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3048900000005

第5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4)

安居乐业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恩格斯认为气候、食物、土壤、地形,这四大因素决定人类的性格与命运。客家人常说“地利人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出了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营造和谐家居环境的关键所在。为此广西客家人在围龙屋建筑的选址时,重视地形与座向。一般是地势高爽,坐北朝南,坐西朝东或坐西朝东南取向,且讲究依山临水,绿树成荫之处。客家社会认为这种建筑取向所追求的是山环水抱,背后有山做依靠能旺人,前面有水来环绕能旺财,屋向南偏东,以门取旺气。且房屋能以四周的山川形势、砂、水等天然气势为主,结合与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水土结构。在这样的山边生活,空气流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生产劳作。根据这些水土构成的天然的优美自然环境,采用合理的外部建造结构及其内部构造,以达到蓄气藏风得水的目的,从而引导人类与之产生和谐,有助于人的久远居住,使人们获得心理平和,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繁盛。客家人一旦在该地建造围屋,就会自发自愿地维护所依靠的那座山的自然生态不被破坏。客家社会认为,如果山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就是住宅的风水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是任何一个住宅主都不愿看到的。

因此,客家围屋没有挖山而建,而是依山而建,这样保持了自然的原来面貌,使之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在广西的许多客家居处,依山临水而建的围龙屋比比皆是,玉林朱砂垌客家围龙屋、博白卧龙岗陈氏围龙屋都是典型的代表。

围龙屋大门前一般都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和一块禾坪,屋后大致都有一片属于自家的竹林或果园式的风水林。客家民居建筑自古讲究阴阳结合,用阴阳的交互与融合来解释居住环境的完美和谐。因此围龙屋的空间布局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体现出阴阳结合、万物相生的审美建筑文化。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等作用。堪舆学把池塘称为阴,房屋称为阳,两者结合,阴阳交互相融。屋后的竹林或果园式的风水林,夏季可以遮阳,冬季可以避风。堪舆学认为树属阴,房屋属阳,“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因而客家人选择“相其阴阳”,“阴阳合和,风雨所会。”只有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这就不难理解客家人为何乐于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价值追求了。

值得一提的是,围龙屋的建筑材料一般选择砖木,讲究的人家为了夯筑出厚实的墙,会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等作黏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所有建造的围龙屋绝不会选择全木结构,因为客家人很爱惜树木,一些年份古远的树木甚至会被当地的客家人称作“伯公树”,当做神明来祭拜,在广西贺州市贺街镇的“桂花井”边的百年桂花树,至今一直香火鼎盛。

颠沛流离地迁徙使客家社会深刻体会到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是直接生活与生产的场所,土地所生长的一切都值得珍爱与保护。以典型的客家建筑广西陆川县谢鲁山庄为例,山庄依山而建,花果树木甚多,外貌似普通农宅,房舍皆用泥土烧制的砖瓦,有两道围墙、五座假山、六组房舍、七口池塘、八座凉亭,全部依照山势,因地设景,绝无挖山填坑之类的建筑,并巧妙地引了山上一股清泉终年流经山庄,自成天地。谢鲁山庄呈现的是鸟语花香绿树成林的自然生态景观,游人亲历其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风水林的自然景观

广西许多客家居住地仍保留着“风水林”。“风水林”是客家社会认为对人的平安长寿,多子多福,升官发财,逢凶化吉等作用的天然或人工林木。在经济、科学技术均比较发达的今天,这些风水林依然存在着,且仍备受主人的保护。其实客家所谓的“风水林”也是堪舆意识的产物。堪舆理论认为好的风水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树木繁密的“风水林”自然也成了好的堪舆景致。因此,“背山临水”的好屋址再加上风水林就完全符合了客家“屋场好,环境好,必家丁兴旺”的希冀。实际上,对风水林的保护也是客家人的一种自我保护。通过保护风水林来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护山的稳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山有水而无林木,犹如人之失却衣饰与毛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文景观才能和谐发展。风水林的最大功用和最深教益是人们能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达到平衡,达到天人和谐。由此可见,客家社会对风水林的保护,也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观的一种表现。

(三)旅游文化的良性发展

客家民居建筑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都希望对自己所在地域的历史有所了解,更愿意感同身受去体验、去感悟与触摸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作为客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民居建筑,凸显了广西客家先民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能予人以直观的感受。观赏客家民居,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因而能成为广西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客家民居这一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已被广西各地的文化部门紧紧抓住,以发掘客家文化为契机,把客家民居建筑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地方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工程。如贺州市莲塘镇仁冲村江氏客家围龙屋是广西客家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广西乃至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民居之一,目前已被开放作为广西观光旅游的景点。

2005年11月6日至7日,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及经贸洽谈会在贺州市举行,以客属恳亲大会和客家文化为纽带开放的广西贺州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据统计,2005年1—6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5.0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到2007年,贺州市年旅游接待人数差不多300万人次,贺州也因此成为广西旅游的一大亮点。贺州文化部门在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又积极引导当地客家群众将其重新修缮,开发为客家历史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来贺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较好地保护了文物,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以此来全方位推动广西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广西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还有玉林市的朱砂垌客家围龙屋、陆川县的谢鲁山庄等客家建筑均已开放为旅游景点。

这些建筑群都是客家文化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优秀作品,美化了地域生态环境,带动了广西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为广西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南宁市被世人称为“绿城”,有花园城市的盛誉,处处绿叶婆娑,满目青翠,槟榔、棕榈等亚热带风景树,遍植街头、公园、城里和城外,这些乔木的果实与菠萝、香蕉、荔枝、龙眼等南国佳果,给南宁带来了芳馨的四季。山、河、湖、溪、绿树鲜花与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景交相辉映,可谓“半城绿树半城楼”。然而数十年前的南宁曾在全国大中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名列倒数第三!南宁今日优美的市容市貌,可以说是始于1994年底新任南宁市市长的广西客家人的不懈努力。他一上任南宁市市长,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下了铁的决心“创三城”,即集全城之智,举全城之力,争创全国“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他本人亲任“创三城”项目的负责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努力,此后南宁逐渐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底南宁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他也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长”,洁净和文明之风在城街、在广大南宁市民的心头荡漾。南宁市成了广西乃至全国环境绿化的典范。2007年被“联合国人居奖”评审委员会全票授予“联合国人居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全国上下正努力探索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对广西客家社会略作梳理和探析,高兴地看到汉族支系——客家族群迁徙入桂,促进了广西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肯定客家文化平衡人的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功用。

相信客家文化的精粹“勤俭耐劳、诚信睦邻、崇文重教”将会继续推动广西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家文化孕育下的客家社会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坚守“义重于利”的道德操守,善于运用佛道精神调节心理平衡,会继续在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地区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广西客家的发展不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讲求自然相宜,和谐相处,尤其是客家社会普遍存在的“尊重彼此、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精神文化,必将在广西社会和谐发展的相互作用中继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与影响。

(本章2010年6月发广东河源“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