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1816100000015

第15章 对历史的探索(2)

从布局上看,秦始皇陵俨然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内外城墙、寝殿、官署、珍兽坑、马厩坑等等应有尽有。但有一点却让人生疑,那就是陵园内没有发现皇后陵。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秦始皇死后皇后仍健在,秦王朝又很快覆灭了,所以仓促之中皇后没有安葬在陵园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陵园内应该预留有皇后陵的位置,而从现在秦陵的布局来看,根本没有皇后陵的插足之地。那么,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不需要皇后的陪伴呢?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秦始皇未成年时,太后专权,与奸党酿成叛乱。有鉴于此,秦始皇当政以后有意降低皇后的身份,不使皇后出头露面,因此在修陵园时也是一墓独尊,不留皇后的墓穴。的确,历史文献上从未出现过秦始皇皇后的名字,这在历史上又是另一个谜。

“白痴”皇帝探索

我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向来采取立嫡传不立庶出、立长子不立幼子、立子不立女的原则。只要是正宫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是无知顽童、羸弱病人,还是先天愚痴,都会被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一位先天愚痴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其兄早年夭折,他便成了晋武帝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世理,但这仍未改变他9岁时被立为太子的命运。

“白痴”太子

有一天,司马衷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地叫,他便抓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傻太子,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家的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还有一次,晋武帝正在朝堂之上与大臣商议如何救助饥荒的灾民,司马衷走了进来,听了一会儿,“嗤”地笑了:“父皇,怎么会有人饿死呢?发大水淹了庄稼,没有馒头吃,就吃肉好了,这些人怎么会饿死呢?真是一帮傻百姓。”司马衷的这番话令朝堂上一片哑然,司马炎只好挥挥手,叫人把这个傻太子带走。

太子司马衷的情况,不仅让晋武帝司马炎放心不下,也令一班忠心的大臣们担心不已。有一回尚书令侍奉皇上喝酒,酒过三巡后,他假借醉酒,倒在皇帝脚边,说有事要奏。司马炎问他何事,尚书令却只是张了张嘴,不敢说,皇上几次催问,他才指了指皇上的座位说:“这个座位真是可惜。”司马炎当然明白他的话中之意,便用一句“你醉了”拦住了话头。

聪明的司马通

司马炎当然知道,如果有朝一日,把江山交给司马衷会是什么结果,但他的杨皇后却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司马衷能继承皇位,多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回答他,司马炎也不想背上离经叛道的罪名。于是,他找了好几位声名显赫、满腹经纶的学士为太子太傅,他只想着名师出高徒,却没想到朽木不可雕!当司马衷年纪渐长后,司马炎便让自己的才人去侍奉儿子。不久,才人有孕,为司马炎生下了孙子司马通。但司马衷整日除了玩泥巴,仍是不堪教诲,几年下来,学识没有一点长进,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有一回司马衷在跟父皇吃饭时,3岁的司马通走了进来,司马衷问:“这是哪里来的小孩子?”司马炎只能苦笑道:“记住!这是你儿子!”

司马衷虽然呆傻,可他的儿子却异常聪慧,有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楼观看,突觉有一只小手在拉他的衣襟,他低头一看,竟是孙子司马通。司马炎很惊讶地问:“你为什么拉我衣服?”年仅5岁的司马通机警地回答道:“夜间发生突然事故,皇爷爷贵体,应该有所防范才是,进屋吧,别让火光照见仁君。”司马炎先惊后喜,惊的是司马通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喜的是儿子虽然呆钝,但孙子聪明伶俐,江山社稷终于有着落了。也许,正是司马通的聪慧,才让司马炎下定了决心把皇位传给司马衷,但是司马衷是意会不到这些的。

西晋王朝末日将至

司马炎死后的当天,32岁的太子司马衷登上了皇位,为晋惠帝。司马衷并不知道坐上皇位的重要性。他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把治理国家的大权放任他人,当然,他也没有治理天下的意识及才干。从司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无序的动荡和灾难之中。大臣们纷纷投靠握有实权的皇亲国戚,党争与内讧此起彼伏。先是太后的杨姓氏族擅权枉法,后又被贾皇后一系的势力诛杀,就连太子司马通也没能逃过此劫,被贾皇后派人毒害,成了皇权交替的牺牲品。偌大的朝堂,没有了是非曲直,没有了黑白泾渭,这场皇室宗亲的权力大战一直打了16年,造成几十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大片荒芜的土地似乎预示着西晋王朝末日将至。

死因不明

当了16年糊涂皇帝的司马衷,当然不会知道这场浩劫与他有关。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嘴里衔着一块吃了一半的大饼,突然暴亡,终年48岁。

