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3048900000011

第11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石(1)

自秦汉以来由于逃避战乱、征戍屯边、充军流放、易地为官和流徙谋生等原因,客家先民从中原一带逐步南迁到闽粤赣桂地区开业定居。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客家问题虽然颇受世人的关注和重视,但对客家源流、方言、习俗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客家最主要聚集区——粤闽赣三省交界处,而对深层次的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和谐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指出:“保护、弘扬和创新客家文化,是客家之所急需,中国之所急需,世界之所急需……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应不限于对过去的文献、历史的考证、文物的留存、风土文化的记录,应该研究研究如何使之内化,变为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须臾不能去的内在”。“广西有客家人700万人,遍及全广西的14个地级市以及100多个县区。”广西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边疆省区,各民族相处融洽,社会发展稳定,成为中国西部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维护社会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这与客家社会普遍存在的“尊重彼此、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尊重彼此

尊重彼此就是彼此间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兴趣爱好等。

翻阅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尊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礼记》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大儒荀子也强调:仁者必敬人。深谙儒家文化精髓的汉族支系——客家人,千年万里的苦难史、迁徙史、发展史,靠的就是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人他族,最终赢得他人他族的认可和尊重,建立起族群之间的和谐大家庭小社会,并得以生生不息地发展。

(一)互尊人格

客家先民在南迁的历程中,经受了无比的艰辛、战乱、伤病、天灾、饥饿等考验,仍保持从中原地区带来的文化元素,又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大量吸收新居地的养分。就儒家学说而言,其核心思想是“仁”,所谓“二人为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克己”、“爱人”。孙隆基先生认为,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是“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中国人的“礼让”其实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

乾隆年间迁入广西柳州市马平县(今柳江县)基隆村的广东兴宁人刘弼一说:他刚迁入时,当地人非常排斥他,不但不卖地给他,还常来偷窃,为难他,想让他自动搬走。刘弼一没有耕地,但他自强不息,始终“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靠饲养鸡鸭开基立业,同时努力与当地居民沟通、协调,最终让当地人了解其忠厚善良,得到当地居民的信任,接纳了他,最后他过上了比较安定康乐的生活。另一位广东兴宁人刘胜章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迁入马平,当时土著乡邻相约对他不租不借不卖田地,也禁止他开荒种地。刘胜章遂以养鸡、打铁并为乡邻修理或打造农具为业,同时不计得失在家门前设置茶缸,免费为路人提供茶水。他的善良忠厚最后得到了乡邻们的信任和尊重。他们由被排斥到被接纳,由不被理解到被信任,最后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这就是客家人以尊重换来的尊重,这曲折复杂的过程,无不透视客家文化的理性精神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仅仅是为了田地、为了生存而尊重别人,还不足以体现客家人的“尊重彼此”的普遍价值观。广西博白县客家凤山镇罗更城黄氏的祖先迁入后,始终与人为善,真诚不欺,赢得当地人的敬重的故事,是客家人尊重人、理解人的精神价值的又一真实写照。黄维(曾任博白县副县长)之曾祖时代,某年除夕前夜,邻村一贫苦人,因无钱买肉过年,半夜潜入黄宅欲盗其鹅,被曾祖发现。

曾祖知其不是惯偷,既未驱赶他,亦未训斥他,见贼慌逃在梁上反而说:“不要慌,慢慢下来!”并拿来梯子,以免他跌落受伤。之后,曾祖又亲自捉来一只肥鹅,让其拿回去过年。临走时又问:“你家有姜和粉条吗?”随即让家人取来给他,并嘱咐:“以后若有什么缺失,可直接来取好了!”别人来偷盗,黄维的先祖不但不把他当贼,还把他当客人以礼相待,让人十分感动。因此,黄维的祖先赢得了大家的敬重,这体现了客家人善于换位思考的宽广胸襟与尊重人、理解人的精神境界。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芳林村客家人对中原古文明的传承也是很到位的。他们热情好客,尊敬有礼,倘有贵宾登门,殷富之家将以丰盛酒席盛情款待。即使是贫穷人家,他们宁可自己勒紧腰带,节衣缩食过日,也要倾其所有好好招待客人。在一些偏僻的山村,还有家族,邻里共同招待客人的情况。倘若突然来了客人,主家正在为一时无法置办食品而发愁时,家族邻里闻之,或主动送来贮藏已久的香菇、竹笋干、银耳等,或送来平时自家舍不得吃的鱿鱼干、墨鱼干等海味,更有甚者倾其所有,还有的亲自烹饪拿手好菜送来。有物的出物,无物的出力,这真是一幅敬重他人,热情有礼的温馨景象啊!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2011年1月26日来宾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暨春季人才招聘会上,笔者有幸看到来宾高级中学以及来宾第六中学的老师,冒着细雨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忙碌到下午6点,连快餐都顾不上吃。他们十分体谅和理解应聘者着急和渴望的心情,本着人人有机会报名的原则,自己不怕辛苦不怕劳累,一直接收纷纷投来的简历,还不忘安慰后面排着长队的同学不要着急,说人人都有机会面试。待把所有的简历都接收完了,他们才进行简历筛选工作,然后又进行现场面试。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充分尊重每一个应聘者的态度,让人感佩。后来从其他渠道得知这两所学校的招聘工作人员中很多是客家人,他们都住在来宾市兴宾区。

可见,不断传承的客家文化使客家人做事认真负责,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客家人尊重彼此的一贯作风。

