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086700000006

第6章 心理咨询

健心“八戒”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用了40年的时间,在21岁和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中,都在55岁前死去。为此,在此提出养生“八戒”,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红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良好心态环境助事业成功

实验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得到周围人群的关爱是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心理的重要保障。一则实际例子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1994年金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纳希博士成为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这位经济数学学者在1955年前后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不幸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刚满30岁时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病情反反复复,成了这家医院的常客。他常在校园中徘徊游荡,烦躁地在图书馆中出出进进,在黑板上莫明其妙地涂写一些数学公式,成了学校中孤独的“幽灵”。

纳希在严重的心理困顿中,得到了周围群体的热情关照和呵护。学校的亲朋同道们常热情邀请他参加听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人们对他亲善、友好,一点都不歧视他,这使他逐渐远离孤独。

置于被人关心的氛围中,纳希感到自己被承认是“社会的人”。他从自我抑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主动与同事和学生们接触交谈了。他社交面越来越广,对事业的倾注之情越来越深。他的郁闷之心渐渐被化解,能正常地投入科研活动中,他在电脑的操作中,学会了编程等复杂的程序。周围人热情的关心和他对工作的迷恋,使他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的心理障碍渐渐被排除了。

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必须要有该领域中的积极支持者、推荐者。当该奖评委会调查时,库思教授高度肯定了纳希的成果,而且力陈己见,认为若因其患有心理障碍而剥夺了他获奖的机会,那是极为不公的。

纳希走向诺贝尔奖殿堂的经历启迪我们:心理病症患者所在单位、集体和友人的“爱心”,是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药”;周边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是心理康复导向事业成功的保证。

良性暗示助健康

一位退休职工患过癌症,也曾复发。但他却在15年后的今天仍然愉快地活着,他说他战胜病魔的法宝之一就是“良性暗示”。他的具体做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多回忆过去美好愉快的事,使自己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其次是排除杂念,默念良性同语,例如:早晨起床时默念:“今天感觉特别好”;吃饭前默念:“这饭菜又香又好吃”;睡觉前默念:“今晚一定睡得香”;吃药时默念:“这药对治病特别有效”等等。

良性暗示也叫积极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言语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脑中都有反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要想健康,除了积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起居之外,还应注意经常进行良性暗示。为了使良性暗示达到预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克服浮躁心理;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种平心静气潜移默化的心理运动,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在充满变幻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使良性暗示取得实效,必须默默地、静静地、缓缓地、天长日久地进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健康需“营养”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人类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爱。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而老年人对子女和孙辈的爱在他们生命中占重要地位。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情爱、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上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想对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宣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或帮助出出好主意。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固执、傲慢、自以为是,而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养生四要素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对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观察了374名男女的状况,他们都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慢性病。心理学家的结论是:他们中间那些不受过措折、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心情乐观和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心的人,流感、咽炎、伤风和其它的毛病不是从其身边绕过去,就是很快痊愈,不会变得复杂和复发。相反有下列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执己见、自怨自艾、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持否定态度、悲观多疑、心胸狭窄、记仇,缺乏自信、神经过敏,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同时,降低了对季节病的抵抗力。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的健康概念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简言之,心理健康是指自我感觉和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它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家去追求理想的情况,也是心理卫生科学的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心理健康包括对自己和对社会两个方面的认识。

1.对自己的认识

首先是认识自我,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过高评价自我会使人过分自满,将自己临架于所有人之上而忘乎所以,过低评价自我会使人过分自卑,长期压抑自己。要能够站在别人或社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恰如其分地评定自己。过分自满和自卑的人往往很难跟别人沟通,既缺乏对别人理解,也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特别是过分自卑者,常常以过分追求完美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因而很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出现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对他人的强烈嫉妒和对社会的仇视等。

其次是接受自我,不因自己的不足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要学会将自己的劣势变为优势。每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跟他理想的自我总是有分歧,甚至有巨大差距,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只会抱怨,而缺乏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意志。

最后是善待自我,既要对现实生活有积极的追求,让自己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也要给自己留足够的回旋余地。因此有学者提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平衡整合能力,其精髓就在于可屈挠性。一个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自我虐待的人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学会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一条路走到黑只能摧毁自己的身心健康。

2.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不良的人际关系或人际沟通的失败,是心理不健康和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个人人际关系的质量愈高,他的健康水平也愈高,同时,心理治疗和康复也是以人际关系为其核心因素。一个人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点:

(1)是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思想准绳,人们只有依照公认的道德观才可能和平共处,谁愿意与一个道德有问题的人相处呢?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医生虽然不是“道德卫士”,但在心理治疗中却经常会与被治疗者探讨道德观问题,剖析不良的道德观会给自己的心理上造成哪些伤害。

(2)学会宽容和信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人无完人,就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的错误。仇恨心理是一面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会更深地伤害自己。

(3)学会适应环境。如果不能回避,也没有力量去改变环境,那么就得去适应它。有句名言说得好:“如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常常是相互关联的,不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人,也难以正确地了解他人;人际关系不良者,必然存在自我认识上的问题。

现代人要想自我感觉良好地生存,心理健康是必修的一课,心理医生则是我们修这一课遇到困难时的最佳助手和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