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
3052700000006

第6章 人类交际与跨文化交流(1)

我们这个国家容易犯民族优越感的毛病。在许多援外计划中,我们与当地国民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过于笨拙,往往坚持要求别人按我们的方式办事。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我们把外国人一概视为“欠成熟的美国人”。我们如此行事,大多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无知。然而在国际交往中,无知同样是一桩不轻的罪过。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人类交际的传播学研究

交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表达彼此情感的过程

根据《郎文当代英语辞典》的定义,交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表达彼此情感的过程。

交际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现实中无所不在的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运用符号和语言进行交际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

人类交际的主要特征

1.动态性。像一部动画,而非一幅静止的图画。

2.不可逆转性。说出的话就像泼出的水,收不回来了。

3.符号性。制造符号是人特有的能力,符号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可以是任何一个代表意义的语词、行为或物体等。当人们利用符号分享意义、交换思想时,主观性的符号差异和理解差异使得人们的交际活动既生动有趣,又极容易产生误解。

4.系统性。交际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总会处于一个系统之中,如交际发生的场景、时间长短、参与人数多少等。

5.自省性。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同时扮演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角色,既通过符号描述和思考周遭世界,也运用符号比照他者、反省自身;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评价,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不过有的文化中人更关注自己的交际表现,有的文化中人则在交际中更多地关注他人。

6.交互性。主要指交际中的每时每刻,所有参与者都在共同发挥作用,创造和保持意义,所有参与者都同时在发送和接收信息。

7.语境性。主要有三种语境:物理语境指实际发生交际的地点,如室内外、安静或吵闹、拥挤或空旷、公开或私下、冷热明暗等。社会语境指交际发生的不同社会场合,如婚礼、上课、观看比赛等。人际关系语境指交际中交际参与者所处的社会关系,如上下级、亲属、同事、生人等。

交际要建立共鸣

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不可思议的年代》中这样写道:

“交际要建立共鸣。不能理解的对象是不会产生共鸣的。目前,每件事都可能是即兴之作,坏事和好事都如此。……应该把公共权力定义为“能够共同行动的能力”。(乔舒亚·库珀·雷默,2010:142、75、240、224)

交际的传播学定义有两个学派:

说服派:传播与接收的过程。

共享派:范围越来越广的信息共享。

说服派理解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图示一:

甲文化发送者

乙文化接收者

(编码、解码)(编码、解码)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际”,我们可以研究:

(1)发送者与接收者。(2)编码与解码。(3)具体传播过程,包括渠道、噪音、反馈等。

例:从传播学角度看跨文化交流

首先,关于发送者和接收者。

美国总统一年一度《国情咨文》的发送者是个人。接收者是集体,也就是美国公民和世界其他有兴趣的各国公民。

比较:若美国总统宣布“伊战”开始,他就是代表国家的发送者,他正在做集体决议的宣布。接收者是伊拉克政府和人民。如果是伊拉克接收联合国核武核查信息:接收者是国家或政府。如果是中国网民谴责美国演员莎朗斯通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言论:接收者是个人。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因为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拒绝”了北京方面对他导演开幕式的邀请。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是谁为何邀请了他,如何进行的邀请,是私人邀请还是以国家的名义,是口头邀请还是正式书面通知,才能知道他的拒绝行为得罪了谁。

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是一次有意识、有目的的信息发布和发送。

比较:若一个领导者发表讲话时有肢体语言、有口音、有口误,其中就有“无意中”发送的信息。美国演员莎朗斯通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及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但她“无意中”说出让中国网民震怒的话语。中国网民有意识地接收她的言论并表达了抗议,正如中国成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比较和讨论:许多中国的孩子在从小观看的外国动画片中,“无意中”接收并模仿了其中的价值和言行。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应对这个现象?

其次是关于编码和解码。

编码就是将信息转化成可传递的符号,解码是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符号。如:

主持人说:请大家安静!——教室里安静下来/仍吵个不停。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他立即停止了谈话/他向四周张望。

事实上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甲文化发送者的意向,编码,发送信息——乙文化接受者的解码、反应、编码,发送信息——甲的解码,反应,编码,反馈……

再次是关于反馈。

传播学上的反馈,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又分正反馈/负反馈。跨文化交流则需要再分内部自我反馈和外部自我反馈。

信息发送者首先自我接收临时编码后,准备发送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先行解释、评价并加以调整,是内部自我反馈。将已发送出去的信息反馈自己接收下来,进行解释、评价并加以调整后再次发出,这是外部自我反馈。

要注意的是:自我反馈、自我反思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反馈与单向交际问题

单向交际:接收到信息但不反馈。如中国人说的“填鸭式教学”、“一言堂”。跨文化交流最怕单向交际:易导致交流失败、强迫同化、文化霸权、弱者心理、屈辱感受、引发冲突……

传播过程与噪音问题

主要有传播渠道与传播过程中的噪音问题。

渠道:直接/间接。如在一些友好的国家之间,往往设有多条沟通和协商的渠道。而在一些敌对太久的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正式的外交关系和直接传播的管道。在没有外交官、使领馆和特使的情况下,两国关系的“松动”常常依靠的是第三方力量的介入,而通过这种“间接”渠道传话和对话之后,双方的直接对话和沟通仍不可省略的,而且往往一见面、象征性地握手和拍照之后,仍可能是针锋相对和唇枪舌剑。

噪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干扰。分物理噪音/心理噪音/生理噪音/社会噪音/文化噪音等。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等。

文化对交流的影响

传播学说服派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图示二:

如图所示,不要以为符号和语言相通之后,交流的障碍就解除了。文化对人们的交流方式如交谈模式和交流风格有明显影响,不了解这点,就无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例:文化影响交谈模式

