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2589200000010

第10章 乔治·比才:19世纪的法国歌剧天才

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他出生于巴黎,4岁开始随母亲学钢琴,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857年19岁的比才以钢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并获得罗马基金去意大利进修三年。1863年比才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以后主要从事歌剧写作,作品有《卡门序曲》、《阿莱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主义得到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地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乐,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比才是一个音乐神童,他12岁就开始作曲,然而更为神奇的是他的钢琴天赋,比才不仅能够视谱演奏钢琴曲,甚至能视管弦乐总谱在钢琴上演奏,而且在演奏中可以很自然地提示出各种管弦乐器的不同音色。这一超人的本领,在当时的钢琴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一次,比才曾当着李斯特的面,试奏李斯特的一首难度极大的钢琴独奏曲。据说当时比才视奏的曲谱稿纸还不甚清楚,但他依然将原曲演绎得无可挑剔。为此,在场的李斯特本人对比才赞不绝口,称比才为当时欧洲的“最佳三琴手之一”(另外两位,估计非“钢琴诗人”肖邦和“钢琴大王”李斯特自己莫属)。同时,比才也是在交响乐队里使用萨克斯管的极少数作曲家之一。萨克斯管是一种介于铜管和木管之间的乐器,由它的发明者萨克斯而得名,在管乐队和流行乐队中是一种受人喜爱的乐器。虽然比才通过自己的作品表明,当萨克斯管被正确使用的时候,其音质有多美妙,但是在交响乐队里,它仍然或多或少地是一个被排斥者。尽管如此,比才在萨克斯管发展史上仍然功不可没。

当然真正让人们记得比才的是他的《卡门》。《卡门》是一部喜歌剧,虽然剧情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因为在歌剧中,把以轻松幽默为主题,包括了快乐轻松的音乐,并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带到舞台上的歌剧叫做喜歌剧。但法国的喜歌剧又与众不同。它习惯以说话的方式来代替歌唱式的宣叙调。后来这种习惯逐渐定型,于是19世纪任何有说话部分的歌剧都被称作喜歌剧而不考虑它们的主题材料。比才的原作在技术上就是喜歌剧。下面的这段评论可能会让我们更好更深刻地领略到《卡门》的不凡魅力:“昨天--你相信吗?--我第二十次听到了比才的杰作。我是又一次地怀着同样的温和的敬意去听的。这样的作品多么使人感到完满啊!--这种音乐是顽皮的,细致的,幻想的;同时仍然是受欢迎的--它具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而不是一个个人的。以前在舞台上听到过比这更痛苦、更悲惨的声音吗?而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不要装模作样!不要任何虚假的东西!从夸张的风格中解放出来!命运悬在这个作品的上面,它的幸运是短暂的,突然的,刻不容缓的--我真嫉妒比才,他居然这样大胆地写出这富于感情的音乐,表现出了欧洲文化培育的音乐过去所无法表现的--这种南方的、黄褐色的、晒黑的感情--最后还有爱情,被移到大自然中的爱情!……爱情作为一种命运,作为一种灾难,挖苦的,天真的,残酷的,恰恰就是像大自然那样的!结束这部作品的唐·何塞的最后的喊叫:‘是啊,是我把她杀死了,我--我亲爱的卡门!’像这样把构成爱情核心的悲惨的讽刺表现得如此严峻,如此可怕,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1874年12月,比才完成了歌剧《卡门》全曲的总谱,经过充分的排练之后,于第二年,即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公民歌剧院首演。不料,遭到了冷遇。起初,第一幕受到了欢迎,第二幕幕间曲得到了Encore,而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获得了满堂彩,但这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第三幕中米开拉的咏叹调以外都是“死一般的寂静”。整部歌剧下来,观众的反映是震惊和迷惑,但还不至于有公开的敌意。而第二天报界的评论中,剧本和音乐均遭到了指责。其中认为其音乐晦涩,缺乏色彩,没有戏剧性,还有抄袭他人(不过批评中米开拉的角色除外)。而其中关于作品不很高雅的传闻却使它在三个月里连续演出了37场(事实上至1951年,《卡门》仅在巴黎喜歌剧院就上演了2700场)。剧本改编者之一的阿列维的记载,说明了观众的态度:“接近尾声时,越发冷淡下来。第四幕从头至尾遭到了冰一般的冷遇。”

其实,对这种冷淡,应该解释为困惑,才更恰当。因为如前所述,故事过于真实而又充满血腥气,音乐也过于西班牙风格,一切都和当时的法国歌剧完全不同。所以,要使观众接受它,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同时,当时人们的欣赏口味还停留在奥芬巴赫和瓦格纳的音乐上。排练时,一开始乐队和歌手也不习惯其中的音乐语汇,尤其是和声。不过不久他们不仅适应了,也开始热爱了。但听众可没有受过这种训练。从内容上说,《卡门》中我们看到的是紧张的戏剧和扣人心弦的生活,但是像这样的故事和这样属于感官的、强烈的音乐,对那些歌剧舞台的权威人士来说是不够高贵的,他们是习惯于大歌剧的陈词滥调的。

首演失败肯定对比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比才的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他有咽喉病和心脏病。同年5月初,他的左耳聋了。5月30日,他因在河中洗冷水澡而患风湿并发烧。6月1日和2日他两次心脏病发作,6月3日凌晨两点比才去世。可悲的是,在比才死后,《卡门》开始热演。现在,一提起比才就联想到《卡门》,一提起《卡门》就联想到比才。这部不朽的名著由于比才的不朽的歌剧而备受世人喜爱,要说全世界每天都在上演,也并不算过分。在日本,就连送牛奶的也会哼《斗牛士之歌》和《哈巴涅拉》等的旋律。1947年6月1日,在巴黎公民歌剧院举行了《卡门》第一千五百场纪念公演,其受欢迎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这种状况几乎成了自然规律。

不过首演虽然失败,但当时仍然得到了一些名作曲家的赏识。圣-桑斯观看了第三场演出之后,写信给比才说:“我亲爱的朋友,你写了一部杰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7月18日致冯·梅克夫人的信中写到:“这部作品不只是严肃演讲研究的成果,它好像从泉源喷出来的水,令我们的耳朵享受,融化我们的心房。我相信在十年之后,《卡门》会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而像勃拉姆斯和德彪西这些不同风格的人也都喜欢它。除此之外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认为《卡门》是一部完美的抒情悲剧。歌剧《卡门》给法国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可怜的作曲家比才来不及等待这一预言的实现,就在首演之后三个月,1875年6月3日,因患咽喉病和心脏病而逝世了,享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