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3060200000007

第7章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4)

难题之二是如何建立两岸当政者之间的政治互信。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一次是1925年的北伐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但从1927年两党分道扬镳之后,两党之间的斗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度之惨烈,实属罕见。1949年两岸分离之后,斗争一直延续。1991年5月台湾当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之后,从法理上讲意味着台湾单方面宣告国共之间的内战状态基本结束,但两岸的敌对状态至今尚未正式结束,尚需要双方达成一个正式的、具官方性质的协议。

国共两党之间这种长达几十年的几乎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的恩恩怨怨,导致了双方彼此之间高度的不信任。从台湾岛内来讲,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教育,民众在意识形态上已留下深刻记忆。他们对共产党内心深处的疑虑、戒备和恐惧,在短时间难以消除。2005年国民党连战主席来大陆访问、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见之后,两党开始直接交往,情况已有了可喜变化,但双方的交流交往,都是通过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回避原则分歧来进行,一触及核心实质问题,固有的矛盾就显现出来。民进党与共产党虽无历史恩怨,但多年来双方进行“台独”与反“台独”、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彼此也没有互信可言。

从大陆方面来讲,长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对国民党、对台湾社会也不可避免的有许多深刻的记忆,尤其是老一代。在近五年两岸全方位大交流之后,情况虽有变化,但要彻底消除,仍然需假以时日,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现在两岸双方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互信,但要真正完全建立互信,还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另外,互信还需要一个共同的前提,即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这样才有构建政治互信的基石。

我曾经说过,首先要有自信,然后才有互信。有了政治互信,才会有军事互信。建立互信不是光靠说,关键是要靠行动。要让对方慢慢感受到你的诚意和善意,绝不是简单地给点好处和利益就能奏效。给人以好感,比较容易做到;要别人信赖你,坚信不疑,就比较困难。在培育互信这个过程当中,有时甚至可能会出现反复,但不要紧,只要持之以恒,具有信心,以诚相待,最后一定会感动对方。诚如台湾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所言,要打开两岸和解之门,关键是互信,不在名词。互信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内涵,要经过一段时间并透过很多言行的互动才可能建立。

难题之三是如何争取台湾的民心。既然要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多数台湾同胞愿意与大陆统一。台湾的主流民意如何,成了能否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多年来大陆一直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作为对台的一项重要方针。民心争取不过来,和平统一无从谈起。从这样一个视角,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转变台湾的主流民意,是做好各项对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按照目前台湾有关民调机构发布的各种资讯,台湾主张统一的民众只有10%多一点,认同“台独”有近20%,三分之二的人赞成暂时维持台海现状,即“不统不独”。于是马英九把现阶段的大陆政策概括为“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并宣称这是根据台湾当前的民意决定,具有民意基础。笔者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首先,民意是可以引导的,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也应该去正确引导民意,而不是被动追随民意。两蒋时代,对“台独”活动以“颠覆国家罪”予以严惩,统一就成为主流民意。李登辉和陈水扁当政的20年,从放纵“台独”到公开支持“台独”,通过修改教科书和各种“正名”活动,“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作为官方舆论具有“正当”性,认同“台独”的人随之就多起来。

马英九上台后,虽表示“不独”(他自己解释是“不搞法理台独”),但也不去推动两岸统一,实行偏安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现状”成为主流民意,当然也不足为怪。所以我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民意的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官意”;有什么样的官意,就有什么样的民意。所以媒体经常有“民意如流水”一说。

反过来,我们对台湾的“统独民意”也要予以重视,一旦它形成了一种倾向,对社会、对政治会有一种极大的反作用,容易被某些政治人物利用。

笔者认为,影响台湾“统独民意”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的分离,滋长了一种“台湾意识”即“出头天”的思想。当然“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有着本质区别。二是国民党去台湾后长期进行的反共宣传,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种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台湾几代人,他们担心、害怕统一后会影响台湾的现状。三是“台独”分裂势力多年来误导台湾民意,刻意丑化大陆,歪曲历史,把部分台湾民众朴实的“台湾意识”引向“台独意识”。

因此,目前台湾社会存在的关于统“独”问题的主流民意,是很复杂的,它受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民调机构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民调结果。所以既要重视台湾的“统独民意”,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分析看待,正确地引导台湾主流民意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例如,近五年来通过两岸之间的大交流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两岸“三通”直航、维护两岸和平、扩大经贸合作等问题上,已经获得多数台胞的理解和支持。在十几年前,一提“三通”直航,台湾当局就会以“安全”为由拒绝,那时的民调赞成者自然也不会过半。

当然,我这里讲的“民意”,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民心”。民意和民心有共同之处,但不是一回事。民心是不可违,古代讲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在此不作赘述。

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但是更应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也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以下几点特别重要。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一个中国原则作为政治基础,失去了这个原则,两岸关系是不稳固的。第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以统一为指向,失去了这个目标,两岸和平就失去意义。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有斗争甚至反复。第四,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危险是“台独”分裂活动,因此在整个和平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反对“台独”。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和关注台湾问题,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长期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多次郑重表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今年10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会见台湾APEC代表萧万长时特别强调,“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道出了大陆13亿同胞的心声。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国家统一。实现祖国统一才能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应看到,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中国的领土主权并没有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了解这一点,对了解台湾问题至关重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实践已经证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基木格局和发展方向。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强大,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谁也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孙中山先生一百年前提出来的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两个宏伟目标,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通过两岸同胞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相信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会成为现实,中国人民彻底洗刷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民族耻辱,扬眉吐气的一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