有人说,司马衷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的,也有人说,是上天垂怜天下百姓的痛楚让他无疾而终。司马衷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

北魏建国皇帝探索

在战乱频繁的十六国时期,人口奇少、极不开化的鲜卑族拓跋部落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建立了庞大的北魏王朝,开启了一个胡汉分治南北的新时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创始者拓跋珪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也是历史上一个存在争议的人物。在他不到39年的生命中,前后的所作所为竟判若两人,对于其中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谜一样的拓跋珪

拓跋珪少年时期多灾多难,但这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前秦灭亡后,拓跋珪联盟重建,16岁的拓跋珪被推举为代王,后改称为魏王。他首先打败了争夺王位的叔叔,兼并了势力强大的独孤部族;后又与中原的后燕联合,彻底击溃了强大的夙敌铁弗部;控制塞北后,又挥兵东下,迅速占领了后燕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拓跋珪重立国号为魏,定都平城。就这样,一个小部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王朝。

然而这位盖世英雄拓跋珪,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他变得焦虑不安,经常数日不食或整夜不睡觉;同时,他变得多疑起来,认为身边的人都不可信,大臣们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甚至是喘息不匀,都被他认为是对他怀恨在心,于是他动手殴打大臣,死者陈尸殿前;并且,他的终日自言自语,如果有朝臣在这时来到他面前,他就会追其旧恶把他们杀掉……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英雄怎么会突然之间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呢?有人斥责他生性残暴;有人骂他是夷狄本性;也有人认为他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研究证明,历史上所列拓跋珪的怪异行为都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精神分裂探索

那么,拓跋珪怎么会患上精神分裂症呢?专家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大谈玄学,希望长生不老,当时流行服食一种名为寒食散的药物。寒食散也叫五石散,其中含有铅、汞、锰、硫、砷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服食这种药物的人,极易造成药物中毒,引起精神障碍。据史书记载,拓跋珪曾大量服食寒食散,因此他的精神分裂症可能与服食寒食散有关。

另外拓跋珪患病与外部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金戈铁马、摧城拨寨上,拓跋珪战功赫赫,可谓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但他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后,却大量保留胡风胡俗,因而他不能像汉族皇帝一样轻易驾驭政权,反而处处受人规范、制约,甚至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面对这种两难境地,拓跋珪陷于极度的矛盾之中,过分焦虑的心情也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拓跋珪短短39年的一生,前后竟如此不同,但是否是精神分裂症折磨着这位盖世英雄,至今也无定论。

北魏孝文帝的后宫丑闻探索

古往今来,帝王的爱情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如西汉成帝与赵飞燕、唐玄宗与杨贵妃、宋徽宗与李师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与冯氏的恋情。人们只知道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推行冯太后进行的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改革服饰,迁都洛阳,制作礼乐,分明姓族……他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对鲜卑族落后的社会习俗大加挞伐。但是,与事业上的辉煌恰好相反,孝文帝在爱情生活上却颇为坎坷。

与林姑娘之恋

早年,孝文帝与一位姓林的姑娘产生了爱情。林姑娘与冯太后的遭遇类似,也是因为父亲犯罪被投入掖庭的。她温柔贤慧,深受孝文帝喜爱,后生皇子恂,被立为太子。按照旧制,林氏理应处死,孝文帝仁恕,不想沿袭前制,但由于遭到冯太后的反对,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去。

钟情冯氏

林姑娘死后,孝文帝又钟情于冯氏。冯氏妩媚动人,又善于察言观色,因而受到孝文帝的宠爱。不料,冯氏得了慢性病,冯太后怕影响孝文帝的健康,就把她送回家做尼姑。两人饱受离别之苦,但孝文帝又不敢违抗冯太后的旨意。送走冯氏后,他常常派人去探访。后来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守了3年丧礼。丧礼期满后,他听说冯氏恢复了健康,就派遣宦官持书去慰问,并将她迎回洛阳。从此,孝文帝对冯氏恩爱逾初,并立她为皇后。

水杏杨花的冯氏

然而,孝文帝没有想到,他所依恋的冯氏竟是一个轻浮的女子。而冯氏的母亲常氏不仅不教育,反而替她遮丑。在冯氏被立为皇后以后的几年里,孝文帝是在紧张的战争中度过的,他多次率兵南征,在宫中的时间不多。冯氏不甘寂寞,和宫中一个叫高菩萨的人勾搭在一起。高菩萨很有些笼络人的本领,他手下有一批人甘心为他卖命,充当爪牙。冯氏也培植了一批私党,两伙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尽管宗室中有人知道了他们的丑事,却没有人敢进言。

