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寓言故事
2747300000003

第3章

邯郸学步

“原文”

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译文”

先生没有听说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邯郸跟人家学步法的故事吗?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要鄙薄自己,盲目崇拜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

寒 号虫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不如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鸡,就自言自语地叫道:“得过且过。”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估价太高而盲目乐观;要么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好沤鸟者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列子·黄帝》

“译文”

海边有个人,很喜欢海鸥。每天早晨他都划船到海上,跟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百地向他飞来,接连不断。这个人的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捉几只回来给我玩玩。”第二天,他再划船到海上去,海鸥只团团在他头上飞舞,再也不飞下来和他游玩了。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人要真诚相见。如果心怀鬼胎,别人就不会和你亲近了。

合本作酒

“原文”

甲乙谋合本做酒。甲谓乙曰:“汝出米,我出水。”

乙曰:“米都是我的,如何算账?”

甲曰:“我决不欺心,到酒熟时,只逼还我这些水便了,其余都是你的!”

明·冯梦龙《笑府·刺俗》

“译文”

甲乙商量合本做酒。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

乙说:“米都是我的,怎样算账?”

甲说:“我决不骗你,到酒酿成时,只要把其中的水还我就可以了,其余都归于你!”

“说明”

寓言幽默、风趣地勾划出了一个惟利是图的人物形象。同别人合作,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一味地以盘剥别人来为自己谋利,是不能谈什么合作的。

和氏献璧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译文”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独独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说明”

这个寓言故事中,以和氏喻法术之士,以玉璞喻法术,以玉人喻群臣士民,以刖足喻法术之士的不幸遭遇,从中可知韩非的原意是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他的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对此,他是很痛惜的。但是,从这故事中,也还可以领悟到更深一层的寓意,这就是:玉匠应识玉;国君要知人;献宝者要准备为宝而作出牺牲。

涸泽之蛇

“原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

池塘的水干枯了,水中的蛇要搬家。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你在前面游走,我在后面跟着,人们就会认为只不过是一般的蛇过路罢了,必定会先把你杀掉,不如我们两口相衔,你把我背着走,人们见了就会认为我是神君。”于是,它们便用嘴相衔,大蛇把小蛇背着越过大路,人们看见了,都赶紧躲开,并且说:“这是神君!”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诡计。

涸辙之鲋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译文”

庄周家里很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到那个时候,我可以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可以吗?”

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道:“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喊‘救命’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过来!你在喊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为东海龙王劈波斩浪的臣子啊。你能有一升半斗的水来救救我这条命吗?’我说:‘行。我正要到东南去,游说吴越的君王,让他们把西江的水赶来迎接你回去,好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现在无处藏身,我只求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就得活命,可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了,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吧!’”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对于最低生活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人来说,遥遥无期的慷慨许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空话虽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助人要有实际行动。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楚一》

“译文”

老虎搜寻百兽吃,一天,捉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它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派我来当百兽之王的。如今你要是吃了我,那就违抗了天帝的意旨了。你以为我的话是假的吗?那就让我在前面走,你在我后面跟着,看看百兽见到我有敢不逃的吗?”老虎觉得这个办法很有道理,所以就跟它一路走去。果然,众兽看见了,都吓得四处逃窜。老虎不知道众兽是因为怕自己而逃走的,还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哩!

“说明”

告诫人们,要善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弄清真相,不然,就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二》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说明”

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换手指

“原文”

有一神仙到人间,点石成金,试验人心,寻个贪财少的,就度他成仙,遍地没有,虽指大石变金,只嫌微小。末后遇一人,仙指石谓曰:“我将此石,点金与你用罢。”其人摇头不要。仙意以为嫌小,又指一大石曰:“我将此极大的石,点金与你用罢。”其人也摇头不要。

仙翁心想,此人贪财之心全无,可为难得,就当度他成仙,因问曰:“你大小金都不要,却要什么?”其人伸出手指曰:“我别样总不要,只要老神仙方才点石成金的这个指头,换在我的手指上,任随我到处点金,用个不计其数。”

