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2589200000012

第12章 奥古斯·罗丹: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

奥古斯·罗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巴黎拉丁区巴莱特三号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亲是警察局一位普通雇员,母亲是佣工出身的平民妇女。

罗丹5岁时被父亲送到一所耶稣会的学校。罗丹讨厌背诵那些宗教教义的问答,算术他好象永远也弄不清楚,历史、文法课、拉丁文他也觉得很乏味,一切课程都引不起他丝毫的兴趣。

因此,罗丹的功课一直很差,盛怒的父亲经常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当一切惩罚都无济于事时,父亲决定给儿子换一个环境,便把这个脑子笨拙的儿子送到罗丹的伯父亚历山大主持的学校里。罗丹的伯父有着诺曼底人的那种充沛的精力,他对侄儿的教育充满了信心,他想方设法帮助侄儿弄懂那些拼音、作文以及拉丁文法,但收效甚微。这一方面由于罗丹的视力太差,他始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另一方面他的确把大部分才智都放在了绘画上,所以他的功课仍是几乎没有一门成绩可以引为自豪的。有一次,罗丹上课时画画被发现,老师用戒尺狠狠地打他的手,使他有一个星期不能握笔。当老师再次抓住他时,气恼地用鞭子代替戒尺将他抽了一顿。罗丹不仅不屈服,反而将老师也画成漫画,自得其乐。四年后,罗丹离开了他伯父的学校,回到家里,这时罗丹已经14岁了。

看他学习仍然没有进步。父亲开始对罗丹失去了信心,决定把这个成绩一点也不好的孩子送去工作。

“我看你再学也是一样,快去找一份工作吧!免得我一天白养着你。”

“不,我要学画画。”

“学画画,谁拿钱送你去学?那东西以后能混饭吃吗?”

在一旁的姐姐这个时候开始帮罗丹讲话了:“爸爸,听说波提特设计学校是免费学习的。”

“那好吧!只要他考得上,就去上吧!我反正是管不了他了。”

罗丹经过努力果然考上了这所工艺美术学校,波提特设计学校的勒考克老师不仅是罗丹的启蒙老师,而且成了他终生的支持者和莫逆之交。刚开始,罗丹一心想当油画家,但这所免收学费的学校并不供给学生画布和颜料,罗丹家境贫穷,负担不了这笔开支。没有必需的颜色,他连一幅素描都无法完成。正当罗丹绝望地想辍学时,勒考克老师觉得不能坐视一个才气纵横的学生断送前程,他告诉罗丹可先去学雕塑,因为这样不需用纸与笔,所需的粘土也不贵,颜料和画布他再去想办法。到了雕刻室后,罗丹很快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雕刻比绘画对他来说更合适。雕刻靠的是手的触觉,不像绘画靠的是视觉的艺术,因为他的视力并不好。他请求勒考克老师让他留在雕刻室学习,勒考克老师没有反对,但他仍提醒罗丹,雕刻是比绘画更费力不讨好的一种职业,是毫不赚钱的艺术,而且学习的时间要更长。事实正是如此,当时的法国,雕刻的地位还不如绘画,因为绘画还可以依靠私人的赞助和收藏,而雕刻作品是公众的艺术,只有政府和美术馆才会收买。

罗丹却从此迷恋上了粘土和石块,与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段时期,上课、画画、塑模,几乎就是罗丹生活的全部。

因为罗丹的作品太过坦率真诚,毫不矫饰,因此常常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遭到订做人的拒绝。即使有时给友人造像,也常因过于直率而引起友人的不快。一直到罗丹声名远播,成为塑造大师,他的作品成了收藏品,成了许多人争购之物,贫穷才离开他。

罗丹晚年居住在巴黎郊外的牟峒别墅。

1916年,他的健康情况开始恶化,长时期卧病在床,此间他决定将自己的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后来就以这些作品和其他遗物建立了罗丹博物馆。次年,罗丹夫人病故,同年11月17日,77岁的罗丹也在牟峒别墅的病榻上与世长辞,别墅的花园就是他长眠的墓地。

罗丹是现代雕塑的开拓者,闻名世界的伟大雕塑家,他的《思想者》、《青铜时代》、《吻》、《巴尔扎克纪念碑》、《雨果纪念碑》等都是后世公认的传神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