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2855200000013

第13章 齐民要术卷第一(8)

上农夫区⑩,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一亩三干七百区。一日作千区。区种粟二十粒;美粪一升,合土和之。亩用种二升。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丁男长女治十亩。十亩收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中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干二十七区。用种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区。

下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三尺。一亩五百六十七区。用种半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区。谚曰: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西兖州刺史刘仁之,老成懿德,谓余言曰:昔在洛阳,于宅田以七十步之地,试为区田,收粟三十六石。然则一亩之收,有过百石矣。少地之家,所宜遵用之。

区中草生,茇之。区间草,以刬刬之,若以锄锄。苗长不能耘之者,以刨镰比地刈其草矣。

【注释】①区田:指区田法。这是《汜书》的又一著名的耕作技术。它的特点是在区内深耕,集中在区内施肥,及时浇水,这样省肥,省水,并减少肥水流失,不耕旁地,也比较省力,使区内土地充分发挥增产潜力,再加上密植、全苗及其他的精密管理,在干旱环境下也能夺取高产。《汜书》最早记载区田法,说是商代伊尹(汤时大臣,佐汤灭夏者)创造此法,当是假借汤有七年之旱的传说而托名的。②汉代的亩法是6尺为步,240方步为1亩,1亩有8640方尺。这里用作区田的亩法是长18丈,阔4.8丈,则180尺×48尺也是8640方尺。亩积不变,亩形不同,是为了便于这种区田法的布置而规划的。③丈,原作尺,讲不通。据开区数字核算,应作丈。④以上三个壤字,各本均作穰,于区田精神不合,是壤字的形近之误。⑤一行,各本均作一沟,误,据数字核算,应作一行。⑥各本均作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据总株数核算,四万五千是九万三千之误。⑦一行,各本均作一沟,误。因为大豆株距一尺二寸,那么10.5尺长的町,每行刚巧可容9株;每沟二行,一亩刚巧可种6480株。以上注释均参看万国鼎《汜胜之书辑释》。⑧《要术》引《汜书》内三条注文,刘仁之条肯定是贾氏加注,此条及下文酒势美酽条,当亦贾氏所注。⑨一亩常收百斛:下文又有二处提到。在二千年前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区种法还是溲种法,亩产提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夸大的。⑩古代制土分田,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由于土地有肥瘠的不同,有上农夫、中农夫、下农夫之分,见《孟子·万章下》、《礼记·王制》。岁食三十六石:一年吃三十六石。这是两个成年男女一年的所食,不是指一个人,也不是指一家。《汉书·食货志》: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就是一人一年食粟18石。所以这里36石,应是两人一年所食。下文二十六年,照算应是28年。各本都作用种六升,按三农区数和用种量核算,当是半升之误。刘仁之:字山静,洛阳人。后魏出帝(532~534在位)初任著作郎,中书令。后出任西兖州刺史。东魏武定二年(544)卒。见《魏书》卷81本传。西兖州:后魏孝昌三年(527)置,州治在今山东定陶。

【译文】《汜胜之书》中的区种法说:汤时有旱灾,伊尹就创造了区田法,教人民施肥下种,担水来浇庄稼。

区田法依靠肥料的力量,并不一定要用好田。就是在山上,大土阜上,城镇附近的高峻斜坡上、,以及土堆上,城墙上,都可以作成区田。

区田不再耕种旁边的土地,以便尽量发挥区内的地力。

凡种区田,不必先整地,就在荒地上开区种植。

用一亩地作标准来说:要使一亩地的面积长十八丈,阔四丈八尺。把十八丈横分作十五条町。町与町之间分为十四条道,让人可以通行,道宽一尺五寸。每町都是阔一丈零五寸,长四丈八尺。在每一町上,再随着町的长度,每隔一尺横向凿一条横沟,沟阔一尺,深也是一尺。把凿出来的松土堆积在沟里,沟与沟相隔也是一尺。曾经以一尺的沟地全用来堆积松土,还是堆不下,那就放宽到二尺的地来堆积松土。

种谷子或黍子,就种在沟里,沿着沟种两行。行离开沟边各二寸半。行与行相距五寸。株距也是五寸。一沟共种四十四株。一亩总共一万五千七百五十株。种谷子或黍子,要使种子上面有一寸厚的土覆盖着,不要超过一寸,也不可以少于一寸。

区种麦,行与行相距二寸,一行种五十二株。一亩合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麦种上面,覆土二寸。

