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星英雄”李顺达传
3021400000012

第12章 组织起来的带头人(5)

张运科说:“近来顾不上,身子难受。我保证,肯定要开,不误下种。”这是区上干部预料中的回答,区干部又说:“那是多少亩?你先报个数,秋后要按照统一累进税计征公粮支援前线。”张运科拍了一下额头,立即反悔说:“我这个身子也不太硬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耽误了影响支前……那就让给别人吧。”“你不是已垒了标志吗?”“我把它搬掉。明天就搬掉。”互助组的人听到这事,高兴得咧开嘴笑了,大伙又扛起镢头上了那道坡。

顺达从河南挑回粮食分给缺粮户,解了断顿之虞。他知道区上的领导就是水平高,人家不急不火,把事情办得那么妥帖,自己该好好向他们学习呀!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六户人家开了近四十亩荒坡,还在地里刨出了树根柴禾五万多斤,熏下草皮杂肥九千多担。柴堆肥堆,像座座小山一样。互助组根据组员的体力强弱和农活轻重分配劳动,男女都有适当的活计,孩子们也有了分工,放学回来打猪草,喂牛羊,有的照料弟妹。日子越过越兴旺。

共产党领导的各个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民主、思想最革命的地区,人心向上,积极进取,虽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新鲜事物依然传布很快。李顺达互助组的名声,由人们口耳相传,不胫而走,招来不少三五成群的农民参观,他们为的是学习与取经,李顺达都满腔热情接待,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远道而来的还留他们在家吃饭、住宿,像个小小的客店。参观的农民回去后都成立了互助组。区上县上的干部常来西沟调查研究,帮助总结经验。李顺达互助组本身,也由原来的六户人家发展到十六户、二十八户,由西沟发展到沙底栈,已超越村界了。不过他们就住在西沟的这一条沟里,相距并不远。

1944年3月中共平顺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为期十天的劳模大会。在这个开天辟地的首届劳模会上李顺达介绍了成立互助组、发展生产的经验。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向李顺达学习,开展大生产运动。

各地向李顺达互助组学习

母子英雄

那时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农民劳动十分艰苦,加上学习文化、比武训练、支援前线的多种任务,互助组发挥了明显的优势。在全县推广后,各互助组展开了生产竞赛。区上分配给李顺达互助组三十亩开荒任务,他们一鼓作气开了荒坡一百二十亩。在新荒地上种的菜和粮食都获得了丰收。秋分收黍子,寒露割谷子,七月开始摘南瓜,八月份刨回了山药蛋。

光山药蛋每户将近一万斤。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互助组的组员家家户户添置生产工具,共买回了五头大牲口,还有犁、耧、耙等几十件农具,西沟村出现了热热闹闹的生产形势,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景象。收罢秋,按老习惯,冬闲的季节来临了,可李顺达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人们看到李顺达额头上的三道思考纹又皱在了一起,都猜想顺达又有了心事。

李顺达的确有了心事。几天前,县里来了个工作干部,他在山上山下、这山那山转了大半晌,还到几户组员家串门,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李顺达,都不住口地称赞:“好哇,互助组办得真个好!”临走时,李顺达送他到村口上,他指着一个身穿破衣衫、在村口上玩的小女孩说:“顺达,在你们西沟,什么时候不再穿这种破烂衣裳呢?”问题提得好,顺达想,闹饥荒问题解决了,穿衣问题就该摆到桌面上。他仔细掂量了互助组二十八户人家,穿的全是破破烂烂,几乎没有不打补丁的囫囵衣服。不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就体现不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顺达把自己的想法对县上来的干部讲了,干部同志李顺达组织全村妇女参加副业劳动说:“提高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关系到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我提这个问题,也有鞭打快牛的意思。”李顺达憨厚地说:“做人民的牛光荣啊。为人民耕地拉车,本该奋起蹄子紧跑,不用上级用鞭子吆喝。”干部同志哈哈大笑,两人握手告别。

李顺达回到家,又把自己的想法对娘说了。做娘的最了解自家儿子,郭玉芝了解顺达的意思,又体谅顺达的难处,只说:“你让娘想想。”郭玉芝是个纺织能手,在周围这一带小有名气。她在心里筹划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村里的妇女们纺线织布。与此同时,又传来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为了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区里开展了互助纺织运动。平顺这一带的妇女,多数不会纺花织布。没有技术,没有纺车织布机,还没有买棉花的钱,郭玉芝把自己翻来覆去想过的这几个问题告诉了顺达。

