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294300000007

第7章 第二讲 好成绩从开发大脑开始(1)

学习就像从北京到青藏高原的长途旅行,其中会越高山,跨河流,走盆地,最后到达青藏高原。而大脑就像载人去西藏的那辆汽车。要让孩子顺利到达青藏高原,就要给他的这辆车加足马力,开发出它的无限潜能。

为什么孩子以为对的答案往往是错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孩子怎么会真假不分?

适宜孩子

上课无精打采的孩子

学习问题

课堂上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听课效率很低。

经典案例

小强在课堂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形,乍听到老师提出某个问题,自己不加思考就能说出答案,自我感觉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许多孩子对于小强的这种经历或许也不陌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怎么才能避免呢?

心理咨询

在课堂上,由于老师单调的、滔滔不绝的讲解,或者由于疲乏劳累,而同学们又不善于调控自己的精神状态,或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当老师要求大家实施某项行动或提出某个问题要求大家回答时,孩子则处于某种神志恍惚的状态,不能对老师的讲解、提问、指令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思考,只是囫囵吞枣、模糊作答、盲目行动,他的思维能力、辨别力处于低能状态。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催眠效应”。

孩子在急于得到解答时,会倾向于接受一个“听起来不错”而没有经过充分考虑或检验的假设,即被那种似乎让他们“大脑睡觉”的第一答案迷惑而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也就是说,孩子大脑中形成的那些似乎正确且容易得到的答案,此时产生了安全和镇静作用,它可以用来解释“自以为正确而结果恰恰相反”的原因之所在。

指导计划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1)让孩子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做到劳逸结合,使自己始终处于热情的、饱满的、健康的精神状态。

(2)让孩子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地、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的角色。

(3)让孩子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大脑机器保持平稳运转的工作状态,克服思想上的惰性。

(4)让孩子养成善于钻研、深思熟虑的学习思考习惯,防止一知半解、模糊应对等不良倾向。

假如孩子做到了以上几条,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思维惰性对自己学习的影响了。

亲子互动

巧娶文成公主

试给孩子这样一个小题目,看他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

公元634年始,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两次派机智善辩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太宗求亲。禄东赞在长安求亲时,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几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哪国和亲。

第一道题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第二道题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

唐太宗又命拿出一百根上下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

最终,聪明的禄东赞破解了这些难题,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的文成公主。

如果你是禄东赞,怎样解决这几道难题呢?

最佳做法:第一道题: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道题:禄东赞将木棒放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通过这个互动题目,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发散思维,不受以往的经验所困,有效消减思维惰性。

孩子背过概念还是不会做题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说的就是这种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变通。

适宜孩子

“死读书”的孩子

学习问题

书本上的概念学得很好,一到考试就是不会解题,所以考试中每次成绩都不好。

经典案例

青青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数学学习中面临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别的同学都能找到解答的途径,而她虽然将概念和例题看得滚瓜烂熟,却总是一筹莫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心理咨询

许多孩子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特别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的学习中。遇到题不会做,老师让看概念,可自己把概念看了又看,到做题时还是找不到突破口。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一种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已习得的知识造成对当前学习活动的倾向性,它使孩子比较固定地去解题。

指导计划

怎样在学习中防止思维定式对孩子的影响呢?

1.要让孩子善于弃旧图新、独辟蹊径。当被问题“卡住”思路时,要学会脑筋“急转弯”,考虑采用新方法,甚至走“捷径”,实在不行,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求教,请他们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点拨,尽可能快地消除思维定式。否则,只是套用概念,一遍又一遍,非但找不到突破口,只会自己被概念困住,打不开思路。

2.要让孩子学会解除思维定式的方法。如发生思维定式,可暂且将该问题搁置一边,改做其他事情,待到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往往“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孩子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孩子比较多的是求同思维,课堂上从众、趋同,这是常见的现象,明明是自己对了甚至是学有创见,却仍然免不了“随大溜”,人云亦云。因此,必须加强孩子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遇到问题要善于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以求得多种解决途径。

亲子互动

九点连线

下图中画有9个点,让孩子开动脑筋,做下面的智力题。只用4条相接的直线(一笔),将这9个点连接起来。

如果将9个点增加到16个点,用6条直线(一笔)将这16个点连接起来,又怎么连呢?

答案:如图。9个点:很多人没有得出答案的原因是因为把这九个点看做是一个正方形了,并在局限中进行各种努力,而一直没有顾及中间这一点。

16个点:

从这个训练当中,可以领悟到: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孩子学习新事物,所以,孩子应当摆脱自己或别人为我们设下的思想上的束缚。当遇到困难时,应让孩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

为何孩子会被简单的题绊住脚

题海战术让孩子做尽了各种题型,在题海中经历大风大浪的孩子为什么会被一些简单题目阻挡住呢?

适宜孩子

经常被简单题难住的孩子

学习问题

经常被简单的题目绊住脚,在考试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经典案例

星期天,阿龙在家做作业,有一道立体几何他花了两小时也没有做出来。第二天到学校去问同桌,同桌用指甲在他画的草图上画了一条辅助线,阿龙当即恍然大悟,顺利地解出了这道题目。

心理咨询

为什么这种“一点就通”的现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频频发生,孩子学习中的这层窗户纸又是什么呢?这还是涉及思维定式的问题。

类似的学习经验,无论在立体几何学科中还是在其他学科中,也无论是学得好的同学还是学得差的同学,相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会。

解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维过程。每个孩子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思维品质、知识水平、解题时的心境、状态等各不相同,思维的角度、思维发散的方向、思维的广阔与灵活程度也就不同。这些不同因素的特定组合,就构成每个孩子各不相同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定式。在解题的时候,这种思维定式往往使孩子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题目,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呆板性,不善于转换思路和“迷途知返”。所以,当看到孩子为一道很简单的题苦恼半天时,不妨让他先放下手中的题,中断正在进行的思维,转换一下思路,回来再分析。他自己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

指导计划

如何杜绝孩子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式呢?

1.让孩子平时接触尽可能多的题型。加强知识理解的深刻性。

2.做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孩子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训练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式、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做完一道题目,可以让孩子自己改题目。如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亲子互动

大吃一惊

英国牛津大学的考试以严格著称。许多考生初试时就败下阵来,而余下的考生能否通过复试,则要看他们临场应变的能力。复试的方式是面试,有人统计过,牛津大学面试的通过率不到50%。

某考生进入考场,见主考老师手中拿着一份《泰晤士报》。主考老师给的试题是:“设法让我大吃一惊。”

问孩子,如果他是这位考生,他该怎么做?

最佳结果:考生听完题目,一把将主考老师手中的《泰晤士报》抢了过来,用打火机将其点燃后烧掉。这个“回答”果然令主考老师大吃一惊。这位考生就这样通过了面试。

互动分析:你的孩子的回答又是什么呢?无论他的回答是什么,孩子都能通过这个互动游戏得出下面的结论:生活中命运的不同是因为思维方式和反应速度的不同。当人为一个问题而冥思苦想时,不妨跳出来,从全新的角度找到突破口。

回答问题时孩子“卡壳”怎么办

站起来一切恍如隔日,什么也记不起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羞愧不已,只能从心里说:“老师,我本来知道答案的。”

适宜孩子

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的孩子

学习问题

明明知道答案,可被老师提问后站起来却不知如何作答,时间一长,怀疑自己的大脑,也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