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2313700000005

第5章 言为心声,不要口不择言(4)

想要成为受欢迎的人,最好是对自己定下一条“戒律”:除了赞扬别人的优点和品德,永远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和不足,这样也会玷辱你的口,玷辱你的人格,长此以往你将永远找不到一个愿意和你接触交往的朋友。

正所谓,说别人的短处,其实就是自己的短处。

11.说话长“心眼”,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人常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这话说的实在有道理。也许你并不是“说错话”的始作俑者,但由于你不长心眼,把别人的忌讳无端地扩大化,那么你就会糊里糊涂地受到对方充满火药味的攻击。所以,说话,你不能不小心,免得伤了自己,也伤了彼此的感情。

清代的康熙皇帝,青年时励精图治,做过不少影响历史的大事。但到了晚年,上了年纪,却养成了一个怪脾气——忌讳人家说他老。如果有谁说他老,他轻则不高兴,重则让对方饱尝皮肉之苦,甚至丢掉脑袋。左右的臣子们都知道他这个心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尽量回避这个问题。

有一次,他带着皇后妃子们去湖中垂钓,没过一会儿,鱼竿一动,康熙皇帝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欢喜。谁知刚刚把鳖拉出水面,就听到“扑通”一声,鳖脱钩掉到水里又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一直紧陪在康熙身旁的皇后连忙安慰说:“看来这是只老鳖,牙齿都没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话刚出口,旁边另一个年轻的妃子却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不住地拿眼睛看着康熙。康熙见此状不由地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于是康熙帝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复出。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康熙皇帝并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笑,康熙皇帝却怪罪她对她处以重罚呢?首先是因为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服老,更忌讳别人说他老,这种心理实际上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种普遍的心态。由于上了年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下降,显得力不从心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也希望人们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因而一旦有人触及“老”这个话题,康熙帝心理上就承受不了。而皇后说的时候,显然是无心之举,再加上皇后点到即止不再往下深说了,所以没有使影响扩大。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但她的行为无疑是在皇后话语的基础上故意引申,是把那只逃掉了的老鳖比做了皇上,是对皇上的鄙视,因而是大不敬。所以,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环境,由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理解便引出了不同的结果来。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实际上究其原因,还是那妃子没有长“心眼”的缘故。

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在这种情形下,对方本已十分尴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你是知情者,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肆张扬,故意搞得尽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觉得“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做取乐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于事无益,而且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从而敬而远之,所以,不要故意渲染他人的失误。

有些事情,对方认为不能做,而你认为应该做;或者对于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却又认为不该做,或做不了。这时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强人所难是不礼貌、不明智的。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义,使气氛更为融洽。强人所难和不懂得见机行事都是我们在交谈中应当避免的。

12.和上级开玩笑,要有七窍玲珑心

上级掌握着你的“皇粮俸禄”,和这样的人说话不可信口开河,要思量一番。当摸到“逆鳞”时,要给上级铺好台阶,使其顺势而下。

纪晓岚中进士后,做了陪伴乾隆皇帝读书的侍读学士。

一天,纪晓岚起得很早,进宫后等了很久还不见皇上到来,他就对同来侍读的人说:

“老头儿怎么还不来?”

话音未落,只见乾隆已来到了眼前。因为皇上今天没有带随从人员,又是穿着便服,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听见了纪晓岚的话,很不高兴,就大声质问:

“‘老头儿’三字作何解释?”

旁边的人见此情景都吓出一身冷汗。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说:

“万寿无疆叫做‘老’,顶天立地叫做‘头’,父天母地叫做‘儿’。”

乾隆听了这个恭维自己的解释,就转怒为喜,不再追究了。

在不协调和欠协调的交际中,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机智和口才,随机应变,可以化解矛盾,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纪晓岚正是成功地运用曲意直解,将对乾隆有不尊敬意味的“老头儿”三字,巧释为“万寿无疆”、“顶天立地”、“父天母地”,这样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还变辱为恭。

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类似纪晓岚这样的尴尬,自然也需要用巧妙而适当的方法予以弥补。

陈经理第二天一早要主持一个重要的企划会议,需要准备一些资料,于是就把这件事交给小李去办。小李处理这类事情很有经验,没多久就把资料交给经理了。

陈经理翻阅着资料并严肃地问:

“这些资料内容关乎着我们公司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资料里的数字你详细核对过了吗?”

不料小李却好像满不在乎地嬉笑着说:

“大概不会错吧?”

小李的话刚说完,就见陈经理把资料重重地往桌上一丢,并怒气冲冲对小李吼道:

“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怎么可以说‘大概’呢?”

小李觉得有些委屈,心想:“开个玩笑也不行呀?”

