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099300000007

第7章 周文(1)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

【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文公十七年》。文章主要记述了郑国执政大夫子家写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的一封信。信中针对晋国谴责郑国有贰心的说法,阐明了郑对晋的恭顺和忠诚,表明了郑国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苦衷,并警告晋国不要逼迫太甚,否则将反目成仇,甚至不惜拼死一战。这封信使晋国无言以对,作出让步,晋郑两国结为联盟。

全文紧紧抓住晋、楚利害冲突,利用晋国不愿同郑国断绝关系的心理,以委婉得体的外交辞令表明了郑国的立场、态度,使晋无言以对,只好认错让步,收效十分明显。其中,“畏首畏尾”、“铤而走险”已为成语。

晋侯合诸侯于扈[1],平宋也。于是晋侯不见郑伯[2],以为贰于楚也。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3],以告赵宣子[4],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5]。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6],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7],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8]。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9]。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10]。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B11],相及于绛[B12]。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B13]。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B14]。’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B15],以待于倔[B16],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B17]。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B18],赵穿、公婿池为质焉[B19]。

【注释】

[1]晋侯:指晋国国君晋灵公。扈;郑国城邑,故地在今河南原阳县。[2]郑伯:指郑国国君郑穆公。[3]子家:郑国公子、大夫。执讯:掌管通讯联络的官。[4]赵宣子:晋国卿大夫赵盾。[5]蔡侯:指蔡庄公。[6]侯宣多:郑国大夫,因立郑穆公即位有功,所以待宠专权作乱。[7]归生:即子家,归生是其名,子家是字。夷:郑国太子。[8]陈侯:陈国君主共公,名朔。[9]蒇(chǎn):完成。[10]陈侯:陈灵公,名平公,继陈共公之位。[B11]孤:指郑国国君。[B12]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新绛县。[B13]蔑:无。[B14]音:同“荫”。[B15]赋:指兵,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称赋。[B16]鯈(tiáo):晋、郑交界的地方。[B17]成:讲和修好。[B18]巩朔:晋大夫。[B19]赵穿:晋国执政大夫。池:晋灵公的女婿。

【译文】

晋灵公在郑国的扈地会合诸侯,为的是平定宋国的内乱。晋灵公不肯和郑穆公相见,认为他怀有二心,与楚国往来。

郑国的子家派遣执讯官到晋国,并给了他一封信。信中告诉晋卿赵宣子道:“我们国君即位的第三年,召来不服贵国的蔡侯,和他一起侍奉晋侯。九月,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去朝见晋侯,我国因为侯宣多作乱,所以我们国君未能与蔡侯同行。十一月,平定了侯宣多之乱,我们国君便随蔡侯朝拜晋侯。十二年的六月,我陪同我们国君的世子夷到楚国去要求楚君允许陈侯朝见晋侯,然后,我们国君朝见了晋侯。十四年七月,我们国君又到晋国朝见,以完成关于陈国的事情。十五年的五月,新即位的陈侯通过我国到晋国去朝见。去年正月,烛之武辅佐夷前往朝见晋君。八月,我们国君又去晋国朝见。像陈、蔡两国紧靠楚国国界而不敢对晋国怀有二心,这就是因为我国的缘故。我国这样服侍晋侯,为什么还免不了获罪呢?我国国君即位以来,一次朝见贵国先君襄公,又两次朝见您,世子夷和我们国君的几个臣下接连不断地来到晋国首都绛邑朝拜。虽然我国是小国,但服事晋国的礼节没有能超过我国的了。

如今你们晋国却说:‘你还没有满足我的愿望!’我国只有灭亡,无法再增加服侍晋国的礼节了。古人有句话:‘畏首畏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呢!’又有句话说:‘鹿快死时顾不上挑选阴凉的地方。’小国服事大国,大国有恩德,小国就是恭顺的人;大国无恩德,小国就是逃死的鹿。狂奔走险,急迫时还能有什么选择?晋国的要求没个止境,我们也知道自己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全部的兵力,在边境僚地等候你们,现在就听凭您下命令了。

