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堡县军事志(公元前406年—2005年)
3093600000006

第6章 概述(3)

1958年,响应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全县民兵由1957年的4588名猛增到11894名,编为8个营、102个连。1969年,毛泽东发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指示,吴堡县人民武装部迅速组建了一个1024人的武装基干营。1979年,在大抓对民兵工作的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过程中,全县民兵达到18541名,编为1个师,辖11个团,187个连。71%的生产大队民兵连配发了武器。1981年,依照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民兵组织,把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吴堡县人民武装部本着“压缩年龄,缩小范围,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取消了师和团建制,逐步精简民兵组织和人员。到1985年,全县民兵压缩到6933名。

新中国成立后,吴堡县军事组织,在维护地方秩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动员征集兵员、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显着成绩。

1987年11月~1993年5月,吴堡县军事系统组织有吴堡县人民武装部、吴堡县中队。在这期间,驻吴部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战备执勤、兵役动员、国防教育、人民武装建设、配合政府部门做好退役军人的安置和烈军属的优抚、维护社会安定、参加经济建设、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县人民武装部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陕西省民兵训练基地管理规定〉的通知》精神,不断加强民兵训练基地建设,使全县民兵的军事训练进一步趋向专业技术化和正规化。至1993年春,全县每年训练60人左右,参训率、合格率均达到了上级规定要求,多次受到军分区的表彰。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县人民武装部进一步强化全县各级民兵组织机构建设,增加基层武干编制,并根据兰州军区和陕西省军区的指示,采取由下至上、上下结合、统一把关的方法,对全县可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进行了认真登记,共登记预备役干部529人。较系统地掌握了退伍军人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为战时组(扩)建部队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县、乡(镇)两级人民武装部按照榆林军分区的部署,积极组织基层民兵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至1991年底,共扶持了贫困户121户,其中74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占总扶贫户的61%。1989年以来,县人民武装部还积极探索“以劳养武”的新途径,在全县人武系统创办经济联合体16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991年,在认真贯彻《民兵工作条例》的基础上,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民兵组织整顿的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组编,每个行政村一个民兵连,全县共有民兵7230人。其中基干民兵1000人,基干民兵中退伍军人和经过军事训练的有972人,占基干民兵总数的97.2%。整顿期间,根据上级有关国防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了全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对全县广大民兵干部群众进行深入扎实的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兵的性质、任务和国防观念教育。至年底,全县人武系统创办刊授教育点14个,印发教材和试卷1280多份,举办国防教育专题广播讲座12次,开展国防知识有奖竞赛活动2次。全县人武干部撰写国防理论文章102篇,其中15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全县国防教育覆盖面达到85%以上。1992年在创建“青年民兵之家”活动中,共建立“青年民兵之家”80个,在全县双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7年以来,县人民武装部认真总结多年征兵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兵员质量的路子,在各部门密切配合下,增加透明度,严把质量关,顺利完成了征集任务。从1987年底至1993年春,全县共征集兵员285名,党团员占82.5%,为部队建设输送了一批优秀青年。在这期间,县人民武装部协助民政部门合理开发和使用退伍军人中军地两用人才,占全县6年来退伍军人总数的85%,对加强部队建设、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6年4月1日,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在新形势下,吴堡县人民武装部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严格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全面加强部队和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行动中,为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贡献。1994年春至2004年冬,全县共征集兵员600多名,在小流域治理活动中,充分发挥民兵的战斗作用。1998年5月,全县在编民兵7200人,编制基干应急连1个,专业技术分队3个,对口专业技术分队1个。县人民武装部每年集中两月时间,分三批对民兵中的骨干力量进行军事常规科目的封闭训练,年训练人数270人左右。2001~2003年完成了张家墕流域治理工程,造林15594亩,种草2295亩,建设水窖100眼,生产道路5公里,沟头防护工程2公里。2003年6月~2004年7月荒山造林完成工程投资84.25万元。

