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684200000009

第9章 唯物义理故事(9)

比喻对待隐患要随时警觉,不能因较小的危险排除了而掉以轻心。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若石帅其人书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宵则振铎以望;植棘树,墉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驱逐麋来,止其室之隈,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驱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驱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边,有只老虎常常蹲在那里偷看他家的篱笆。若石带着家里人白天黑夜警戒,太阳出来敲铜钲,太阳下山点火把,夜间就摇动大铃守望,他还种植棘刺树,在山谷边筑墙挖沟防守。

一年过去了,老虎一无所获。有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十分高兴,以为老虎死了,再没有危害自己的东西了。于是放松了射兽的弩机,撤除了防兽的设备,墙壁倒了不修筑,篱笆坏了也不去修理。没有多久,有只追逐麋鹿来这里,到了他房子的转弯处,听到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咬吃。若石不知道它是,呵斥它它也不逃,就用土块掷它。像人一样站起来,用爪子抓若石,最后把他抓死了。

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遭到祸害就不足为奇了!

周人怀璞

比喻璞玉璞鼠,同名异实。判断事物,不能只凭名。

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下》。

郑国人叫那些没经处理过的玉石叫做“璞”;周国人把没有制成干肉的老鼠叫做“璞”。

有一次,周国有一个人怀揣着他的璞,对郑国的一个商人回答说:“你想买璞吗?”

郑国的商人说:“想买。”

周国人便从怀里掏出他的璞来看,原来竟然是一只老鼠。郑国商人十分惊愕。

煮豆诗

比喻自家人自残骨肉是残酷并令人惭愧的事。

此典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魏文帝曹丕命令他弟弟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假如作不出来就要把曹植杀掉。曹植应声就作出一首诗,说:“煮豆子磨豆浆,榨豆子做豆汁。豆秆在锅底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一条根生的,你为何熬煎我这样急?”魏文帝听了,脸上露出很惭愧的神色。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比喻读书死,死读书。

此典出自杨慎《艺林伐山》卷七:“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

春秋时,秦国有一个叫孙阳的人,他有着独特的识别马匹的能力,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来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有一次,孙阳路过虞板,忽然发现一匹拉着盐车的马冲着他一直叫,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匹千里马。孙阳眼见这样一匹好马拉着盐车慢慢慢地走,觉得太委屈这匹马了,不禁因同情而伤心起来。

那匹马见孙阳果然了解它,接着就吐白沫,仰头狂叫,声音十分悲壮,同时又好像是高兴的样子。

后来,孙阳把他识别马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还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孙阳的儿子学了这本书,以为自己学会了父亲识别马的本领,于是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找好马,可是由于他只从图样上去识别,没有实际知识和经验,所以找来找去,不但没找到一匹千里马,而且还闹出了这样一个大笑话。

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这本《相马经》去找好马,看见一个大蟾蜍(癞蛤蟆),对他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好马,与《相马经》上写的大致一样,就是蹄子不一样。”伯乐知道儿子根本不会相马,但转怒为笑幽默地对儿子说:“这匹马好跳,不好驾驭。”

炳烛之明

比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情况。

此典出自《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今年快七十岁了,想要学习,可能已经太晚了罢!”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说:“你听说过有当人臣的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说:“盲臣哪里敢和国君开玩笑呀!臣听说:少年而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阳光;壮年而好学习,有如中午的太阳光;老年而好学习,好似点燃了蜡烛照起亮光来。点燃了蜡烛照起亮光,还有谁会在昏暗中摸索着行进呢?”

晋平公说:“好极了!”