我们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到齐国朝见。第四年,帮助齐国去打和楚国亲近的蔡国,也和楚国达成媾和修好的结局。我国处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服从强者的命令,难道是我国的错误?大国如果不加体恤,我们只好面对您的命令,终将无处逃避了。”

晋国派巩朔去郑国议和,晋卿赵穿和晋侯的女婿池到郑国做人质。

王孙满对楚子《左传》

【导读】

本篇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主要记载了周大夫王孙满回绝楚庄王问鼎中原的一番外交辞令。王孙满以“德行”、“天命”为武器,斥责了楚庄王的勃勃野心,居高临下,义正辞严,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干脆利落而又委婉得体,非常精彩。“问鼎”既来源于本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1],遂至于雒[2],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3]。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4],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5],螭魅罔两[6],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7]。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8]。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9]。成王定鼎于郏鄏[10],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

[1]陆浑之戎:西北少数民族,后被秦、晋诱迁于伊川(今河南嵩县东北)。[2]雒:同“洛”,水名。[3]鼎:相传大禹铸九鼎,是传国之宝。庄王问鼎,有凯觎天下的意思。[4]九牧:九州之长。[5]不若:指不顺之事。[6]螭魅罔两:今多作“魑魅魍魉”,指山水木石间的鬼怪。[7]休:吉庆。[8]载祀:载和祀都是年的别称。[9]厎(zhǐ)止:最终的年代。[10]郏(jiá)鄏(rǔ):周地,在今河南洛阳。

【译文】

楚庄王攻打陆浑的夷人,乘势到达洛水,在周王室的边境上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王。

楚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答道。“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天子之德,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国家画出山川奇异的事物献给夏王,九州君长贡献青铜,夏王用这些青铜铸成九鼎,摹仿各地所绘的奇物铸在鼎上,各种东西都具备,让人们了解神物和恶物。所以人们走进河川、水泽、山林,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山水和木石间的鬼怪,没有人会撞见。因此,能够使上下和协,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王有昏乱的行为,九鼎被迁移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暴虐,九鼎被迁到周朝。天子德行光明美善,九鼎虽小,也是很重的;天子奸邪混乱,九鼎即使很大,却是很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成王在郏鄏安顿好九鼎时,向上天占卜的结果是传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周王室的德望虽然衰微了,但是天命没有改变。所以,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齐国佐不辱命《左传》

【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齐晋发生鞍之战,齐国战败,大夫国佐(即文中的宾媚人,又称国武子)出使晋国。此时,晋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咄咄逼人,提出苛刻条件:以萧同叔子为人质,同时要齐国铲平境内的陇埂沟渠,改为东西向(以便于晋国兵车长驱直入)。宾媚人作为战败国的使者,则不卑不亢,据理反驳,拒绝了晋国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宾媚人的外交辞令的完美和成功,正体现出《左传》“善于行人辞令之美”的特点。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1],击马陉[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3],“不可,则听客之所为。[4]”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5],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日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6]!”

“四王之王也[7],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8],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

“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9];畏君之震,师徒挠败[10]。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B11],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注释】

[1]丘舆:齐国城邑,在今山东青州西南。[2]马陉(xíng):齐国城邑,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南。[3]宾媚人:齐国上卿,即国佐。纪:古国名,姜姓,为齐所灭。甗(yǎn):玉甑。磬(啡吧):乐器。都是纪国之物。[4]客:指晋国。[5]萧同叔子:萧,国名。同叔,萧国君主的字。子,女儿。萧国国君之女嫁齐,为齐顷公母亲,晋人不便说以顷公母为质,所以这样称呼她。[6]阙:失。[7]四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3]五伯:一说指夏的昆吾、商的大彭、豕韦、周的齐桓公、晋文公。一说指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伯,通“霸”。[9]腆:丰厚。赋:财物[10]挠;挫折。[B11]余烬;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比喻战败的残兵。

【译文】

晋国军队追赶齐国军队。从丘舆进兵,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把灭纪国所得的玉甑、玉磬以及侵略鲁、卫二国所得到的土地作为礼物送给晋国,说:“如果他们不肯讲和,就听凭他们怎么办吧!”

