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台海泛舟禅与医
3058600000006

第6章 拜师篇(3)

马继兴教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5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1954年参加中国研究院筹备处工作。从1955年中国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迄今,历任针灸研究委员会委员、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首批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本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顾问、院图书馆名誉馆员、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1981年应邀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访问,撰写《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古籍目录》。主持“日本现存中国散佚古医籍的考察与出版研究”等项目,复印拍摄回归国内亡佚古医书155种。主持《海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研究项目。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在中医文献与中国医药学史研究方面学术成就卓越,对马王堆和敦煌医学文献的考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学术着述170余种(其中着作25部)。2000年10月,我的正高职称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评审,据说马老当时在全院高评委会上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在医史文献研究领域,我们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年轻一辈,没有人能与李良松相比!”马老的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蔡景峰教授。1927年生,福建厦门人。1954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北京中央人民医院任住院医生。1958年经系统学习中医两年半后,分配至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至今。40年来,主要研究中国医学通史和民族医学史,重点为魏晋南北朝医学人物、藏医学史、疾病史及专科史。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20年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史,重点是藏医学史。在藏医学方面,对藏医早期、特别是吐蕃时期的历史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将曼汤共79幅整理并英译出版。对藏医经典着作《四部医典》进行了比较文献学的研究,通过与古印度的阿输吠陀经典《妙闻全集》、《逻迦全集》和汉族医典《黄帝内经》等的比较研究,否定了《四部医典》是印度梵文经典的藏文遗本的错误观点。在中国,由于他的倡导,已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即中国民族医学史。

马堪温教授。河北安次人,1927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在北京医学院任医学史助教。1960年至1962年参加北京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遂长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作医史文献研究工作。曾任该院研究员、教授,又为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常务理事并荣任许多国内外学术团体委员和大学教职,如国际医史学会执委会常委、国际亚洲传统医学研究会副主席、伦敦大学高级研究员、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等,至今已从事医学史研究50余年,发表有《中国医学简史》专着和“欧美研究中医药介绍”等,中英文论文百余篇。曾在德、英、奥等国进行考察研究和讲学,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讲演。近年尤重视东西方比较医学史研究,为国际着名医史学者。

陶广正教授。河北玉田县人,1943年1月生。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医专家。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银质奖章和铜质奖章。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陶广正教授继承家学,渊源有自,具有深厚而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文史哲等经学功底。受业于任应秋、陈慎吾、祝谌予、王玉川、王绵之、刘渡舟、印会河、赵绍琴、颜正华等中医大家,受益颇深,集各家之长于一身,反复推敲验证凡四十余年,得悟真谛。临床经验甚为丰富。1967年6月,在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之际,受周恩来总理的派遣,陶广正作为北京中医学院医疗队队长带领27名医疗队员远征大西北,为期三个月,圆满完成了周总理交给的医疗和调查研究任务。曾任新疆阿勒泰向阳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曾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美国、日本等国家从事学术交流、讲学和医疗活动,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王致谱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重视中医理论,广泛涉猎名医学术及临床经验,同时又经历多年农村基层医疗时间的磨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对农村各种常见病的诊疗有丰富的阅历。他推崇民国名医丁甘仁、何廉臣、张锡纯、祝味菊的学术思想,重视继承验证名医临床经验,遵从中医辨证论治,秉承江南医家临证理、法、方、药严谨的风格,对调理脾胃、诊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经验丰富。着有《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医学》等着作10多部。

郑金生教授。1946年5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5-1969年江西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毕业。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为中国本草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20年来,发表本草及药学史相关论文百余种,着作数十部,其中包括《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本草纲目索引》、《证类本草》(校点)、《食物本草》(校点)、《食疗本草译注》、《中药文献的检索和应用》等书籍。对《履巉岩本草》、《绍兴本草》(神谷本)、《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等十余种古本草研究有创见,对历代药王及药王庙有深入的研究,并考证出现存最早的唐代药图。结合用药实际考证了龟甲运用历史,为纠正专用龟下甲(龟板)的错误及修改《药典》龟甲来源奠定了坚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的研究》,将日本所藏中国亡佚的中医珍本典160余种复制归国,进行整理研究,为当代中医研究增添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已考证汉代的新绛、唐代的卖麻藤、宋代的人工牛黄及曲节草等多种药物基原,并提出新见解。

伊广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医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师从名医余瀛鳌先生。尽一生之力精研中医中药经典,潜心研究历代名医及其学术经验,掌握诸多古今大家理论精髓和验方秘法,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各科疑难杂病,对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不孕不育症、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痤疮、湿疹、扁平疣、带状疱疹等多种皮肤病颇有心得、良效。尤其对历代方书名着和医案类着作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倾力较多。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有《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薛氏医案》《中医方剂名着集成》《中医必读百部名着·方剂卷》等,整理、校勘、注释《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苏沈良方》《普济本事方》《鲁府禁方》《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等历代中医名着数十部,均已出版。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多项奖励。

范达人教授。1935年2月生,浙江绍兴人。在家乡读小学和中学。1951年参军后,在三野卫生部学习和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2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同年留校任教。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梁效”)写作组长。1975年出席全国四届人大。1989年至199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和研究员。之后,在美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着作有《当代比较史学》、《比较史学》、《“文革”御笔沉浮录——梁效往事》、《拉古那山庄散记》、《梁效——我的记忆》、《昔日“梁效”今安在?》等着作。范教授是我《论比较医史学的研究方法》的论文指导老师。

侯且岸教授。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部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国内开创系统的、跨学科的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和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研究得到学术界同行的公认。为史学泰斗侯外庐老先生之家学嫡传。着有《认知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路径》、《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与思想新论》、《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泽东研究史论》、《费正清与美国汉学》、《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中共党史学概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等着作,多次获北京市政府奖、市级优秀论文奖,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国内开创了系统的、跨学科的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在该项研究中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得到学术界同行的公认。

王树林教授。1945年1月出生,1982年起在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任教,1986-2005年任教研部副主任、主任,1996年评为教授,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经济管理学科组成员。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改革》、《管理世界》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北京市科委软科学项目1项。个人撰写、主编或作为主要撰稿人出版学术着作10部。其中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党校系统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主笔出版的专着《21世纪主导产业——第四产业》。近几年来主要给局、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讲授经济学方面的专题,给领导干部研究生班和硕士研究生讲授《国民经济管理研究》课程。王教授是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先后多次对我毕业论文的标题、目录、内容作了认真的审阅和指点。

王琦教授。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百名着名老中医之一。主编或参编着作63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收录10篇。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项。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卫生部2020健康中国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王琦教授是我早年私淑的老师,有着20多年的交往,在编纂《王琦医书十八种》的过程中,我负责整理《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并与王琦老师的团队并肩努力着,成为了王琦老师门下的一员。多年来,承蒙王琦老师的关心和指导,让我在学术上不断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