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
2647300000012

第12章 关于自我发展的渐成说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指出,人的自我发展持续一生,但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课题,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而异。自我在人生经历中不断获得或失去力量,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虽然自我的发展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但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即自我的建立和整合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良者表现为对自己缺乏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自我”各部分是混乱的、矛盾的、冲突的,迷失自我和生活的方向,难以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相反,自我同一性发展良好者具有自我认同感,自我概念清晰,接纳自我,有生活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这就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青年期自我发展的历程

青年期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但在自我逐步成熟、确立这一过程中,青年也品尝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努力。

1.自我的分化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原来完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即青年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伴随着主我和客我的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自我分化是自我形象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我明显的分化,使青年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体验,同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增加,自我沉思增多,要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世界,渴望被理解、被关怀。

2.自我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使青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关于“我”的细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呈现出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并且加剧。随着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果断的。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活范围比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参照点少、局限性较大。又加之社会对大学生期望甚高,使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也沾染上了光环色彩,而现实生活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

第二,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主要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大学生富于理想、抱负高、成就欲望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然而,他们较少接触社会,还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自己的现实条件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冲突。也正是因为这种冲突和差距,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迟迟不能趋近、统一,则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

第三,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也一直是大学生苦恼的问题。

第四,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和朋友探讨人生,分享苦与乐。然而,大学生同时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趋向,他们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人交往常存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使不少大学生常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中。

此外,还有一些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如个人我与社会我、现实我与理想我、自我上进和自我消沉等矛盾冲突都是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自我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使青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某些不适应或适应困难,感到苦恼焦虑、痛苦不安,也可能影响其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但这都是迈向成熟的必需的一步,是个体逐步获得自我内在力量的必要丧失。

3.自我的统一

自我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不断促使青年寻求方法以求得自我的统一,即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主要指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和谐统一。消除矛盾以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条:第一,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第二,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第三,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不管通过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就是积极和健康的统一。

做自己的忠实朋友。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鼓励和指导。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你必须给它以充足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周国平)

(二)不同类型的自我形象

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青年期自我分化、矛盾、统一的途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统一的类型也不同。国外学者常常将自我的类型分为四种:达成型(a chievement),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结合,独立性强,勤于思考,自我肯定,人格健全;早定型(fore-closure),自我认识来自别人评价,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性不够,遇挫折易迷茫;延缓型(moratorium),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延迟,埋头读书,逐步开始思考自我发展;迷惘型(diffusion),对现实自我不满,理想自我又难以实现,陷入自我确认的困惑中。国内的学者分类如下。

1.自我肯定型

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即自我肯定,是指正确的理想我占优势,既符合社会需求,经过自我努力又可实现。此外,对现实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理想我和现实我能通过积极的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统一后的自我完整而强有力,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自身成长。自我肯定型在青年中占绝大多数。

2.自我否定型

自我否定的人对现实自我评价过低,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甚大,或差距虽不大,但缺乏自我驾驭能力,缺乏自信,不但不接纳自己,反而拒绝自己甚至摧残自己,即个人不肯定自己的价值,处处与自己为敌。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趋同现实自我,以求得自我意识统一,其结果则更为自卑。自我否定型的人占极少数。

3.自我扩张型

自我扩张的人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我占优势,认为理想自我的实现轻而易举,于是理想我和现实我达到虚伪统一。这类人时以幻想的我、理想的我代替真实的我,其自我带有白日梦的特点。在自我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个人所追求的学业、事业、友谊和爱情都因自己的主观条件远逊于客观条件,故而失败的机率较大。而他们喜盲目自尊、爱慕虚荣、心理防卫意识强,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障碍。个别学生还可能用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违法的手段来谋求自我意识的统一。

4.自我萎缩型

此类人极度丧失或缺乏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可又觉得无法改变。消极放任、得过且过,或几近麻木、自卑感极强,从对自己不满开始到自轻、自怨自恨、自暴自弃、孤独沮丧,最终把自己龟缩在极小的圈子里,自生自灭。这种类型的人在大学生中占极少数。

5.自我矛盾型

此类人理想我和现实我难以统一,对自己所作所为缺乏“我是我”的整合感觉,而产生“我非我”、“我不知我”的分离倾向,自我意识矛盾强度大,延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内心不平衡,充满矛盾和冲突,新的自我无从统一。大学生都要经历自我矛盾的阶段,但自我统一的最终结果是自我矛盾类型的人占极少数。

总之,青年期自我由分化、矛盾到统一这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到每一个人,由于其身心发育的水平、经历的不同,自我分化的早晚、特点,矛盾斗争的水平、倾向不同,统一的早晚、模式也不同。而且自我的发展是终生的,并不是说自我意识在青年这个阶段分化、矛盾、统一就意味着它不再发展,只是在青年期以后它的发展不再像青年期那么突出,比较稳定和平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