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3060200000002

第2章 序二

熊光楷

王在希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军人,他曾经是与我同在总参谋部工作的同事,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官员,他曾任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作为社会团体领导,他现在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作为学者和教师,他接受我的邀请,担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同时还是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国防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虽然有那么多不同的身份,但王在希工作中的核心主线,还是台湾问题——做台湾问题研究,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分别成立,双方建立起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的渠道,先后举行了1993年汪辜会谈、1998年汪辜会晤等17次商谈。但到1999年7月,两岸商谈因基础遭到破坏而陷入中断。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6月12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正式恢复协商谈判。此时,王在希担任海协会副会长,具有特殊的意义。2008年7月6日,王在希应邀赴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回来后,他告诉我:“我研究台湾问题40年,这次有机会到岛内实地考察,收获很大。”

王在希曾经送给我一本签名书,是华艺出版社的《台海形势回顾》,1996年5月第一版,2003年7月第二次印刷。这本书是大陆学者有关台湾问题研究较早出版的一本文集,出版时曾受到海内外关心和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专家及有关人士的重视,香港一些媒体还专文对此书进行了介绍。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李登辉上台,1990年5月李登辉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此期间,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这本书中收录了王在希对台湾局势变化的思考与展望,在今天看来,仍有启示作用。

收录在此书中的一篇文章,是1990年1月发表于《台声》杂志的《李登辉对蒋经国政策路线的传承与异化》。在这篇文章中,王在希明确点到李登辉偏离蒋经国政策轨道的四个方面:一、在对外关系上,由强调“实质外交”演变为“弹性外交”;二、在修订大陆政策时,逐步以“台湾意识”取代“中国意识”;三、在对“台独”势力做法上,采取比以往更加宽容的态度;四、在推行本土化问题上,目的和做法也大相径庭。据此,王在希认为,李登辉的内外政策“既不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不利于台湾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岛内经济的发展”。应当说,这是大陆学者中较早预告李登辉将要露出“台独”本质的文章。台湾问题研究权威、当时的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姜殿铭在序言中也说:“对于台湾当局近几年来逐渐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迹象,在希同志是较早察觉的一位。”

作为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组织了不少涉台活动,其中包括参与组织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2010年5月,第二届邀请赛在南京举办时,我还与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一起,受邀在闭幕式上颁奖。王在希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两岸老将军的特别赞许。

作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在希多次受到我的邀请到战略学会作关于台湾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好。我与王在希还有一个特殊关系:他的孙女在幼儿园时恰好与我的外孙女在一个班,是最要好的小伙伴。由于这个原因,逢年过节时候,我们两家常常三代人一起聚会,其乐融融。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