区种大豆,株距一尺二寸,一行种九株。一亩合计六干四百八十株。〔思勰按〕:谷子一斗,有五万一千多粒。黍子比这个数目稍为少些。大豆一斗,一万五千多粒。

区种荏,株距三尺。

区种芝麻,株距一尺。

区种法,天旱时时常用水浇灌,一亩常常可以收到一百斛。

上农夫的区,每区六寸见方,六寸深,区与区的距离九寸。一亩地内作成三干七百区。一个工作日可以作成一千区。每区种粟二十粒;用一升好粪,与土相混合,〔作为基肥〕。一亩地用二升种子。到了秋天,每区可以收获三升粟,一亩可以收到一百斛。两个成年的男女劳动力,可以种十亩。十亩的总收获量是一千石。两个人一年吃三十六石,可以维持二十六年。

中农夫的区,每区九寸见方,六寸深,区与区的距离二尺。一亩地内作成一千零二十七区。共用种子一升。共收粟五十一石。一个工作日可以作成三百区。

下农夫的区,每区九寸见方,六寸深,区与区的距离三尺。一亩地内作成五百六十七区。共用种子半升。共收获二十八石。一个工作日可以作成二百区。〔思勰按〕:谚语说:一顷不一定比一亩好。就是说,多而恶不如少而精。西兖州刺史刘仁之,是老成有德行的人,告诉我说:从前我在洛阳的时候,在家宅田里划出七十方步的地,试种着区田,结果收到三十六石粟。这样,一亩地的收成,可以超过一百石了。地少的人家,正该仿效这种方法。

区里长了草,要连根拔掉。区间的草,用铲子铲掉,或者用锄头锄掉。苗长大了,不好拔草锄草的时候,就用弯钩镰刀贴着地面割掉。

汜胜之曰:验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择取减法,神农复加之①。

骨汁、粪汁溲种②:判马骨、牛、羊、猪、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取汁以渍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渍之五日,去附子。捣麋、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挠和之。候晏温,又溲曝,状如后稷法一,皆溲汁干乃止。若无骨,煮缲蛹汁和溲。如此则以区种之,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此言马、蚕,皆虫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缲蛹汁皆肥,使稼耐旱,终岁不失于获。

获不可不速,常以急疾为务。芒张叶黄,捷获之无疑。

获禾之法,熟过半断之。

【注释】①尹择、神农二句指什么,不详。或谓此法与上文的溲种法是相连的,尹择法就用上法,溲后即种;神农法除用上法外还要用此法再溲一次,然后下种。对再溲一次来说,神农法是加,尹择法是减。不知究竟怎样。存疑待考。②溲种,各本都作种种,不可解,下文正叙述溲种之法,该是溲种之误,因改正。③后稷法:大概当时有托名后稷的农业生产技术流传着。东汉王充(27~约97)《论衡·商虫篇》:神农、后稷藏种之方,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可见汉时有所谓后稷法流传着。

【译文】汜胜之说:试验结果,好田每亩可以收到十九石,中等田十三石,薄田十石。尹择采取减去的办法,神农采取增加的办法。

骨汁调成粪汁溲种的方法:把马、牛、羊、猪、麋、鹿的骨斫碎,一斗碎骨用三斗雪水,煮沸三次。拿〔漉去骨渣后的〕骨汁来浸渍附子,标准是一斗骨汁,浸入五个附子。浸五天后,漉去附子。把等量的麋屎、鹿屎、羊屎捣烂,加到骨汁里,搅透调和均匀。等候晴天温暖的时候,用这粪汁来溲种,溲后随即曝晒,像后稷法那样,都到溲汁干燥为止。如果没有骨,用缫丝煮蛹的汁来调粪溲种。经过这样处理的种子,用区种法种下,干旱时就浇水。这样,每亩可以收到一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法的产量。这是说,马和蚕都是虫类中领头的,加上附子,都能使庄稼不受虫害,骨汁和缫丝蛹汁都是肥的,能使庄稼耐旱,所以每年收获时不会没有好收成。

收获不可以不迅速,经常要抓紧时间,务必要快。谷子的芒张开了,叶子发黄了,便赶快收割,不可迟疑。

收获谷子的方法,只要成熟的超过一半,就收割。

《孝经援神契》曰①:黄白土宜禾。

《说文》曰:禾,嘉谷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②。崔寔曰③:二月、三月,可种植禾。美田欲稠,薄田欲稀④。