顺达对娘说:“这些事要靠大家来解决,你只管手把手地教会妇女们纺花织布就行。”郭玉芝点点头,李顺达心里踏实了。

李顺达到了宋金山家。金山知道顺达串门一定是有要紧事。就直打直地问他:“有什么事啊?”“金山哥,开展纺织运动,咱们首先得有棉花呀……”“可不是,得筹钱买棉花。昨天我和周则商量过,想上山刨药材去。山里有党参、黄芩、柴胡、大黄、桔梗,多哩!卖了就能买棉花!”顺达高兴了:“这个办法不赖!金山哥,你负责组织劳力上山刨药材。我呢,负责做纺车、织布机。”金山说:“刨药材的活儿,等一会再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纺车、织布机没木料啊!”顺达说:“我会想办法。刨药材还有什么问题?”“咱们不认得药材苗。牛老叔过去刨过药材,但他怕别人抢他的财源,恐怕不会教人识别药材。他那个自以为是的榆木疙瘩脑袋瓜子,我和周则是对付不了的。他只信服你,你去做做工作才行。”李顺达来到牛老叔家。牛老叔如今也是互助组组员,他满面堆笑欢迎。

李顺达说:“咱们今年是丰收了,可是组员家有的买牲口、有的置农具,恐怕没有多少粮食、山药蛋可卖了,现在要开展纺织运动,买棉花需要不少钱。”牛老叔不愧是西沟的一个机灵人,一听就明白。他说:“你想叫组员们上山刨药材吧?这事交给我。我领他们上山,教他们认药苗刨药材,这里头也有学问哩。咱这一带山上药材品种不少,可是哪个品种数量都不多。党参最卖钱,数量更少。为打日本鬼子添把力,添不上斤就添两吧。”牛老叔那榆木脑袋豁然开朗,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成了一个合格的互助组组员。李顺达听后大喜。

李顺达回到家里,提了把锯子,叫上桂兰上了窑顶。那里有几颗杨树,是顺达逃荒到西沟那年,他和娘亲手栽下的,现在也有碗口粗了。他和桂兰用锯子把树锯倒,请来了木工师傅。开始制作纺车、织布机。

郭玉芝比谁都忙,挨门逐户去动员妇女们:“金山他娘,跟我纺花去。不能叫咱互助组的汉们、娃们再穿破衣裳!”“仁巧,不会不要紧,俺手把手地把你教会!”“谁说半路出来就学不会纺花?俺活了五十几才学革命哩!”经过郭玉芝的热情动员,二十八户人家的妇女,能参加的都报名了。由于居住分散,三五天又学不成,一家一家的上门教要教到哪年哪郭玉芝教妇女们纺花织布月?形势可不等人啊。

于是,郭玉芝和顺达商量,决定成立纺织训练班。地点在圈羊的窑洞里。郭玉芝和儿媳吕桂兰把羊窑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在地上铺上厚厚的一层谷草,再把上面盖上炕席,软软地坐在上面,羊圈就成了课堂。

郭玉芝从撕棉花、搓棉条,到右手摇纺车,左手捏棉条纺线,一项一项,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起初,只有他家的一架纺车,她边做边讲,大家围住她边听边看。她每讲一遍,让大家一个一个地学做一遍,她又从手指动作到坐姿,一遍一遍地指点讲解。窑洞里还不时发出一阵一阵的笑声了。妇女在一起笑声多,何况日子越过越开心呢!李顺达忙着做纺车、织布机,两个会木匠活的组员也主动参加制作纺车、织布机,提供给妇女们使用。

县里区里来了干部,郭玉芝不放过机会,请进窑洞里,让他(她)们给纺织训练班的学员们上一堂政治文化课。三个月的纺织训练班结束了,纺车、织布机做成了。李顺达又提上口袋,扛上扁担下了河南。用卖掉药材的钱,到河南给互助组的妇女买纺花织布用的棉花。

虽说纺织训练班结束了,纺花织布在李顺达互助组普及了,可是邻近村有不少妇女还没有学会纺花织布。顺达娘说:“谁不会,给西沟捎个信,俺上门去教。”于是,这位老大娘三天两头的,不是去南赛,就是沙底栈。有时到了池底、古罗。随请随到,甚至不请自到。你说手笨吗?郭玉芝把住手教;你说脚呆吗?郭玉芝按住脚教。在郭玉芝的耐心教导下,西沟一带的互助纺织运动开展起来了。寒冷的冬季热火朝天,纺的纺、织的织、染的染。不多些日子,大人小孩都换上了新衣裳。有的还做了新被褥。区里举办了纺线比赛。郭玉芝不仅纺的多、纺的好,还培养了一大批纺织人才,被评为纺织英雄。她是西沟的第一任妇救会主任,积极组织妇女为前线的八路军做军鞋;她是位了不起的母亲,与顺达并称为母子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