吴堡县人民武装部受中共吴堡县委、吴堡县人民政府和榆林军分区的双重领导。它既是吴堡县地方军事系统的领导机关,又是中共吴堡县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同时也是吴堡县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从1999年11月至今,吴堡县人民武装部辖8个乡(镇)人武部。

1987年11月至1998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吴堡县中队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打击刑事犯罪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被省武警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1994年被武警榆林支队评为安全先进集体;1995年中队党支部被省武警总队党委评为基层先进党支部,中队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1995年中队2班因工作出色荣立集体三等功。中队长山青勋被树立为全国模范干警。

大事记

北朝

北魏始光八年(431)

北魏灭赫连氏大夏国,在今吴堡全境和绥德东部设政和县。县治在今本县杨家原村。

延昌二年(513)

政和县隶属于东夏州朔方郡。

西魏废帝元年(552)

政和县改名延陵县,县治未变,时称延陵村。

开皇十七年(597)

延陵县又改名延福县,县治未变。

大业三年(607)

延福县隶属雕阴郡。(郡治在上县,即今绥德)

大业十三年(617)

三月隋将梁师都夺雕阴等三郡称帝。

武德六年(623)

四月段德操战败梁师都,收括延福县在内的雕阴等三郡。

十月地震。

五代十国

后周广顺元年(951)

夏州节度使李彝殷归附北汉,延福县归北汉,修吴堡水寨。

宋、金

宋开宝九年(976)

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领兵攻克北汉吴堡寨,杀戮700人,俘寨主侯遇。

至道元年(995)

西夏攻占吴堡地区。

至道三年(997)至熙宁十年(1077)

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吴堡寨归属西夏。

治平四年(1067),宋收复吴堡寨,归神木营,熙宁年间(1068~1077)又失于西夏。

元丰四年(1081)

宋收复葭芦、吴堡、义合、米脂、俘图、塞门等六寨。

元丰五年(1082)

吴堡寨划给石州(今山西离石)定胡县(县治在今山西柳林县孟门)。

元符二年(1099)

今佳县设立晋宁军,定胡县隶属。

政和五年(1115)

金人占领本土。

天会七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

金将娄室攻占晋宁军,吴堡寨自在其中。

天会十五年(1137)

寨主折彦若修吴堡石寨。山下的水寨毁坏,“恨无力以坚新”。

金正大二年(1225)

吴堡寨升为吴堡镇,属晋宁军石州。

金正大三年(1226)

吴堡镇升为吴堡县,隶于鄜延路葭州。县城在今宋家川镇旧城村。

金天兴三年(1234)

蒙古族攻占县境,至南宋景定五年(1264),隶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

至元元年(1264)

撤销吴堡县,并入绥州。

至元二年(1265)

又置吴堡县,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葭州。

至元二十八年(1291)

吴堡县升为吴州,隶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元贞元年(1295)

撤州设县,仍称吴堡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葭州。

洪武元年至六年(1368~1373)

吴堡隶属延安府葭州。

洪武七年(1374)

十一月吴堡改隶于绥德州。

洪武十年(1377)

撤销吴堡县置,辖地并入绥德州。

洪武十三年(1380)

十一月恢复吴堡县置,隶于延安府葭州。

洪武十四年(1381)

知县范平仲建城隍庙和县衙。

正统元年(1436)

在官菜园(今宋家川)设立河西驿,弘治年间(1488~1505)迁移绥德瓦舍峪。

弘治十四年(1501)

正月初一地震。延绥镇巡抚提议招募士兵义勇军。

嘉靖十七年(1538)

知县张驰再修县城。

嘉靖十九年(1540)

知县张驰设置证学堂。延安府同知赵时宁题碑,将张驰比作张载,证学堂比作绿野堂。

嘉靖二十二年(1543)

鞑靼族俺答秋侵入吴堡,烧杀抢掠甚重。

嘉靖三十三年(1554)

知县李辂领导补修四门并于门匾题字。东门:观澜;西门:熙暤;南门:景阳;北门:迎恩。

万历三十五年(1607)

