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545900000022

第22章 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

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这首《灌阳竹枝词》,道出了每年清明时候都江堰举办放水节的盛况。

放水节也称“开水节”,或叫开水典礼,清代称为“祀水”,源于远古对水神的祭祀。蜀地江河纵横,一部川西平原开发史就是兴水利除水害的奋斗史,长期的治水过程积累和创造了水利民俗。据《汉书·郊祀志》和《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旁、青城山下在先秦时期已有江神祠。今日珍藏在伏龙观内的三神石人,很可能就是东汉年间的江神祠的旧物,没于水中而在近年重见天日的。可惜,那千载江神祠的原貌连同祭祀的细节都难于考察了。人们只能从放水节去领略世俗的祭礼,这就是放水节被称为“都江第一盛会”的原因。

都江堰是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中惟一健在的老寿星,到1994年它将满2250周岁。都江堰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到了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既庄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届时举行祭水仪式,祝愿水利长兴,五谷丰登。

清代祀水,由四川总督担任主祭官。开水的前一天,主祭官在仪仗簇拥下从省城成都出发,途径郫县,在望丛祠拜祭古蜀国治水有功的望丛二帝。夜宿灌县行台衙门。次日清晨,放水节的鼓乐就敲响了,由仪仗队作前导,随从抬着祭品,主祭官先到伏龙观祭祀川主李冰。伏龙观是传说中李冰和二郎神降伏孽龙的地方,据说,那制造水患的孽龙被二郎神用铁链拴在江边的锁龙柱上。人们每年清明要在这里换上新铁链,半截抛在江中,永镇孽龙。

祭祀的队伍沿着玉垒山的古驿道,来到二王庙。随着司仪的高声唱喏,官员们向二王(李冰和二郎)行二跪六叩礼,敬献祭品。由主祭官宣读祝文。那文字是早有规定的,每年只是照例念一遍:

惟神世德。兴利除患。作堋穿江,舟行清晏。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腴绵洛,至今称美。盐井浚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崇功德,国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尚飨。

二王庙的祭礼完毕后,官员们来到堰功祠,瞻仰历代修堰有功者的塑像。最后来到杨泗庙前江边的祭棚内祭江神。临江祭坛端设,红烛高烧,青烟缭绕,风马祭旗迎风飘。在庄严的祭乐声中,主祭官身着礼服,对江三拜,酹酒于江,礼生献上一猪一羊,抛入江中。两岸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主祭官号令一下,“轰、轰、轰”三声礼炮,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数个剽悍的堰工纵身跳上内江的拦河杩槎。那杩槎是将三根圆木用竹索绑成稳定的三角架,上挂竹笼,内装砾石,加强其稳定性;然后在迎水面绑堰梁、插签子、搪竹笆、倒粘土。用若干个杩槎串连组成十分灵活的拦河设施。放水典礼的高潮便是砍杩槎。威武的砍杩师挥动利斧,砍断杩脑顶上的竹索,助手们飞快拆去附近的绑绳。将扯杩大绳系牢,并将另一端甩向岸边。岸上一群大汉接过扯杩绳合力拉着,拦河杩槎逐个解体,散落江中。碧蓝的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从决口处涌入内江。这时,堰工们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敲打几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安流顺轨,为民造福。”两岸群众面对滔滔春水,欢欣雀跃。年轻人拼命沿江疾跑,不断用小石子向流水最前端打去,名为“打水脑壳”,更有好事者于堰头放下鸭子,下游两岸的年轻人便勇敢地跳下水去,争抢“水头鸭”。老人们跪着在江边盛着宝贵春水,回家敬神,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是一幅风俗画,充满都江乡土情,修堰的民工们经过数月的艰辛劳作,在这半是庆典、半是娱乐的放水活动中,得以共忘辛苦逐欢欣。有趣的是放水后,主祭官要立刻坐轿启程,赶在水头之前返回成都。据说主祭官跑得快,水就来得多,倘若落在水头之后,当年便有水不够用的危险。

民国时期,习俗相沿,由四川省政府要员主祭。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临主持开水大典,将二跪六叩礼改为对李冰神像三鞠躬。全体参祭人员齐声朗诵《迎神词》:

曾曾小子,胚胞黄农。长被流泽,永赞神功。神之格思,百福所赐。作之述之,为万世利。

最后,参祭人员和与会民众齐唱纪念歌:

系维我祖溯炎农,禹州稷谷,大国奋为雄。遐迩被泽,敷崇殷中。民福国利,粮食是先锋。大造生产,川人果腹庆丰年,足食足兵齐推重。青城八百里,都江十七县,维王建奇功。

年12月灌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灌部队全力抢修都江堰。1950年清明节举行解放后第一次开水典礼,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李井泉主持庆典,剪彩放水。英国《泰晤士报》曾作为重要新闻加以报道。

年以后,都江堰岁修措施改进,新建的电动钢制闸门,可以随时启闭,都江堰内江不再全部断流,以往砍杩槎放水的仪式不再举行了。

年,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决定恢复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1991年的放水节更是盛况空前,围绕放水节还举办了为期3天的清明艺术节、迎春花会、李冰灯会和物资交流商贸洽谈会。恢复仿古放水仪式,中外来宾兴高采烈,称赞放水节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盛会。

中国古人历来盛赞水德,敬畏水神,都江堰放水节便是这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和民俗的结晶。在明代徐霞客探明长江源头以前。古人一直把都江堰所在的岷江视作长江之源,那江神祠便在今都江堰渠首附近,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所记“李冰斗江神”故事看来,那远古的祭祀亦颇类“河伯娶妇”,是要献妙龄美女漂于江中的。李冰于秦昭王后期建成都江堰以后,传统的水神祭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中心的祭祀活动,且与一年一度的都江堰岁修相结合。祭日也由阴历六月二十四改为清明节那天,祭把由省级官员主持,民间称此为“官祭”;把六月二十四日改为川主节,称为“民祭”,自发地来到二王庙朝拜,代代相传,即使是“文革”十年浩劫亦未中止。迄今随着社会经济及旅游事业之发展,都江堰放水节又赋予了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和新的价值功能。但作为相沿数千年的都江堰水利民俗而言,它的确是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