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一卷)
2748500000007

第7章 捭阖第二(3)

齐国是个贵族的国家,大贵族之间不断地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制造内乱。先是高、国二氏专权,继而又是崔、庆二氏。后来,庆氏又乘崔氏家族内乱而灭了崔氏,独自当国。接着栾、高二氏又联合诸贵族灭掉庆氏而专权。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栾、高二氏又被新兴的陈氏(即田氏)联合鲍氏给除灭了。此后由于陈氏善于笼络人心而逐渐形成其一氏独大的局面,并且大有取代姜齐之势。晏婴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深为姜齐政权而忧虑。一天,晏婴陪同齐景公坐在路寝(是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的宫室)里。景公不无感慨地说道:“这宫室多美啊!将来谁会据有这里呢?”晏婴直言不讳地说:“将来据有这宫室的,恐怕是陈氏吧。陈氏虽无大德,然对百姓却多有施舍。豆、区、釜、钟这几种量器的容积不同,向百姓征税时就用小的,向百姓施舍时则用大的。您征税多,而陈氏征税少,百姓自然心归于他了。长此以往,他的封地就将变成国家了。”景公深以为惧,急忙问道:“这该如何是好?”晏婴说:“只有礼可以阻止这种情况。按照礼的规定,家族的施舍不允许扩大到国内,百姓不得迁移,农夫不得挪动,工商不得改行,士不失官,官不怠慢,大夫不允许占取公家的利益。只有大行礼义,国君发令,臣下才能恭敬。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丈夫和蔼,妻子温顺,婆媳和睦,姑嫂欢愉。如此治国,何患不平、国家不强?”

然而,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公室衰微,政出私门,陪臣执国命的大变革时代,晏婴想用礼来维护和挽救旧有的秩序、旧有的尊卑等级关系,实在是一种幻想。姜齐政权的衰败和将被陈氏(田氏)所取代,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了。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晏婴死时,齐景公正在外地游玩,他闻知噩耗立刻疾驰回京,火速赶到晏婴家中,伏在晏婴的遗体上放声大哭,声相俱下地说:“您老人家生前日夜批评寡人,对寡人的过失一丝一毫也不放过,而寡人仍然淫佚不收敛,以致在百姓中积怨甚深。如今上天终于降灾祸于齐国了,却为什么不加在寡人身上,却偏偏落在您老人家身上呢?齐国的江山社稷危险了!”左右群臣无不失声痛哭。

晏婴死后多年,齐景公还不时地叨念说:“再没有人能像晏婴那样经常批评我的过失了。”

五、楚庄王迎战晋军

春秋时期,有一年,楚国的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楚军一直包围了三个月,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郑伯脱去衣服,手里牵着羊走出城去,迎接楚王,乞求说:

“我不能禀承天意事奉君王,如果您因为发怒前来问罪,我罪有应得,愿意听您发落,只是求您千万不要灭掉郑国!”

楚国的大夫们说:“不能答应他,我们已经取得胜利了,岂能赦免他?”

楚庄王却说:“郑伯能自下于人,看来是能够让人信任的,还是答应他们媾和吧!”

于是楚庄王下令楚军撤退三十里,与郑国结了盟。郑国把子良送到楚国做人质。

这时候晋国的军队赶来援救郑国,荀林父作为中军统帅,先谷作为辅佐。士会、卻克、栾书、韩厥等将领也分别率领上军、下军,奔到黄河边上。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便对将领们说:

“我们晚来了一步,人家已经媾和了,等楚军退走以后我们再去打郑国的主意吧!”

先谷反对荀林父说:“这可不行!我们晋国就是因为军队作战英勇,才能称霸诸侯。如今碰上敌人不打就撤回,这是怯懦的表现。你们愿意逃跑可以,但我坚决不愿意,那样做不如死去!”说完,先谷就率领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楚军去了。

荀林父犹豫不决,进退两难。韩厥劝他说:“你是最高统帅,军队不听从命令是你的过错呀!加上又丢失了郑国,这罪过太大了,我看不如干脆进军,即使不能取胜,失败了我们大家可以分担责任,总比你一个人遭受处罚强些吧!”

“也只好这样了!”荀林父下了命令:“全军渡过黄河,征伐楚军!”

楚庄王这时正在黄河边上休整,准备回国。听说晋军已渡黄河,他更想尽快离开,避免同晋国交战。但是他的宠臣伍参坚决不同意,他想与晋军大战一场。他说:

“我了解晋军的情况,他们的将领都是新换的,不能行使命令。尤其荀林父那位副手,他叫先谷,非常固执、任性,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所以晋军有令不能行,一定会失败的。而且您是楚国的国君,哪有一见敌人就仓皇逃跑的呢!楚国是不能忍受这个耻辱的!”