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形容一个人见多识广,记忆力强。

此典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同‘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出身于楚国的王族,有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楚怀王时,官至左徒、三闾大夫,曾直接参与楚国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楚怀王一直非常信任他。可是由于当时统治楚国的贵族集团腐朽顽固,贪婪好利,而屈原则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立法图治”、“选用贤才”的政治措施,所以遭到反动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他先是遭谗被罢职,接着被流放。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还一直是十分关心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但眼见楚王昏庸,奸臣当道,楚国已无可挽回地败落了,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离骚》、《天问》、《怀沙》

等,揭露楚国黑暗混乱的现实,谴责反动贵族集团祸国殃民的罪行,同时陈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国大举攻楚,破楚都,楚君逃亡,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

屈原感到十分悲愤绝望,于是投汨罗江而死。

对于屈原的一生,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宏伟抱负和深远的预见,《史记》作者司马迁深感敬佩和同情。屈原传记的一开头,司马迁就写道,屈原见多识广,记忆力强,懂得古往今来治乱兴亡的道理,擅长交际应酬的语言,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学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此典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春秋时,卫国有一位叫孔文的大夫,死后被谥为“文”。子贡就这件事询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明灵活,爱好学问,并且十分谦虚地向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不以为是耻辱,因此用‘文’字作他的谥号。”

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艺术作品。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里,有座凹晶馆。山的高处叫凸碧,山洼处叫凹晶。一年的中秋节晚上,林黛玉和史湘云一块儿在大观园里赏月。史湘云对林黛玉说:

“这山凹里靠近水池边有座凹晶馆。山的高处叫凸碧,山洼靠水池处叫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现在用来作轩馆的名子,更觉新鲜,不落窠臼。”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这里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文句上下功夫。比喻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或比喻了解情况不深入。

此典出自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一个人,由于他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一直沉默寡言,不太爱说话,可是他对各种问题都喜欢思考,对各种社会现象都十分留心观察,并且有他独到见解。不大喜欢说话,并非他的天性,一旦遇到知己,他一样也慷慨激昂地抒发胸中的积闷,抨击官场的劣迹、社会的弊端。他“好读书”,但“不求甚解”,一心领会它的精要之处。一旦解除了一个疑团,懂得了一些新的道理,便乐得手舞足蹈,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五柳先生尤其可贵之处是不羡慕名利,不愿奉迎拍马,对那些仗势欺人高高在上的官僚,他非常轻蔑鄙视他们,总是避而远之。由于他不愿与世浮相处,所以隐居故里。

不识车轭

“不识车轭”讽刺那些不仅不善于学习,而且蛮横不可一世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

郑县有个人,一天偶尔捡到一个车轭。

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就问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那人回答说:“这是车轭。”

不一会儿,他又捡了一个车轭,仍然又问那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人家又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他听了后勃然大怒,喊道:“先前说是车轭,现在又说是车轭。那里会有这么多车轭?

这分明是你故意欺骗我!”接着,竟然就和人家打了起来。

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和没有本领。

此典出自《汉书·霍光金日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汉书》,在《霍光传》的卷末,他写了这样一赞语:

汉代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因为生前犯了一个大错误而导致死后祸灭九族之罪。原来霍光是朝廷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受到朝野上下崇拜。他跟随汉武帝二十八年,深得皇帝的器重。汉武帝刘彻临终时,将幼子弗陵交给他辅佐。汉昭帝死后,他又改立刘询为皇帝。霍光掌握朝廷上的军政大权长达四十多年,可以说是对刘氏朝廷功勋显赫。

然而,有一件事情他没有做对,并因此而带来了祸患。

那是刘询刚刚继承皇位的时候,霍光的妻子出于私利,想把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可是刘询立了许妃为皇后,霍光妻子因此想害死许妃。她买通了女医淳于衍,趁许妃生病的时候,就下毒药谋害了她。许后暴死后,朝廷逮捕了女医淳于衍,关进大牢里严加审问。这件事霍光事先并不知道。他的妻子看女医下了狱,害怕事情败露,才如实告诉了丈夫。霍光一听,大为惊骇,想去告诉刘询,又不忍心让亲人下狱,便将此事隐瞒起来,还替女医说情,把案子压下来了。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是包不住火的。等霍光死了以后,有人把这件事向皇帝告发了。皇帝派人调查处理这个案子。