1.何时讲话

有的文化中人喜欢有机会就与人闲聊,包括与陌生人交谈。他们觉得如果大家都在一起等车或等人,都在同一辆列车上乘坐,已经被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行旅行,那就借助聊天来认识彼此和共度出门在外的好时光吧。

英国人一般不与陌生人讲话,当他们在等公交车或在其他公共场所时,他们一般不通过与陌生人聊天来打发时间。如果遇到陌生人主动问话,他们也会尽量简单地回答,如“是”或“不是”。类似文化习惯的人群会在公共场所看书、看报或若有所思地眼望空旷的前方,为的是不与他人随便进行目光接触,也可以避免交谈。喜欢聊天的文化中人会认为英国人很傲慢,看不起人,对新来者冷淡和漠不关心;英国人则可能认为喜欢随意搭讪的人讲话太多,不可信任。

2.话题的选择

中国人相互交谈时,喜欢谈论熟人圈诸位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工作和升迁情况等,但对西方文化中人而言,这样的话题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在人后谈论或大家都还没有熟悉到成为“密友”的情况下,这样的谈话可能侵权他人隐私。他们更愿意谈论一些客观信息,相互交换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虽然讲故事和历史典故愉悦他人,是所有文化中都比较欢迎的话题,但这样的谈话中也要注意不同宗教和文化中的一些禁忌话题。

3.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是指谈话中说话人与受话人往往要不断交换角色。有人形容美国人之间的交际就像打乒乓,你来我去,来回往复。除了说的话之外,两人或多人还会用丰富的非语言如手势、眼神等来暗示话轮转换,受话者还可能直接打断对方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日本人之间的交谈就像打保龄球,人们一般不会打断别人的讲话,谈话中经常会出现停顿和沉默,答话的人常常会耐心地等待自己说话的机会,受话者也总是保持沉默和让自己思考。

西方学者Sacks则特别指出了话轮转换的分配技巧应该是:1→2→3→1。如果当前说话人选定了下一个说话人,所选人就有权继续话题,其他人就无此权利。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定下一个说话人,会话人可以自选,但并非必须自选。如果已经自选,则第一位自选人就可以接续话题。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定下一个说话人,会话参与者也都没有自选,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继续话题。

例:文化影响交流风格

1.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

类似东亚各国的“高语境文化”背景中人就是间接交流风格,他们会使用一些含蓄、模糊的语言进行交流,会不依赖“言传”,而更依赖场所和语境的丰富暗示,来让对方“意会”和“领悟”。比如在表示拒绝时,中国人常常会说:“看情况吧。”“到时候看吧。”在表示不接受时常常会说:“还可以吧。”“这件衣服挺好的,不过我想再看看其他店的东西。”

类似美国这样的低语境文化中人就更重视个人的独立看法,更重视语言本身的准确性和确切含义,说话时也更多地使用“当然了!”“没有问题!”“毫无疑问!”“只能是这样的!”等。在中国人看来,他们的用词比较“绝对”,毫无余地,因为他们更愿意“坚定”地、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2.个人交流与语境交流

个人交流风格指在交流中强调交流者个人的身份。如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you”,无论是与朋友、生人还是与总统交谈,都可以使用“you”来指对方。对自己的指称也就是“I”。

但汉语中就有一般所指的“你”和尊称的“您”,指自己的话,也有一般的“我”和“卑称”的“鄙人”、“卑下”、“在下”。虽然这些“卑称”目前仅在电影电视剧中出现,代表中国古人的讲话方式,但今天的中国人在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仍习惯于用“我们认为”,“由此我们提出”的非个人化自称,或者“请参考拙著……”等,前者并非指自己没有观点,后者也不是说自己的作品是差作品。不过换个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读了,也许会觉得奇怪。

语境交流是指交流中人们强调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语境决定了人们的词汇选择,比如泰国人在选择代词时要考虑对方的地位和与自己的熟悉程度,否则就变得言行不礼貌了。泰国人在向不同身份的人打招呼时也有复杂的等级性的手势差异,如果用错了也会被视为缺乏礼貌和教育、人品欠佳的。日本人交流的时候也要十分注意选择敬辞,要根据自己的地位和对方的地位选择最恰当的敬语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过春节的拜祖宗仪式和年初一大家相见的拜年礼仪等也是十分复杂和严格的。

例:尊老与女士优先

某文艺团体出国演出,团里指定一年轻女演员负责照顾一位60多岁的年长男演员。出美国机场时,年轻女演员自然帮年长的老师推行李车,机场一位工作人员见状马上对这位男老师说,不应该让一位小姐推行李而男士空手走路。

中美文化差异有时会带来礼仪规则的冲突。在这里,西方的“女士优先”礼仪规则和中国的“长者为上”礼仪规则由于文化价值取向不同而“相撞”了。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是尊老的意识在中国文化中得到正反馈,但由年轻女士来帮助老者的行为则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得到了负反馈。

除文化价值观差异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老龄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这些老龄化国家的礼仪文化也已经出现变迁,如:若不到80岁,一般人们不称其为老人。即使看上去高龄了,在其能自食其力的时候,在其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旁人也不随便去“帮助”他/她。随着长寿和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普及,这种文化变迁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

例:我很喜欢北京,但我不喜欢总是被称作“奶奶”

一位生活在北京的、上了年纪的德国女老师说:我很喜欢北京,但我不喜欢总是被称作“奶奶”。

西方式尊老就是支持老年人“自由支配”自己的钱财和时间,自主生活。中国人的传统尊老爱幼文化则强调优待老人,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老关系”、按照年龄的“等级”来安排座位和发言顺序:发放老人卡,公交车上提倡给老人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