宾媚人送去礼物,晋国人果然不肯,说:“一定要把萧同叔的女儿送到晋国来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垄全部改成东西向,我们才撤军。”

宾媚人答道:“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国君的母亲,若把齐晋两国相比,也就是你们晋侯的母亲。您向诸侯宣布代天子讨伐齐国的重大命令,却说定要拿齐侯的母亲做人质以取信,这怎么符合天子的命令呢?这简直是叫人们做不孝的事情!《诗》上有句话:‘孝子之心没有穷尽,可以永远赐给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号令诸侯,这恐怕不是有德之举吧?”

“先王划分天下疆界,整治土地,一定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利的分布。所以《诗经》上说:‘我划分疆界,分别地理,使垄亩沟渠有的东西向,有的南北向。’现在您给诸侯划分疆界,分别地理,却说‘田垄全部东西向’。您只顾有利于自己的兵车长驱直入,不管人家的自然条件是否相宜,这恐怕不是先王的命令吧?违背先王就是不义,又怎么能成为诸侯的盟主?晋国的做法实在是有失妥当啊!”

”四位先王之所以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树立德行,满足诸侯共同的愿望。五位霸主之所以能够成为诸侯盟主,是因为他们劳苦地安抚诸侯,以贯彻执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希望会合诸侯来满足无限的欲望。《诗经》上说:’执行政事宽大舒徐,各种福禄都将归聚。‘您实在不宽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又有什么害处呢!“

”您如果不答应讲和,那么我们国君吩咐我的时候,还有另外几句话。他说:’您率领晋侯的军队屈尊驾临我国,我们尽我国不丰厚的物品来慰问您的部下。只因害怕晋君的威力,我国军队挫败了。如果您能给予恩惠,赐福给齐国,不灭掉我国,使我们能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那么,我们将不敢吝惜祖先留下的一点破旧器物和土地。您要是仍然不答应,那就请让我们收集残兵,和你们背城一战。我国就是有幸战胜,也当依从于晋;何况不幸而打败,还敢不听从晋君之命吗?"

罃归晋知蓥《左传》

【导读】

此篇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大夫知罃在晋楚邲之战中被俘;做了楚国的俘虏。九年之后,晋国用也是邲之战中俘获的楚庄王之子谷臣和襄老的尸体,交换知罃。

本文主要记载了知罃离楚返国之前与楚共王之间的一席对话,斥责了楚共王的无理要求,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从而也赢得了楚共王的尊重。

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知罃的答辞,针锋相对,委婉得体,表现出他的忠君爱国精神和机智从容、善于应对的过人才干。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练有文彩。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1],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2],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3]。执事不以衅鼓[4],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5]。两释累囚[6],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7],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1]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楚国大夫,连尹是他的官职。鲁宣公十二年六日,晋楚战于邲(bì),晋知罃被俘。知罃的父亲荀首射死楚国的连尹襄老,擒获楚公子谷臣,现晋以襄老和谷臣换回知罃(zhìyīng)。[2]中军:晋国的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主将自率中军,“佐中军”就是中军副元帅。[3]俘;被活捉的俘虏。馘(guó):割下左耳。“俘馘”这里指俘虏。[4]衅(xìn)鼓:古代祭礼,杀牲以血涂鼓。“不以衅鼓”,就是不把我杀死。[5]宥:宽赦。[6]累:用绳捆绑。[7]外臣:对别国君主称本国的臣。首:知罃之父荀首。

【译文】

晋国人归还楚国的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蓥。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担任中军的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