(二)互尊习俗

有客谚:“进屋要问人,入庙要拜神。”这并不是简单的要获得神灵的保佑,而是在尊重对方时连同其信仰的神灵一并尊重。来自中原人文荟萃的客家人梳理出人际交往的一条规律:越是对对方所爱或所崇拜的事物表示真诚的欣赏和喜爱,就越容易产生共鸣,获得对方的接纳和认可。神灵崇拜是各族群最为神圣的信仰世界,客家族群不仅尊重他族的信仰,并且真诚地“进庙拜神”,甚至在原住居民自愿离开之后,仍然敬奉不辍,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族际交往法则。

在广西博白县客家社区,原为瑶族先民百越的居住地,有许多称为“盘古”的社坛。盘古是瑶族同胞的始祖大王,但庙的建筑却是客家人的一排三间,内墙画有一神龙。庙里供奉的有盘古大王,有观音、八仙等32位神像。在原居民自愿迁离该地之后,博白客家人仍不改其名,不变其俗,四时依礼祭祀,至今仍不断——无怪乎客家族群容易得到原住居民的接纳。

客家人常说:“入山随曲,入乡随俗”,“出门认路,入乡问俗”。参与他族习俗是尊重原住居民的重要方式,作为外来人的客家族群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漂亮。他们延用当地人的特色饮食,参与他们的节庆活动,如祭盘王、抢花炮、歌节等。其中一些习俗后来成为客家民俗的有机部分,如丧葬习俗中的二次葬(北方汉人忌“挖祖坟”)和买水浴尸习俗等。客家族群还善于利用当地习俗积极改善与当地人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的四月社习俗。该镇的原住民是壮族,在客家人未迁来之前,当地壮族有四月做社敬虫王,祈求社王和虫王驱虫杀虫保丰收的习俗,从四月初三到十二,各村屯依次做社敬虫王。每至其日,做社的村屯必热情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吃社”。即使与主人根本不认识,只要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主人同样热情接待。客家人迁入之后迎合这一习俗,一方面积极前往当地村屯“吃社”,借以沟通感情;另一方面亦自己做社,并主动延请当地居民来吃社,甚至强行将过往的当地人拉入席中,共享美味与欢乐。客家人认为,“吃”能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

因此,他们较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很快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起来。

儒家始祖孔子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说话,这是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深谙儒家文化的客家人深知,尊重会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由尊重引来尊重。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陌生人见面,只要对方讲客家话,他们就会迅速反应:“自家人哩!”于是彼此间的陌生感马上化解,亲密感油然而生。客家人很善于将心比心,于是就有了客家俗谚:“到麻介山头唱麻介歌”,“同麻介人讲麻介话”,“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在与他族交往之时,客家人习惯给对方应有的尊重,这无疑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智慧,双方更容易交流、沟通。可见,敬人如敬己,立人如立己,达人如达己。有了相互尊重,才会有融合与发展,才会有遍布世界的客家人。

第二节 相互包容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的重要。要达到“人和”就得先学会“包容”,包容即宽容、容纳、容忍、忍让。只有懂得相互包容,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包容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冲突。辗转移居的客家人本着传统文化“和为贵”的原则,在为人、语言、习俗等方面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虽然有过矛盾冲突,但更多的是相互包容,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和谐发展。

(一)包容得道

包容是一种思想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和博大的胸襟,这是一份坦荡、一种气概,是赢得朋友的保证。有客谚:“和气生财,斗气生灾”;“唔怕困难多,最怕人不和”,“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不可结,朋友不怕多”,“人要广交,路要宽敞”,“忍气人留财,受气人得福”。客家先民在千年万里的迁徙过程中,经历了万般艰辛,最后在山区定居。

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和睦相处。与此同时,儒家文化精神也伴随着他们在新的地方扎根,并与客家精神文化融为一体。这对客家人善良、好客、包容的性格形成起了重大的影响,至今仍影响着客家人的为人处世哲学。

客家人十分讲究待人接物的礼节,如若有违,则曰:“早死爷哀(客语“娘”的意思)少教导。”又说:“入门就是客,待客要热情”,“人情要长,数目要短”,“人要长交,数要短算”。即是说不要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要看到长期友谊所带来的益处。相互交往时,要注意节制自己,“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多数客家人宁可吃亏忍让,也不与他人结仇。他们认为以和为贵,少结冤家,才能立足异地并多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走。客家大县——广西博白有句流行语“行为失措,尚可挽正。人际失和,百事无成”。强调了人和的必要性,强调要拥有博爱之心和博大胸襟的重要性。两个人在狭窄的路上相遇,客家人会主动让路,年轻人让老人,男士让女士,空手的让挑担的,挑担轻的让挑担重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偶尔在涉外交往过程中有争执和冲突,他们尽量息事宁人,避免永无休止的官司纠纷,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充分体现客家俗谚:“相打望人拖,官司望人和”,“忍得一口气,免受百日灾”的包容思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客家妇女。她们在家庭中不仅是半边天,而且几乎算得上是顶梁柱:上山砍柴、下地耕作、担水喂猪、洗衣做饭等,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不论在家里还是家外,男人能做的,她们基本能做,男人能受的一切苦和累,她们同样受得。客家妇女这种任劳任怨的精神,说白了就是在尊重理解男人的基础上忍让出来的。男人是一家的主心骨,肩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妻子,抚养儿女多重责任。客家妇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将心比心去体会做男人的不易,理解男人的压力,知道男人在外奋斗的艰辛,因此她们谅解男人在家不做家务的懒惰。她们无怨无悔地包下家里的一切劳作,尽己之能,出己之力,妥善处理好家庭琐事,竭尽全力为男人分担责任。日本人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评价:“日本女人以温柔顺从著称于世,而客家妇女亦毫不逊色。而且我们可以说,日本妇女之所以温柔顺从,是病态,因为她们的生活,须靠男子,不能不籍此求怜固宠;而客家妇女的温柔顺从是健康的,因为她们都能够生活,她们纯然是真挚的爱和传统的对于丈夫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