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人的95种性格及其命运
2071200000020

第20章 乐观型性格

乐观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时,仍能够保持精神愉快、充满信心的状态。乐观就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肯定以及对事物发展充满的信心。乐观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无限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不但生活充满阳光,而且也易成功。

性格特征

乐观型性格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们的眼里都能闪烁出愉快的光芒,他们总能显得欢快、达观、朝气蓬勃。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阳光。即使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泰然豁达的心性。这是乐观型性格的人所拥有的良好品质。

典型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孔子就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史书上记载许多关于孔子乐观的故事。在孔子的眼里没有什么是很难的事情,他有时还会自嘲两句。有一次,他和学生走散了,焦急的子贡到处寻找,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就好像丧家之犬。"子贡把这话老老实实告诉了孔子。孔子也不生气,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惶惶如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又有一次,佛肸做中牟的长官,反叛赵简子,派人招请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说:"我听老师您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自己占据中牟反叛,您想前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只好解释说:"我是说过这句话。但我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不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只中看不能吃的葫芦吗?怎么可以老是挂着却不给人吃呢?"这个乐观的孔子竟能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葫芦。

由于孔子拥有乐观的性格,因此他能让自己保持安贫乐道的心态。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对于这种种艰难困厄,孔子有着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乐观视之,泰然处之。孔子认为,这是"时"(时势)使然。他说:"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因此,孔子说他"不怨天,不尤人",并感叹说:"知我者,其天乎!"对于外事外物(相对于"己"而言),孔子强调自我调整--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性格与命运

有心理学这样将乐观定义在对成败的解释上: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结果是能转败为胜;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咎为个性上无力改变的恒久特质。不同的解释对人生的抉择造成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乐观的人在求职失败时,多半会积极地拟定下一步计划或寻求协助,即认为求职的挫折为可补救的;反之,悲观的人认为已无力回天,也就不思解决之道,也就是将挫折归咎于本身恒久的缺陷。

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对于个人而言,乐观性格的形成在实现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所受的影响,大多都来自于自己父母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如果父母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遇事不怕艰难能愈挫愈勇努力向前,而不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那势必会带动孩子学会更好的生活和生存,使他形成开朗乐观的心态和习惯,在以后成长道路上能不断克服困难而开拓前进。

乐观型性格的人,通常都会有很多朋友,抗挫折能力强,活得比较快乐,比较自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格。当然,盲目乐观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