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政府网络发言
3086300000001

第1章 序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社会的形态,从公共传播到政府管理,都面临着媒介化社会的挑战。以互联网为特色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政府如何面对日益汹涌的网络民意和网络舆论,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同时,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随着网络成为公众发声的最大传播平台,社会舆论正在形成多层次的格局,其主要动因在于经济结构调整、执政方式改变、民主权利扩大、全球信息流动和信息技术进步。复旦大学2011年8月在上海进行的一次公众舆情调查显示,有76.7%的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利用网络微博获取信息的比例也上升到48.8%,有38.2%的公众借助互联网进行舆论表达。传统媒体舆论场和草根舆论场、互联网舆论场、手机舆论场、境外舆论场等五个舆论场相互叠加、渗透,对人们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一舆论新格局的特点十分鲜明,表现在民间舆论的网络化生存、传统媒体舆论多元并生、网络舆论的“倒逼”、手机舆论的失控、内外舆论互动和舆论事件频发等方面。

应当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传统媒体游戏规则和产业环境发生本质性改变,也改变了人类信息内容生产、传播和分享模式。一方面催促传统媒体走向厚报化、多频道化,容纳更广泛、易读、实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推动传统媒体放大长期积累的采编优势,把更多精力放到对新闻信息的深度解读上,形成与新媒体的差异性竞争;同时,推动传统媒体积极发展自身的新媒体业务,延伸产业链,满足分众化需求,甚至为小众提供高附加值的定制服务。经由新媒体,无数人参与信息选择和运作,众多社会力量彼此互动,致使社会心理、文化、制度乃至结构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这是对传统媒体更为长效的冲击。

在网络时代,政府对舆论的调控越来越困难,这是因为:网络时政民间报道及公众论坛日益具有公共领域特征,致使新媒体使用权下移和反转;网民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促使消息来源和传播效果评价发生变化;领袖人物调控新媒体理念与策略改变对各级干部应用新媒体能力带来压力;舆论迅速致效提升了维稳成本;国际环境和执政条件改变使传统工作方式及机制难以适应;公信力、版权等问题给“善管媒体”带来现实困难。当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必须尊重民意、态度谦和,冷静处置、注重时效,渠道公开、方法得当,责任明确、加强领导。

随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深化和地方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探索,为政府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但是,在中国从事新闻发言人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行,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新闻发言人大多如履薄冰。很多地方新闻发布还只是形象工程,发言人名单和电话是公布了,但并无后续,甚至新闻发言人成为了某些政府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盾牌。虽然网民有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但网民掌握的信息与新闻发言人掌握的第一手的信息还是有区别的,政府本身就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新闻发言人掌握的是内情,网络的信息还需要辨别真假,而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应该是权威的。

网络发言人在本质上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延伸,不过对政府发言的时效要求更高、参与更强、监督更为全面,并且同网络问政相结合,成为政府服务公众的新通道。网络发言人成为政府的网络代言者、网络问政的承接者和网络形象的塑造者。曹劲松博士对于网络发言人的机制与策略研究,立足地方政府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原创性的系统化梳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这一研究也是他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课题。

《政府网络发言》一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网络发言人的时代背景、主体特征、功能定位、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和效能保障,同时从网络问政、网络论坛、网络微博,以及培养意见领袖、应对网络谣言等具体方面提出了政府网络发言的基本策略,并对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开拓的价值,又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意义,可以为新闻传播学者和各级政府官员提供有益的启发、借鉴和帮助。

是为序。

2011年9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