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下令军队向北前进,迎战晋军。

晋军过了黄河,驻扎在敖山与缪山之间。郑国暗地里派人对先谷说:“我们郑国对晋国是忠心的,暂时屈从于楚国,与他们签订盟约是迫不得已,只是想保存国家。现在楚军疲累,正是攻打他们的好时机,我们郑国军队愿做你们的后援!”

先谷信以为真,果断地说:“好!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此一举!”

楚军和晋军开始交战,因为楚军早有准备,所以很快就把晋军打得一败涂地,晋军伤亡严重,大败而归。

六、不明所以的惠子

战国时,魏惠王与齐国田侯牟签订了盟约,后来田侯牟背叛了盟约,魏惠王勃然大怒,打算派人去刺杀田侯牟,以发泄心头的愤怒。公孙衍听说后对魏惠王说:“大王身为一国之君,却采取普通百姓的报复手段,我真替大王感到惭愧。不如给我二十万兵马,攻打齐国,活捉他的老百姓,抢走他们的牛羊,让田侯牟想起这件事就浑身冒汗。此后再攻占他的国家,捉住他,鞭打他,折断他的骨头。”

季子在一旁听了公孙衍的话,嘲笑他说:“修筑一道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了七丈,又把它毁坏,岂不是故意劳累百姓吗?魏国有七年不打仗了,这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国之本。公孙衍无端挑动战争,大王不要听他的。”

魏国朝廷的这场争论,被一个叫惠子的人知道了,他弄不清到底哪一种观点才对,就请教一个叫戴晋人的读书人。戴晋人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说:“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有一次两国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双方大战了半个月,死亡好几万,尸横遍野。后来触氏国打胜,乘胜追击,占领了蛮氏国不少的地方。”

惠子听后,笑着说:“哎,你也太夸张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载晋人解释说:“事情虽然有些夸张,但道理是完全相同的。蜗角两国所争夺的地盘,在一个真正完美的人看来,也不过针尖大。他们完全是为了虚名在进行战争!”

惠子佩服地说:“你的见解太高明了!”

七、诸葛亮初出茅庐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争夺天下,他三次去请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开始的时候关羽、张飞等人很不服气,他们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轻轻,能有多大本事!您过分敬重他了!到现在没看见他起多大作用!”刘备回答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水一样。两位兄弟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攻打刘备,曹军已逼近博望城。当时刘备兵力很少,情况非常危急。他召集关羽、张飞等将领,商量迎战的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对付?”刘备请来诸葛亮,诸葛亮说:“让我调兵遣将,恐怕关、张二人不服。”于是刘备就把宝剑和帅印交给了诸葛亮,一切由他指挥。

诸葛亮有了指挥作战的军权,便召集众将听令。诸葛亮命令关羽带兵一千人,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上,敌军来时可放过不打,望见南面起火时,就出兵截杀,烧毁曹军后队粮草。命令张飞领一千士兵,去博望城右边山谷中埋伏,望见南面起火,就向博望城方向进攻,把曹军囤积的粮草烧掉。命令关平、刘封带领五百士兵,准备好放火用的东西,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做前锋,边战边退,引诱敌人。最后让刘备亲自带领一支军队,驻扎在博望山下,敌军到时就弃营退走,看见火起,回军冲杀。诸葛亮分派完以后,众将都疑惑不解。关羽说:“咱们先按他的计策去办,打不赢再跟他算账!”于是,众将都按令行动。

夏侯惇带领曹军扑向博望,他分派一半精兵做前锋,剩下的在后面押运粮草。这天晚上,夏侯惇借着月光看见赵云的兵马,哈哈大笑说:“有人说诸葛亮会用兵,如今他让赵云这点人马作前锋,就好像让羔羊和虎豹争斗。今天我一定能够活捉刘备、诸葛亮!”于是他亲自与赵云交战,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惇率军紧追。曹将韩浩对夏侯惇说:“赵云是诱敌之计,可能会有伏兵。”夏侯惇回答说:“敌军这点兵马,即使是有十面埋伏,我也不怕!”他不听劝告,一直追到博望坡。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迎战,夏侯惇笑着对韩浩说:“这就是他们的伏兵,有什么可怕的呢!今晚不打到新野,决不收兵!”战了几个回合,刘备和赵云一起退走。

到了深夜,天空浓云密布,没有月色,又刮起大风来。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不觉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都是芦苇。曹将于禁对夏侯惇说:“这里道路狭窄,两旁草木丛生,我们要防备敌人火攻。”夏侯惇猛然醒悟,忙下令立即后撤,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话音未落,背后喊声震天,火光四起,道路两旁的芦苇即刻燃烧起来,风大火猛,曹军乱成一团,烧死的、自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赵云回兵冲杀,夏侯惇冒着烟火逃走。曹将李典收兵后退,被关羽截住冲杀,只好夺路而逃。于禁见后路粮草被烧,就投小路奔逃。曹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张飞一枪刺死夏侯兰,韩浩夺路而逃。天亮以后,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得胜收兵回营,关羽、张飞二人叹服地说:“诸葛亮真是英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