知县杜邦泰倡修县城并筑东门楼,称“生聚”,亦修杜桥沟石桥。

万历三十六年(1608)

杜邦泰在桥西摩崖题刻“流觞池”。

万历四十二年(1614)

知县卢文鸿在任增修西门楼并题名“威远”。同年移设城东下渡口,复设李家沟渡口,由北城门楼移真武庙于北门外。

万历四十三年(1615)

移南门外文昌宫至城内县治东,题名“文昌阁”。同时迁建龙王庙于北门外。

崇祯二年(1629)

农民起义军攻打县城不下。同年,天大旱,斗米银五钱。为明代陕西最严重的灾荒。

崇祯三年(1630)

农民军攻克川口朱砂、虎头二寨(今红寨子、虎头峁子)。

崇祯四年(1631)

本县白家塌子村白文选参加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崇祯六年(1633)

巡抚张伯鲸提请将绥德瓦舍峪驿移于本县杨家店。

崇祯七年(1634)

张献忠封白文选为前军都督。冬,地大震。

顺治元年(1644)

吴堡县由延安府直隶。

顺治六年(1649)

吴堡籍延安参将王永强带兵反清,连破19州县。同年三月被吴三桂镇压。王永强自缢而死。

顺治八年(1651)

川口薛蕴芝中辛卯科举人。(旧志)

顺治十八年(1661)

南明永历十五(1661)年,巩昌王白文选降清。

薛蕴芝中辛丑科进士。任贵州龙里县令。

康熙六年(1667)

康熙帝封白文选为一品光禄大夫。

康熙十二年(1673)

清山西大同守将毕克力图率军从杨家店渡河,守军猝不及防,河防遂被突破。

康熙十三年(1674)

白文选卒。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清,吴堡守军属之。

康熙十四年(1675)

四月清定边副将朱龙与怀木川(今子洲)盐民周世民(即周四儿,又名周济民)结合原李自成部将贺桓聚众反清,连克定边、靖边等县城。

五月王辅臣兵占领吴堡县。

六月清太原将军毕克力图渡河增援榆林,收复吴堡县,败王辅臣所属朱龙部,收复绥德州城,继而攻克保安、安塞、宜川、延长、延安等县。

雍正三年(1725)

吴堡由延安府直隶改属葭州。直隶时间80余年。

雍正八年(1730)

知县詹绍德始建常平仓。

乾隆元年(1736)

吴堡改属绥德直隶州。

乾隆十一年(1746)

白嵘(白家塌子人)由西安知府升任延绥道台。

乾隆十六年(1751)

贾天禄(贾家山村人)中辛未科进士。

乾隆二十四年(1759)

春夏大旱,田禾干枯,妻离子散。人食人之事时有所闻。

乾隆三十一年(1766)

知县倪祥麟题四门匾字:南门有二,外门:石城。内门:重巽。东西北各一,分别为:闻涛、明溪、望泽。

乾隆三十四年(1769)

扩建吴堡城墙竣工。知县倪祥麟调离。

道光元年(1821)

知县陈元杰修书院,既成。题门匾曰“兴文书院”。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六月十五日黄河大发洪水,横沟村河道东移。

同治六年(1867)

四月二十六日回民起义军进入宋家川。同年攻破仁和、霍家山二寨,杀数百人。同年,狼极多,人畜被伤者不少。同年冬,黄河冰封。

同治七年(1868)

回民起义军来到本县辛家原,与县团练接战,团练不力退走。后又到贾家山,贾占魁全家奋战,因寡不敌众,父女皆死。

同治八年(1869)

绥德义合驻军嵩武营兵变,到宋家川安营扎寨。并围攻县城,不下。

光绪元年(1875)

三月,光绪帝下诏:括吴堡等州县,农民所欠地丁,课征正耗银两,本色粮草,全行豁免。

光绪十一年(1885)

腊月初十,黄河结冰桥一个时辰,解封后发大水,汆船数十只。水退后,冰凌堆积丈余高,船不能行。

光绪十四年(1888)

吴堡增设六乡义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