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后,由于客家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客家问题首次为世人注目。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两个族群是学界研究比较热门的:一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二是中国汉民族南迁形成的支系客家人。
《美国国际百科全书》说:“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一。”1911年纽约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客家人有独特的方言……是一个很勤劳的群体……他们非常聪明,许多著名学者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也是客家人。”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说:“客家人源自中原,在不断辗转迁移过程中,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创造了光辉璀璨的客家文化,涌现出了众多优秀杰出人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客家人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顽强的生命力和显著的创造力。他们在艰苦漫长的生活考验和生死斗争中,形成了刻苦耐劳、团结互助、崇文重教、注重家庭、睦邻友好、慎终追远、爱国爱乡的优秀传统,并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下,历经磨难,凝成了以开拓进取、四海为家、崇尚正义、不畏强暴、敢于担当、民族至上等为特征的客家精神。正是这种崇高精神,激励和鼓舞他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及世界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海内外不少客家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为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得到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客家人的足迹遍及全世界,据国内外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一亿两千万客家人。由于历史原因,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备尝艰辛和苦难,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扎根我国南方贫瘠山区,其中部分人离乡背井,漂洋过海,终生打拼。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发扬了固有的爱国爱乡精神和勤劳本色,积极投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建设事业,有力地促进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不乏客属贤达和科技、经济界精英,成为所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科技界的领导人。
客家人历经千年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促进我国和世界的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客家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精华部分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祈望,体现了养德明志、积极向上的精神,显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0年春节期间参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时,称赞它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客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典型、样板,或曰范式,是中国人民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保护、弘扬和创新客家文化,是客家之所急需,中国之所急需,世界之所急需。”
自两宋以来,一些文人、官吏出于猎奇心理,对客家地区的方言、习俗等作过一些记载,后各地方史均有收录。最早研究客家的论著是清中叶徐旭曾的《丰湖杂记》,后有黄钊、黄遵宪、章太炎、顾颉刚、罗常培、罗香林等学者的专著50余部。1980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客家研究室首先成立,接着,为数甚多的客家研究所、研究会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钟文典、刘佐泉、罗勇、谢重光、饶任坤、冯秀珍等百余位内地学者,加上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美、英、法、日、东盟等国研究者的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客家的源流、方言、教育、妇女、习俗、物产、民间文艺、宗教信仰、名人志士等进行了多维研究,硕果累累。但对广西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和谐稳定相互作用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而广西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相互作用又是极其明显的。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客家人口约有700万,遍及全广西的14个地级市以及100多个县区。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边疆省区,各民族相处融洽,社会发展稳定,成为中国西部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维护社会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广西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有什么主要经验?应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有的民族关系?徐天河同志的探索有一定的发现和启示。
客家先民自秦汉以来,由于征戍屯边、充军流放、逃避战乱、易地为官和流徙谋生等原因,从中原一带逐步南迁到闽粤赣桂地区开业定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客家问题虽然颇受世人的关注和重视,但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客家最主要聚集区——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对客家源流、方言、习俗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而对深层次的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指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应不限于对过去的文献、历史的考证,文物的留存,风土文化的记录,应该研究如何使之内化,变为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须臾不能去的内在。”徐天河同志将全书分十八章,其中五个方面的探索颇有价值。
一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思维。人是社会变化的主体,人心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心情愉悦又是人心稳定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和谐的目标。只有上下双方自觉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长久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广西客家文化强调社会转型的平稳实现不是通过暴力的强制手段或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而是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润滑磨合、共同发展生产力、确立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及建立公信的社会秩序来完成。
二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先选择。没有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精神文明,更不用说什么社会稳定、和谐。客家人充分认识到:人生的种种苦难,莫大于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贫乏,因此他们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凝聚了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等优秀传统,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共同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三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基石。汉族社会是十分注重等级的,汉民族支系客家人虽然也讲究等级,但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过程中特别强调上下双方自觉的良性互动,即客家文化所倡导的“尊重彼此、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探讨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石的联系,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内在源泉。
徐天河同志的研究思路可以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
四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多维关系的一个交叉点。家庭是人们安居乐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摇篮,也是消除各种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首道防线,因而社会的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和谐与否。客家社会和谐的良性发展是与客家家庭的良性发展密不可分的。所谓和谐家庭,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的系统和谐。它以家庭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五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秩序保障。宗法制度对客家宗族起了团结凝聚的作用,家规族训是客家宝贵的伦理和法律文化遗产,两者相互作用维系了客家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客家宗法制度为着眼点,以客家族谱的家规族训为着重点,梳理客家宗法制度的形成与特点,解读客家家法、族规所具有的民间法律效力,以及如何通过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公平的纠纷处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实现客家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及作用,探析其对和谐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和影响。
从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揭示汉民族文化根深叶茂、支脉纵横的博大气派的同时,重点研究汉民族支系客家文化在广西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过程中,特别强调双方自觉的良性互动,较之前贤多是单方进行“如何使社会稳定”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社会冲突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冲突,本书能离弃表象直插影响稳定和谐的内核,有现实的针对性。学界对转型期的社会如何稳定和谐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多是从居高临下的权力介入等强制手段或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视角来进行,而从相互尊重、平等互动、共同认可的价值永恒的文化视角切入解读,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书拓展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稳定和谐研究领域的空间。
当然,书中若能有效地梳理历史上的客家名人有关“和谐”社会建构的言行,就更能丰富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层次性和历史纵深感的认识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传统社会已经解体,比如在民居建筑方面,传统的土楼、围屋已不再是21世纪客家人主要的居住方式。然而,客家人在漫长的生活中,在长期宗法制度下凝结的爱国爱乡、睦邻好客、坚毅刚强、刻苦耐劳、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等优秀传统却在新的居住地薪火相传,绵延不息,在世界舞台上也将继续发扬光大。
当前,我国社会秩序总体是稳定的,而这种稳定往往具有“刚性”作用。作为更好的辅助选择,若能借鉴客家安定社会秩序的方法,培养由血缘关系中形成的亲亲尊尊、敬老爱幼、团结凝聚、爱家爱乡的感情,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就可能较好地通过法治实现与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和谐。
概言之,本书鲜明地提出了“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论题,是客家文化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诚望学界予以重视,加强研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2011年10月16日
于广西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