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
2647300000010

第10章 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类因素

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青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特殊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课题。处在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极易导致适应不良、出现心理障碍。具体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有:(1)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地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形象,经历着种种内心矛盾和迷惘,情感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2)个性的缺陷。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产生心理疾病。(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者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丰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的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青年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是很大的。同时,他们对所生活的环境即校园的条件感到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1)学习负担过重。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多达10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人产生心理障碍。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外界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2)专业选择不当。学生高考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盲目性,由于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认为所学专业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对之不满意,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专业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其实,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即使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还会有多次选择的机会。大学生的专业绝不是铁板定钉——一锤子买卖。(3)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的多,大学则更要培养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父母照顾多,大学则更要培养自理能力等。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4)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生活比较单调,缺乏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得到满足,由此而缺乏乐趣,感到生活枯燥无味。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的导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复杂,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增多。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学生常常感到盲然、疑虑、混乱,陷入空虚、压抑、紧张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出现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2)大众传播与网络的影响。随着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以及互联网使用的普及,铺天盖地的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一般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易沉溺于网络而难以自拔。(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由于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环境较少放任型,而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居多。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和缺乏社会性等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亲切、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保护发展为溺爱,则子女会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如果父母的严厉发展到专制,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意见经常分歧而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的不良行为。因此,大学生的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中常常不难找到家庭影响的痕迹。

建议阅读书目:

1.樊富珉、林永和主编:《心理素质:成功人生的基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2.黄坚厚:《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3.贺淑曼、蔺桂瑞等编著:《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第三讲 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