,任何生命都会在一瞬间死亡。

可是,科学家们感到十分惊奇而迷惑不解的是:在这种高温高压、充满着氢硫化物的极端恶劣环境里,却有无数细菌在繁荣生存,通过纯化学反应,它们可以依靠氢硫化物来进行新陈代谢。更有甚者,当科学家把这些奇怪的细菌装入高密闭容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它们竟然还能迅速地传宗接代,繁殖率颇高。

这种奇怪的细菌在外形上与普通细菌相同一般无二。在电子显微镜下面观察,它们具有和普通细菌相同的基本结构。

这一前所未有的意外发现,大大惊动了参加调查的科学家们:谁能想象得出,在永远不见天日的漆黑海底,竟隐藏着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一发现立即激起世界各国海洋科学家的浓厚兴趣。按捺不住的法国和墨西哥科学家先后乘潜艇前往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去考察,彻底证实了海底奇景的存在。

1979年1月,由美国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组成的科学小组再次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对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进行考察。他们取样对那一簇簇引人注目的红色管状蠕虫作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发现这些蠕虫大的有2~3米长,凭白色外套管附着在岩石上,保护着柔软的身躯。

它们既没有嘴,也没有眼睛,甚至连消化系统也不存在,只能靠伸出套管顶端的触角过滤海水中的食物,然后由血液把这些营养物输送到全身。它们的血液里充满了富含铁质的血红蛋白,因而看起来格外鲜红。

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究竟属于哪个门类?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生物学家们仍在苦苦地探索。

在这个王国里,还居住着一种深海蟹,与它淡水中的同族有相似之处。它没有眼睛,却能在海底世界里横冲直撞,并且对于深海的高压似乎习以为常,以致在海面1个气压的环境中竟会短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