【注释】①《孝经援神契》:《隋书·经籍志一》著录《孝经援神契》七卷,三国魏宋均注,是《孝经纬》的一种。自隋炀帝焚毁谶纬书后,其书早佚。②与今本《说文》有个别字差异,不碍原义。③《要术》凡引崔定日而不指明书名者,皆崔定《四民月令》文。④谷子,我国以单秆品种为多,依靠主茎成穗。所以,在肥地要播得密些,使单株增多,充分利用地力,以增加产量;但在瘦地要稀些,免得密了营养不够,后劲接不上,生长不好,影响产量。

【译文】《孝经援神契》说:黄白色的土宜于种禾。

《说文》说:禾是好谷。在二月萌生,到八月成熟,得到了中和之气,所以叫做禾。禾属木,所以在木旺的月份萌生,在金旺的月份死亡。

崔寔说:二月、三月,可以种早谷子。肥田要播得密些,瘦田要播得稀些。

《汜胜之书》曰:稙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①,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

《汜胜之书》曰: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

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又可酿作酒。酒势美酽,尤逾黍秫。魏武使典农种之②,顷收二干斛,斛得米三四斗。大俭可磨食之。若值丰年,可以饭牛、马、猪、羊。

虫食桃者粟贵。

杨泉《物理论》曰③:种作日稼,稼犹种也;收敛日穑,穑犹收也:古今之言云尔。稼,农之本;穑,农之末。本轻而末重,前缓而后急。稼欲熟,收欲速。此良农之务也。

【注释】①霜只是霜冻时存在于物体表面的附着物,伤害作物的是霜冻。凌晨刮霜时先已受了霜冻,刮之不但无益,还会造成大量的机械伤口,而且夏至后九十天已至秋分,早谷子即将收割,刮穗会造成很大损失。要避霜害,应该采用熏烟、灌水等措施。露水本身对作物亦无害。《汜书》此法是不足取的。②典农:主管屯田的官,包括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魏武帝曹操(155~220)分置于实行屯田的地区,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职权都相当于太守。③《御览》卷八二四穑引杨泉《物理论》多稼欲少,穑欲多句,则指少种多收,提高单产。

【译文】《汜胜之书》说:早谷子,过了夏至以后八十到九十天,时常要在半夜里留心伺候,如果有霜或者白露下来,便在快天明时,叫两个人拿着一条长索,两人相对各拿着一端,在谷苗上面平刮过,刮去霜或露水,到太阳出来才停止。这样,可以使五谷庄稼不受霜露的伤害。

《汜胜之书》说:稗,既然能忍受水潦和干旱,种下去就没有不成熟的年岁,而且特别繁殖茂盛,在杂草多的地里,也容易生长。好田一亩可以收到二三十斛。应该种它来防备荒年。

稗的子实里面有米,成熟时把米捣出来,炊成饭来吃,不比粱米差。又可以酿成酒。〔思勰按〕:酒的性质,美而且醇酉农,超过黍酒、秫酒。魏武帝使典农官种稗,一顷地收到二干斛,一斛可以舂得三四斗米。荒年可以磨来做饭吃。遇着丰年,可以饲养牛、马、猪、羊。

虫吃桃子的年份,粟的价钱贵。

杨泉《物理论》说:耕种叫做稼,稼就是种;收敛叫做穑,穑就是收:古代和现在的语言,是这样说的。稼,是农事的基本;穑,是农事的成果。〔到最后,〕基本为轻而成果为重,前面是缓而后面是急。所以,稼,要求熟;收,要求快。这就是善于经营农事的人务必做到的。

《汉书·食货志》曰: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师古曰①:岁月有宜,及水旱之利也②。五种即五谷,谓黍、稷、麻、麦、豆也③。

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五谷之田,不宜树果。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非直妨耕种,损禾苗,抑亦情夫之所休息,竖子之所嬉游。故齐桓公问于管子曰④:饥寒,室屋漏而不治,垣墙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公令谓左右伯⑤:沐涂树之枝。朞年,民被布帛,治屋,筑垣墙。公问:此何故?管子对曰:齐,夷莱之国也⑥。一树而百乘息其下,以其不捎也。众鸟居其上,丁壮者胡丸操弹居其下,终日不归。父老柑枝而论,终日不去。今吾沐涂树之枝,日方中,无尺荫,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产,丁壮归而有业⑦。

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师古曰:力谓勤作之也。如寇盗之至,谓促遽之甚,恐为风雨所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