霍光妻子和家里人听到风声,又惊又怕。

自知性命难保了,便生了杀机,竟然企图谋反朝廷,召集兄弟姊妹女婿一同策划举事。没想到朝廷早已发觉他们的计谋,派兵将霍氏家族搜捕、杀戮。因这个案子受连累的近亲、远戚竟然有几千户人家,都被诛杀。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说明,一个人说点好事并不难,难在疲于应付。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

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

这段话意思是说: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

传说他创制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因为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它们,因此才在夜间哭泣。还有一种说法,兔子在夜间哭泣。因为兔子害怕人们学会文字后,取它们身上的毫毛做笔,从而危及它们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间哭泣。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称颂年幼而又聪慧的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曹冲传》。

曹冲,字仓舒,是曹操的妃子环夫人所生,从小就聪明伶俐。五六岁时,他所表现的智力,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有一次,孙权赠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只大象到底有多重,问部下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称一称。然而,人们都感到没有任何办法。曹冲说:“把象牵到大船上,在船舷边标出它的吃水线,接着把大象牵下船,把称过的东西放到船上,直到船下沉到所刻记号为止,这样一来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吩咐部下按曹冲说的方法去办。

刀穿单衣

人们用“刀穿单衣”这一寓言说明,有的孩子,小小年纪,便足智多谋。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曹冲传》: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

曹冲自幼聪慧过人,深得曹操的欢心。可惜,曹冲年仅13岁就病死了,曹操因此十分伤心。

那时,国家多战乱,而且用刑十分严酷。

有一次,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咬破了,守库的官吏十分害怕,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处死,想把自己反绑起来向曹操请罪,但又担心终究是免不了一死。曹冲对库吏说:

“等到第三天中午,你再去请罪。”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自己的单衣,就像被老鼠咬破的一样,接着又装作遇到了不称心的事,面带愁容。曹操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呢?曹冲回答道:“世上的人都认为,假如被老鼠咬破了衣服,衣服的主人是不吉利的。现在我的单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担忧。”曹操就安慰他说:“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你不要为这件事感到愁苦。”不一会儿,库吏前来禀报老鼠咬坏了马鞍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自己身边,尚且被老鼠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挂在柱子上,能不被咬吗?”他对这件事一点都不追问。

相诟于途

“相诟于途”,讽刺迂腐浅薄的道学家。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两个人在路上互相叫骂,甲说:“你欺心!”乙也说:“你欺心!”甲骂道:“你没有天理!”乙也骂道:“你没有天理!?”

有一个道学先生听见了,对他们的门徒们说:“你们听道了,他们二人是在讲学呀!”

门徒们说:“互相叫骂,怎么能称作讲学呢?”

道学先生说:“他们二人说‘心’、说‘理’,不是讲学是什么?”

门徒们说:“既然是讲学,那为何要互相对骂?”

道学先生说:“你看如今的道学先生们,又有谁是互相和睦的?”

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原指身材矮小但精干。后来,人们常用“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发言等简短而有力。

此典出自《史记·游侠列传》:“解(郭解)短小精焊,不饮酒。”

自周末到汉代,社会上就曾出现了一批不顾统治阶级的法律、道德的压制,轻生重义,排难解忧,扶危济困的人物,称为“游侠”。

游侠志士的仗义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可是,统治阶级却把他们视为暴徒而横加杀害。一些代言人也对他们进行污蔑和诋毁。《史记》作者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和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但给他们立传,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热烈的颂扬。在所记述的汉代游侠中,有一个叫郭解的人,字翁伯。这个人身材短小精悍,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是一位“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和“不矜其功”的游侠。许多游侠都把郭解引为自己的榜样。后来由于郭解杀人,所以全家被杀。司马迁十分惋惜郭解这样的人竟未能善终。

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指文艺作品后来续写的不如原来的好。

此典出自《晋书·赵王伦传》:“同谋者超阶越次,不可胜纪……每朝会,貂蝉满座。

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