清·石成金《笑得好》

“译文”

有一个神仙到人间,以点石成金,试验人心,若遇贪财少的,就度他成仙,结果,遍地没有寻找到,所遇到的人往往是,把大石变成金子,他还嫌太校后来遇上一个人,神仙指着石头对他说:“我将这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你用吧!”这个人摇头说不要。神仙以为他嫌太小又指着一块大石头说:“我将这块最大的石头,变成金子送给你用!”这个人还是摇头说不要。

神仙心里想,这个人毫无贪财之心,实在难得,就想当场度他成仙,因此问这个人:“大块金子、小块金子,都不要,你究竟要什么?”这个人伸出手指头说:“其他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神仙刚才用来点石成金的那个指头,换在我的手指上,让我到处可以点石成金,到那时,所用的金子就不计其数了。”

“说明”

这说明,观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不要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回生之术

“原文”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

《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别人说:“我能够使死人复活。”人们问他有什么办法。他回答说:“我平素能治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把治半身不遂的药加大一倍的量,就可以使死人复生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处理得正确、恰当。否则,用简单化的办法来处理,就会失败。

击鼓戏民

“原文”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敌情,就击鼓把老百姓召集起来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了酒,糊里糊涂地拿起鼓槌敲鼓。老百姓听到了鼓声,慌慌张张地赶去守城。厉王连忙派人去制止,并要派去的人转告说:“厉王喝醉了酒,糊里糊涂地拿起鼓槌敲鼓,同大家开玩笑的。”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因而就没有像上次那样赶去守城了。后来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声明报警的信号,老百姓才相信。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鸡犬皆仙

“原文”

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

“译文”

淮南王刘安学习修道,招引邀请了天下有道术的人前来,他自己放弃做一国之主的尊位,而下结道术之士。这样一来,天下凡有道术的人,都集会到淮南来,凡属奇异的仙方仙术,没有不争着贡献出来的。

于是淮南王得道升天,他一家人都得道成仙,就是连那些家畜鸡犬也都成仙升天了,狗在天上吠叫,鸡在云中啼鸣。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为官要清廉,要荐贤任能。

急不相弃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译文”

华歆和王朗共同乘船逃难,有一个人想依靠他们一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持不同意见,他说:“幸好船上还相当宽裕,为什么要拒绝人家呢?”

后来盗贼追赶来了,王朗只好丢掉他们想携带的那个人。

这时,华歆又说了:“当初所以犹豫,就是因为紧急这一点上,既然已经答应他的要求,难道能够因为情况的紧急而把他扔掉吗?”于是就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人一起逃难了。

世上的人便拿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道德的优劣。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纪昌学射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你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译文”

甘蝇,是古代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刚一拉弓射箭,野兽就中箭倒地,飞鸟就落下来。甘蝇的学生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技术又高过他的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人,他又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应该先学习注视目标不眨眼,然后才能谈到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的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穿来穿去。这样练了两年之后,就是有人用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便把自己的这个学习成绩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你还得锻炼眼力才行。你要能够把一个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一个很细微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到了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回去以后,便用一根牛尾毛拴上一个虱子挂吊窗口,每天面向南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它。过了一百天,就把虱子渐渐地看得大了起来;三年之后,看到虱子就像车轮一样大,再看稍大的东西,就像小山一样了。于是,纪昌就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成的弓,北方出产的篷竹做成的箭杆射那虱子。箭穿过虱子的中心,而吊着虱子的牛尾毛却完好,没有射断。

纪昌把这个成绩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起来拍着胸脯说:“射箭的妙处你已学到手了啊!”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学习一种技艺,必须依照准则严格练习。先练基本功,打好基础,按部就班,循序而进,从浅入深,踏踏实实,才能尽得其巧。同时还告诫人们,学习任何技术,需要自己有毅力,如果不肯勤学苦练,那么什么也难得成功的。

稷之马将败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达生》

“译文”

东野稷以善于驾车的绝技去谒见鲁庄公,前进和后退,如同墨斗画的线一样笔直;向左右两边旋转,如同圆规画圆圈一般圆。鲁庄公认为东野稷的驾车技术简直高超得谁也比不了,就叫东野稷沿着同一条轨迹,朝着相反的方向,来回各绕一百圈。颜阖看到了这种情况,走上去对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很快就要疲困了。”鲁庄公假装没有听见,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疲困而返。

鲁庄公问颜阖道:“你怎么知道的呢?”

