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3
2694400000002

第2章 先秦篇(1)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原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示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乃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窗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译文】

穆王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规劝说:“不行!先王显示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军队平时聚集在一起,到了用兵的时候才动用;动用就能发挥出威力。动辄炫耀武力,就会习以为常,不当一回事了,就不能叫人害怕。因此,周文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追求的是美德,把它普遍地传布。我王一定能够保持美德。’先王对人民总是勉励他们端正自己的德行,重视培养自己的好品性;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让他们有好的器物用具;使他们明白利害之所在,用礼乐典章制度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趋利避害,感念恩德而害怕威力。所以先王能够保住天下而且越来越强大起来。

“从前我们的祖先后稷担任农官,侍奉虞舜、夏禹。到了夏朝衰败的时候,废去后稷这一农官,不再讲究农事。我们先王不窗因为失掉他的官职,就逃到西戎、北翟之间一带。仍不敢废怠农事,常常传布祖先的恩德,继续从事祖先传下来的事业,研习祖先传下来的教诲和法典制度;从早到晚谨慎勤劳,用敦厚笃实的态度加以遵守,用忠诚信实的态度加以奉行;世世代代继承祖宗的功德,不辱没祖宗。到了武王,他发扬祖先光明磊落的品德,更加慈爱谦和,侍奉神灵,保护人民,老百姓没有一个不高兴。商王帝辛,对人民太凶恶了,广大人民不能忍受了,都高兴地拥戴武王,这样才出兵到商朝首都的郊外牧野。这并不是先王好用武力,而是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才去除掉他们的祸害。

【原文】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悖,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译文】

“先王的制度是:在王城四周五百里的地区是句服;在句服外五百里的地区是侯服;从侯圻到卫圻共五圻,各五百里,是宾服;蛮、夷住的地区是要服,戎、狄住的地区是荒服。甸服地区一定要供应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供应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祭品,宾服地区要供应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向天子进贡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区要进京朝见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每天供应一次,祭祀高祖、曾祖的祭品每月一次,祭祀远祖的祭品每季一次,祭祀神灵的祭品每年一次,进京朝见天子终生一次。这是先王的教训。如果有不按日贡献祭品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心意;有不按月来贡献祭品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言论号令;有不按季贡献祭品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法令制度;有不来岁贡的,天子就要检查尊卑名号;有不来朝见的,天子就要检查德行;天子按次序一件一件都做了,还有不来的,就可以加以惩罚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惩罚那不按日举行祭祀的,攻打那不按月举行祀礼的,征伐那不按季举行享祀的,谴责那不进贡的,教训那不来朝见天子的;在这个时候就有惩罚的法律,有攻打的军队,有征伐的武备,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有告谕的文件。宣布了命令,陈述了道理,而还是不来,那么就在德行上加以检查,不要让人民劳苦,到远方去打仗。因为这样,那近处的诸侯就没有不听命的,远处的诸侯就没有不服从的。

“现在自从大毕、伯仕去世,犬戎君长按照他的职分来朝见天子。天子您却说:‘我必定要以宾服不享的罪名出兵征讨他,并借此向他们炫耀军威。’这样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教导,并使那‘荒服者王’的礼节也遭废弃吗?我听说那犬戎的君长素性敦朴,能够遵循先人的德性,坚守终世入朝的礼节,专心不移,这样如果大王出兵征讨,他们就有理由来抵御我们了。”

穆王不听,便出兵去打犬戎,结果只获得四只白毛狼、四只白毛鹿回来。从此那荒服的诸侯就不来朝见了。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周厉王很残暴,国都的人都指责他。召公去告诉他说:“人民不能忍受你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神巫,派去监视指责他的人。只要卫巫把诽谤他的人报告他,就抓起来杀掉。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碰见了也只能以递眼色打招呼。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阻止人家在背地里说我坏话,现在他们不敢说了。”

召公说:“这是用暴力堵住人民的嘴巴。堵住人民的嘴巴,不让说话,比堵住河里的水,不让它流还要危险。用堤来堵住河水,就容易壅塞,一旦壅塞就会决堤泛滥,结果伤人一定会很多。限制人民的言论也是这样。因此会治水的人,总是排除壅塞,开通水道,让水畅流;能治理人民的人,总是开导他们说出心里要说的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要叫三公九卿直到列士都献上规谏的诗,瞎眼的乐官献上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进献记载古代政治成败得失的书籍,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礞者吟咏,从事各种工艺的人都来直言规劝,百姓的意见传达给天子,左右的近臣尽力地规劝,宗族亲属监督天子、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官用音乐、太史用礼法对天子进行教诲;年高有德的师傅经常劝诫天子,然后由天子去考虑研究,作出判断,因此事情做起来就不会与情理相违背了”。