然而,冯氏的丑闻最终还是被孝文帝知道了。事情是这样的:彭城公主嫁给宋王刘昶的儿子不久后,丈夫就去世了。冯氏的同母弟北平公冯夙,垂涎公主的美貌,一心想得到彭城公主,三番两次求姐姐冯氏帮忙。冯氏转而求孝文帝,孝文帝爽快地答应了。谁知公主与死去的丈夫情深意笃,不愿屈从,冯夙于是准备强娶。公主看到自己在京城势单力孤,便偷偷地带着十余名家婢侍童,赶到前线去见孝文帝。她不但陈述了冯氏与冯夙强迫自己婚嫁的经过,还将冯氏与高菩萨的事说了出来。孝文帝听说后,犹如晴天霹雳,他不敢相信冯氏会做出这种事情。他叮嘱公主不要泄露此事,等回宫后慢慢查处。

颇为吃惊

冯氏得知公主去见孝文帝后,非常吃惊。她害怕公主泄露自己的丑行,就派几个心腹以慰问为名,前去探听孝文帝是否已经知道实情,但是其中的一个宦官把事情如实报告给了孝文帝。回到洛阳后,孝文帝马上逮捕了以高菩萨为首的几个人。在孝文帝面前,高菩萨一一招认。此时,孝文帝心如刀绞,加上旅途的劳累,一下子就病倒了。当天晚上,孝文帝命人把高菩萨等人叫来,在外门排成一排,又派人把冯氏叫来。进门时,他命令宦官搜查冯氏的身上,如果发现有刀子,就立刻斩首。事实果真如孝文帝所料,冯氏涕泣涟涟,一个劲儿地叩头,请求孝文帝宽恕。孝文帝指责冯氏说:“你母亲有妖术,你要好好交代。”原来,冯氏得知公主投奔孝文帝以后,如坐针毡,她想不出一点儿办法,就找母亲常氏商量。常氏一向封建迷信,她马上派人去找女巫,要女巫施法术,让孝文帝快快病倒。常氏向女巫许愿:“如果孝文帝能够尽快归天,让冯氏像冯太后那样临朝称制,我不惜倾家荡产来报答神灵。”冯氏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也被泄露了出去。最终,孝文帝决定让冯氏一个人留在宫中,如果她有良知一定会改过的。

孝文帝之死

经过这次刺激后,孝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病死在南伐的战场上。临终前,他对彭城王说:“皇后失德已久,如果不除掉她,恐怕以后没有人能够制服她。我死后,你们可用我的遗令将她赐死,然后按照皇后的礼节安葬她,千万不要坏了冯家的名声。”

花蕊夫人探索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卑不亢,几句话道出了亡国缘由:从君王到兵将,竟没有一个男子汉敢于拼死一战,须眉们被关在庭院中,不能保家卫国,致使国破家亡。它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这位才高气傲的女诗人是谁呢?据说她就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

据史书记载,花蕊夫人聪明贤淑,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擅长诗词。她的诗风清丽婉转,多咏叹宫中杂事,与王遂的《宫词》异曲同工。她给后世留有100首词,即有名的《花蕊夫人宫词》。

红颜薄命

据说后蜀君主孟昶生性潇洒,常为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终于有一天,他的一个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物色到了一位美女。这位女子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以空谷幽兰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将她召到宫中,封为慧妃。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这芙蓉也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也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至此,她便有了“花蕊夫人”的美称。

然而,好景不长。孟昶只好游乐,不理朝政。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和孟昶一起被押解进京。

到了汴京,宋太祖假意安抚孟昶,封他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宋太祖早已耳闻花蕊夫人之名,便立即召见。不见则已,一见失魂,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宋太祖厉声指责花蕊夫人是红颜祸水,花蕊夫人面无惧色,坦然陈词:“做君主的掌握军政,占有权力,不能悉理朝政,强军保国,自己迷恋声色,又要将罪名加到宫妃身上,是什么道理?”随即当场索要纸笔,题了一首《述亡国诗》献上。宋太祖看了不但未责怪她,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投降的蜀兵有十四万,而宋军才几万人。

花蕊夫人的结局如何呢?

有人说,她是被宋太宗赵光义一箭射死的。

也有人说,她是被宋太祖纳入后宫后,因为怀念前夫孟昶郁郁而死的。

总之,国破家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即使再忧国忧民,又能如何?最终也只能落得个香消玉殒的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弑兄篡位探索

唐朝的“贞观之治”可谓是盛极一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民殷财阜的气象。

“贞观之治”

据说,贞观时期国家的监狱常常是空的。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人只有29个。社会秩序稳定,真的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行旅往来各地,都不用自带粮食,路上随时会得到供应。农业连年丰收,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