小李确实是讲了一句玩笑话,不料经理却信以为真,结果就造成说者不快、听者生气的后果。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应注意不要以对方用心思考、重视的事开玩笑;另一方面不要和个性耿直的人开玩笑,因为他们常把玩笑当真。

发生在小李和陈经理身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一种情形。陈经理命令小李替他准备资料,是以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肃心情对待的,而小李却嬉皮笑脸,似乎毫不在意,所以陈经理才会动气发怒。

过度疲劳、焦躁不安、精神过于紧张等因素,也会使一个正常人的精神或肉体陷入紧绷状态,这时的人是接受不了任何玩笑话的。所以不要在对方有心事或者没有心情的情况下开玩笑。另外,对于有强烈自卑感和被害意识的人,也是开不得玩笑的。

如此一来,或许你会怀疑:玩笑话就说不得了吗?其实也不是。一般而言,玩笑话大多具有使工作环境变得轻松、化解沉闷气氛的作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看清楚当时对方的心情。

那么,如果开了不适宜的玩笑,该怎么弥补呢?比如上面小李的例子,既然上级已经生气了,如果他也默不作声,更容易使对方误解自己。

在这种势头不对的情况下,小李应该转换语气,用严肃和充满自信的口气说:

“经理您放心,这些资料绝不会有问题的。”

经理可能会问:“那么,你刚才为什么说‘大概’呢?”

“对不起,那只是语言上的一个玩笑。不过,我能保证这些资料一定不会出问题的!”小李说话时除了语气要有自信外,还要面带一点微笑,听了小李的补充说明和看到他的诚恳态度后,陈经理的心情和语气应该会缓和下来。这样便化解了双方交谈的不快,缓和了气氛。

13.保持语言弹性,不该说的不乱说

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地背后乱说,毫无依据地猜测怀疑,不经调查证实就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伤害和烦恼,给人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使自己也受到惩罚。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两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有机会在话出口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

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语言也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素养。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关键在于让语言保持一定的弹性。看看下面的寓言故事吧:

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想吃其它动物,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于是,狮子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

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于是将狗熊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羚羊来闻。鉴于第一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羚羊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猴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装做闻得十分认真,但却一直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猴子说道:“报告大王,我最近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也闻不出是什么味道。等我病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话可说,只好放过了猴子。

猴子巧妙地回避了狮子所提出的问题,而用“无可奉告”的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面对两难问题,走“第三条”道路的方法,实在是得以成功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若不想因语言“惹祸”,不但要求你能够自圆其说,还要做到意有所指,因此,你说话不得不小心应对。

过去,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艺不佳,但兴致很高。他很喜欢画虎,但他画的虎不但不像老虎,反而有几分像猫。而且,他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贬职。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得意地悬挂在厅堂,召集了一些人来欣赏评论。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客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客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客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客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客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客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客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客人:“老鼠最怕它!”客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这位聪明的客人巧妙地回避了县太爷的问题,而采取迂回的方式,回答了县太爷的问题,这既不会让这位自以为是的县太爷太丢面子,又让其明白了自己真正的作画水平,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避免自己的话得罪别人而遭殃,应该让自己的语言走“第三条道路”,并保持适当的语言弹性。

保持语言的弹性能让别人的棘手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瞬间便失去了冲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如果能有效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的许多麻烦和尴尬,也能把即将到来的祸端消弭于无形。

14.直言“闯祸”后要会圆场

人长嘴巴就是用来说话的,既然不能用胶布粘个密不透风,它自然就有“闯祸”的时候,那么此时就要学会圆场。

公司里张某患了癌症,医生叮嘱亲朋好友不要告诉他,以免给病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家属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由于病人不知情,心态积极乐观,治疗效果一直不错。然而同事王某在看望张某时,大大咧咧地把病情直说出来了。张某经受不住突然的刺激,病情急剧恶化不幸死亡,引起死者家属极大的不满,从此两家结怨。

我们常说言由心生,但很多时候就是“口不择言”。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就是心直口快,管不住自己的嘴。该怎么办呢?这时你就需要多长个心眼,要向交际场上的圆场大师学习,在“闯祸”之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圆场,也即折衷有道。

首先不妨利用自嘲式的明话暗说。在交际中,我们有时会碰上因为自身的缺点、不足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尴尬事,要是你懂得“自嘲”,巧妙地“揭自己的短”,反而会使自己败中求胜,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良好的交际形象。

麦克阿瑟一贯以傲慢著称。有一次,杜鲁门会见他时,他不慌不忙地取出烟斗,装好烟丝,取出火柴准备点燃的时候,才问杜鲁门:“我抽烟你介意吗?”

麦克阿瑟显然并不是出自诚意征求杜鲁门的意见,这使杜鲁门十分难堪。因为如果此时表示介意对方吸烟的话会显得有点霸道。

于是,杜鲁门看了看麦克阿瑟,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的这番自嘲,不但使自尊心得到维护,同时还向美国人民显示了他的宽容与大度。还有,他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容易博得美国大众的同情与支持。

其次是利用事件的灵活性。往往有时一个问题的出现,当局者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旁观者清,能巧妙地提及问题的另一面,使当局者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

古时候,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的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又为儿子太少而发愁。一案吏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的儿子多,又怎么办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欢饮。

再次,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有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嘴,并非是当事人故意而为。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只怕是越描越黑。这时,不妨采取岔开话题的方式,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相当巧妙,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