“人民有嘴巴,如同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从这里产生出来。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实行好的,防范坏的,可以用它来丰富人民的财物、器用、衣服和食物。人民在心里考虑的,用嘴讲出来,考虑成熟了而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意见,怎么能够堵塞呢?倘若堵住人民的嘴巴,那赞助你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国都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国都的人举行暴动就把厉王放逐到彘那个地、万去了。

里革断罟匡君

【原文】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罾,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置罗,猎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罝罜蔍,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一禁鲲鲕,盖长麑虞,鸟翼彀卵,虫舍坻蟓,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译文】

鲁宣公夏天把网浸到泗水的深处捉鱼,里革割破鱼网并且把它抛掉了,说:“从前,大寒过去以后,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了,水虞在这个时候才研究用大网竹笼去捕大鱼,捉鱼鳖等,拿去供祭在帝王的宗庙里,让人民都这样做。这是帮助宣泄地下的阳气。鸟兽怀胎了,水里的生物成长起来了,兽虞在这个时候就禁止人们用小网罗去捕捉鸟兽,而只准刺取鱼鳖,把它做成夏天吃的鱼干,储藏起来。这是帮助鸟兽生长。鸟兽成长了,水里的鱼鳖等怀孕了,水虞在这个时候禁止人们拿小网去捉鱼,而只准设陷坑埋尖桩捕兽,用来供应宗庙和厨房,把它储存起来,以便需要时享用。而且山上不准砍树木的嫩芽,洼地上不准砍初生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捉鱼苗鱼卵,捕兽时不伤害幼鹿幼麋成长,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蛋,捕虫时要留下蚁卵幼虫;这是为了使万物繁殖,这是古人的教训。现在鱼儿正是孕育的时候,不让鱼长大起来,还放下网去捕捉,真是贪欲无度啊!”

鲁宣公听了这些一话说:“我错了,里革纠正我,不也是很好的吗!这是一张很有教育意义的网,它帮助我懂得古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叫主管官员把这破网收藏起来,让我不要忘记这一番劝告的话。”乐师存在一旁陪着,说:“收藏鱼网,还不如留里革在身旁,更不容易忘记啊。”

范蠡论战

【原文】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

吴人闻之,出而挑战,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天节固然,唯谋不迁。”王曰:“诺。”弗许。

范蠡曰:“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雨夺之利。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须天道,周旋无究。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

【译文】

到了农历九月,越王召范蠡,问他:“谚语说:‘丰盛的肴馔如果没准备好,也不如壶里装的水泡饭可以救饥。’今年已经很晚了,你准备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没有君王您的话,我也要来见您的。我听说顺应天意的人,就像是去救火或是追赶逃亡的人,拼力去做还担心不能成功。”越王说:“你说得对。”于是就派兵攻打吴国,军队来到五湖。

吴国听到越兵来到五湖,就派人去挑战,一日之内来了五次。越王有些一不忍心,打算接受吴国的挑战。范蠡对越王进行劝说道:“伐昊这件事是在朝廷商议的,如果在中原之地把这个机会失掉了,那可以吗?大王您暂时不要接受他们的挑战。我听说,得到机会就不要放弃它,机会不会来第二次,如果天给予的机会你没有抓住,那反过来一定会成为你的灾祸。进退是互相转化的,以后必将后悔。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而只计有谋略不改变。越王说:“对。”没有接受吴人的挑战。

范蠡说:“我听说古时善于用兵的人,前进后退是作为一种法则,根据四季的变化来做为行动的法度准绳,不要超过天道的极限,时间到了就要停止,自然界的规律是盛大而明显的,日、月的运行是有其固有的规律的,显明的作为一种法则,隐微的作为一种行为。阳走到极端就是阴,阴到极端就是阳;太阳运行一天就要西落,月亮盈满之后就是亏缺。古时善于用兵的人,凭借天地的常道,顺应它的规律而动。在与敌人作战时,被动时采用隐晦的战术,主动时用明显的攻击,距离近不要去硬拼,距离远则要加强进攻的力量。在被动时没有隐密的战术作为隐蔽,主动时没有明显的攻击作为考察,这是用人的错误。我方追击敌人,对方用武力抵抗,如果士气旺盛不衰落,就不会被我方所击败。如果是敌方来进攻我们,就要坚守不要与他交战。如果与他交战,一定要凭借自然的灾祸,又要把老百姓的饥饱、劳逸的情况作用为参考。让对方把自己的武力、士气消耗尽,我方在静观中不断增长士气,就能夺得胜利。如果入对方境内作战,就是要兵力强盛有战斗力,只要士气不竭,就不会被轻易击败。如果是在我、万境内作战,一定要安稳持重不要轻动,只要不改变战术,就不会失利。一般说布阵的规律,把阵右作为雄阵就要在左边增置雌阵,这样就不会有失误,必须依照天的规律,进行起来就会没有穷尽。现在到来的吴军,兵势强盛很有战斗力,大王您暂时等待一下吧。”越王说:“是。”就没有与吴军交战。

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