颜阖回答说:“这匹马的力气已经耗尽了,还要求它跑那么多圈子,能受得了吗?所以我说它必定要疲困。”

“说明”

东野稷的马堪称良马,他的车技也确实娴熟,然而,他的马失败了,因为鲁庄公的要求超过了他的马的体力所许可的限度。有许多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本领,而是因为他们对客观条件缺乏正确的估计,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所许可的限度。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条道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养生保健。

骥遇伯乐

“原文”

君亦闻骥乎?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骥于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音,何也?

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四》

“译文”

你曾听说过千里马吗?

有一匹千里马,牙齿长齐了,到了可以服役的年龄,拉着装盐的车子爬太行山。累得马蹄僵直,膝盖弯曲,汗多得使马尾下垂,皮肤如溃烂一样,口鼻中流出的白沫洒满地上,浑身淌着雨水般的白汗,在山坡上吃力地挣扎着,荆条不断地抽打着它的脊背也拉不上去。这时,伯乐看到了,他下车牵着千里马,禁不住哭了起来,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马披上。于是,千里马低下头来喷吐了一口气,仰起头高声长鸣,那声音直冲云霄,发出了像金石般的音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它碰见了伯乐这样的知己啊!

“说明”

千里马的特长,是奔驰绝尘,日行千里,却不见得会负重拉车子。这则寓言就是以这匹千里马拉盐车的故事来感叹怀才不遇者的苦恼,说明使用人的时候要学习伯乐的精神,知才善用,并关心他。它也告诉人们,千里马是瑰宝,而伯乐尤可贵。如果没有伯乐,实际上也就不会有千里马。

匠石运斤

“原文”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庄子·徐无鬼》

“译文”

古代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在鼻子尖上溅了一点白石灰,这层白石灰薄得像苍蝇的翅膀,这个郢都人很爱清洁,就叫石匠用板斧把它削掉。

郢都人听任石匠去砍削,石匠挥动板斧快如风,听见一阵风响,就削完了,白石灰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宋元君听到这件事以后,便召石匠来,说:“也照样为我来试着削一次好吗?”

石匠说:“我的确曾经是这样砍削的。但是,让我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很久啊!”

“说明”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狡狐搏雉

“原文”

夫狐之搏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使狐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

《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狐狸捕捉野鸡时,一定先趴下自己的身子,耷拉着耳朵,用来迷惑野鸡,等待着它的到来。野鸡见状,就相信它而麻痹大意,所以狐狸可伺机猛扑过去捕获野鸡。假如让狐狸竖直身子瞪大眼睛盯着野鸡,显露出随时捕杀的姿势,野鸡就会受惊吓而远远地飞开逃避狐狸的捕杀。人伪装狡诈,比禽兽还要凶狠得多埃。

“说明”

它说明要识破假象是很不容易的;同时说明了做事要讲究策略,善于隐蔽。

截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译文”

山东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篙要进城门,先是把竹篙竖着拿,进不去;后来横着拿,还是进不去。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办法来。

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老头子,告诉他说:“我不是什么圣人,但是我经历的事颇不少。你为什么不把竹篙从中锯断了再拿进城去呢!”这个山东人便按照老头子的办法把竹篙锯断了。

“说明”

这里是讽刺那些自恃见多识广,其实并无真知灼见,而又好为人师、乱出主意的人。它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要博学广识,区别对象,正确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